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关系,一是认识关系,一是价值关系。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主客体关系所做的论断,具有可贵的研究价值。但是,人们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沿着问题本身所指示的方向深入地开拓视野。本文不揣浅陋,循此方向,探讨主客体的这三利关系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作用。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是主客体间的三种具体关系,或者说,是主客体关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术界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研究中提出和涉及到一些方法论问题,值得引起注意。一、要注意主客体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目前在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如下几种偏向。其一是把主客体关系看得过分简单,认为主体就是认识者,客体就是认识对象,二者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没有深入讨论的必要;其二是超出现实中的主客体关系,讨论目前尚不存在的主客体关系,如机器能不能思  相似文献   

3.
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践,一种是认识。前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后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有自觉的和能动的倾向,即主体自觉地作用于客体和自觉地认识客体。那么,主体为什么自觉地发生这种活动?康德解释说,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认识的意义上讲是在寻求两个东西,一个叫“实然”,一个叫“应然”。前者是  相似文献   

4.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5.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列宁《哲学笔记》,第172页)。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性中介,而思维活动则是其精神性中介。当前,要澄清哲学界有关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认识的本质诸问题的争论,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主客体在思维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机制。所谓思维机制,就是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接收和加工客体信息的具体方式。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包括知、情、意三要素,这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平衡与不平衡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任何事物的矛盾在力的表现上,都是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公安主体与第一客体在力量对比上呈整体的平衡态势.公安主体与公安第二客体之间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基础上也必须保持一定平衡关系.公安主体内部也存在许多平衡问题.认识和研究公安主客体中的这些平衡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公安工作.  相似文献   

8.
主体与客体是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展开研宄和讨论的重大哲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怎样正确地或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不久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由该校哲学教研室和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的《主体与客体》一书,对这个问题作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主客体的规定性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研究、主体性问题研究、主体与思想方法、主客体关系与实践、毛泽东主体思想研究、中外主客体学说研究等。全书共28.5万字。著名哲学家邢贲思为该书写了《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一文,作为代序言。他说,主体性问题和实践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因为实  相似文献   

9.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理论回到实践必须有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决策认识。 我们知道,人不仅要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即进行事实认识;评价客体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即进行价值认识,而且还要改造客体,占有客体。主体改造客体,改造世界,是人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是人作为主体的一个根本标志。主体占有客体,把客体变成自己物质的或精神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主体占有客体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是物化了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主体改造客体,主体占有客体,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关系。但是,事实认识面对客体本身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对现有的客体现象、本质和规律作出说明,它告诉人们客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价值认识面对客体存在和发展规律这个价值物,对这个价值物的价值作  相似文献   

10.
量子力学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哲学意义就在于揭示了微观领域的特殊认识规律。然而,对于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认识的本质的归结却有极大的歧义。一种思潮认为,量子力学的哲学认识论意义是主客体不可分,使微观认识的主体性得到了突出,宏观性认识成为一种理想企图。如波普认为,量子力学使我们不断地想到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困难;玻恩认为,“随着量子纪元的到来,关于主体和客体两极性的问题出现了一种新态度”即“量子力学取消了主客体之间的划分”,使“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分界线已经模糊不清”;冯·  相似文献   

11.
<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系统是由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两方面组成.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一对予盾.管理过程就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辩证统一的过程.要使管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掌握管理的辩证法,懂得管理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一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主客体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管理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及管理客体反作用于管理主体的过程.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分别构成复杂的系统,因此,探讨两者关系的时候,有必要对它们各自的特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人与世界之间必然形成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在现实世界中充当主体,现实世界在人面前作为客体,二者构成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这注定了: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必然具有一系列现实的具体内容。然而,学术理论界在探讨主客体关系时,往往脱离人与世界之间现实地存在的主客体关系活动的实际,抽象地谈论人的主体性和世界的客体性,进而忽视了这种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本文拟就人与世界之间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作一简析,以对其现实性作一展示。一、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任何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认识阶段     
论认识阶段胡敏中概括地说,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实质上是认识本质在认识纵向发展中的表现,而...  相似文献   

15.
李建珊 《文史哲》2005,1(6):130-137
属人性是认识客体的最本质的规定,没有这一属性,客体同自在的存在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主客体之间存在同时性”,是指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历史上同时发生,并且同时并存。科学仪器与认识主体之间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科学仪器不具备人所特有的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科学仪器根本不属于认识客体范畴,它从属于认识主体,并且是认识主体系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史上,不同的现象观处在客体——现象——主体的分与合的激流之中,唯物主义强调现象的客观和客体作用,唯心主义强调现象的主观和主体作用,这是不同现象观的实存属性。同时,双方都有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这是两种现象观的潜在属性。从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形成现象的全部要素就是主体和客体;从特定坐标上看,就是主观和客观。主客体、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就是认识。没有认识活动,就没有主客体、主客观的相互联结,也就不可能形成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李明认识论的发展,在其研究重心上曾经历了一个由客体规定性到主体认识能力再到主客体同一性之考察的历史演进过程。伴随着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循着客体和主体关系这条主线,当代认识论从新的视角展开了客体和主体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工具与主体、客体并称人类活动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很多,对工具的研究却很少。这不仅不利于全面把握人类活动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机制,也不利于科学地揭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工具系统作一专门探讨。一工具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中介物或中介系统。工具既不同于主体的器官,也不同于自然物。它同主体、客体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赐予’。没有了主体,也就不再有工具,工具总是体现着主  相似文献   

19.
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与人的时空构架康中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们公认:主客体关系是认识论的基本结构。“如果我们把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作是一个表现为一定的活动和功能的动态结构的话,那么,主体和客体就是构成这个结构的两极,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极,都不可能构成...  相似文献   

20.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