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学内部出现了学术反思潮流,传统民族志进入了一个实验性的时代。相应地,民族志求真历程也随着时代转换而彰显出来。在民族志的求真历程中,需要以批判与反思作为其走向科学道路的武器和方法,并有一个科学的民族志理论范式来解决民族志品质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逐渐受到西方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研究。但同时,批判民族志也面临着声音的合法性危机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不平等关系的问题。鉴于此,批判民族志提出了自我反思、建立与研究对象的平等、互动、信任的关系以及主动帮助他们寻求公平等三条解决途径。批判民族志研究的问题及其对策对我国的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族志是对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客观反映,是对民族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民族志的撰写经历了从自发向科学撰写的变化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民族进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傣族民族志撰写的发展变化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再现危机"(crisis of representation)是胡塞尔现象学对实证科学的批判延伸出来的一个具体领域,人类学再现"转危为机"的根本路径是返回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他对整个实证科学的批判脉络里寻找重新点燃人类学生机与活力的哲学支点——观自在者。观自在者可区分为"学理观自在者"和"文化观自在者"两个层次,通过"现象学悬搁"(phenomenological epoché),我们即可超越"实证人类学",抵达学理观自在者。通向文化观自在者必须回到人类学自身的根基——民族志,并对民族志进行"版本升级",升级为兼容实证人类学的"现象学民族志"。现象学民族志的终极指向是文化观自在者。按现象学民族志理路,我们依然承袭实证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路径,即参与观察、访谈对话等,但我们的期待不再是田野对象的客观性再现的终极版本,而是在此田野工作过程中随着"自我·我思"(ego cogito)如其所是的展开,启迪参与者,探寻跃入文化观自在者境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民族志书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受到持续不断地批判与反思,是与其内部存在的诸多悖论有关。"零度"书写与"非零度"书写、"权宜"书写与"权威"书写、"变生为熟"与"变熟为生"以及书写"神秘"与"神秘"书写等诸多矛盾,就是民族志书写场中矛盾复杂性的最好表征。因此,只有不断地对这些矛盾进行解构,探究出产生这些矛盾的逻辑和实践机理,才能为当代实践民族志书写范式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和事实论证。  相似文献   

6.
批判社会学理论对都市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分析具有方法论性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带给人类学研究颇多启发,并改变人类学以往仅限于对村落空间与家屋空间等静态空间探讨的模式.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传统田野地点反思的基础上,开启了多点民族志的实践;再则是在批判社会理论影响下,出现了迈向多维互动的空间民族志.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下半叶,影像民族志的文化表意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产生了诗学转向的特征,重点体现在对影像真实性问题的再探讨和对知识生产中视觉方式的演变创新上,这些转向展现出对80年代以来影像民族志文化诗意书写的贡献。结合电影诗学反思当代民族志电影发展的现象,从影像机制和观众认同方面,为当下中国影像民族志诗意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代赋予教育民族志不同的研究主题,从而生成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着相应时代的教育研究与田野实践。传统的教育民族志在关注经典教育问题时依然有效,但无法处理教育田野中"移动-流动"的图景。因此,教育民族志需要跨界的眼光,发现不同场域之间形成的联系,以批判的方式审视组织机构中"隐性的不平等"。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民族志的跨界性与批判性成为理解教育中国际与地方、宏观与微观关系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是人类学的翅膀和根基.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学内部出现了学术反思潮流,传统民族志进入了一个实验性的时代.<天真的人类学家>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文学性民族志作品,它以轻佻嘲讽的口吻,幽默辛辣的手法,开启了对人类学深沉、严肃的反省.本文试以<天真的人类学家>为分析文本,揭示出当前人类学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其提出的问题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田野调查和文本写作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调查研究最终汇聚为民族志.从民族志可以返现调查研究方法.本文以四个文本为例,阐释和评析假设的方法、生活史与社区的叠构法和调查单位的别致运用,以及求真准则的遵循或迷失与有关调查研究方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由科学民族志到实验民族志的转变过程中,可以认识到民族志文体的转变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基于合法性的争夺展开的关于意义阐释的权力的争夺过程.民族志文体的转变只是争夺的表征.在合法性的争夺中,争夺者总是将自身的价值与正义、真理紧密相联.导致了民族志真实性观念的转变,并在实验民族志的基础上,出现了文学文本的民族志化.  相似文献   

12.
民族志文本作为田野经历的呈现载体,在反思时代遭遇了"表述的危机",继而开辟了"写文化"的诗学路径。民族志"诗学"形态的形成与人类学研究的"阐释学"转向密切相关。阐释学理论对民族志研究的田野观察、叙事表述及文本接受层面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阐释学及其相关理论的渗入,民族志文本得以在对话性的多声部叙述中作出了情感真实的承诺,使得现场、活态的质素得以保留并为诗学向度上的意义生成留出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民族志本土化的探索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人类学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体性民族志"作为中国民族志范式之新探索,为人类学界思考民族志本土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与理念。在解构"体性民族志"的基础上,从理论范畴、田野实践及跨文化对话等方面进行反思,试图找到进一步言说与对话的空间,使其理论和方法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面临的境况。作为人类学"学科门楣"的民族志,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处于转型当中。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凸显的新型民族志理论动向,集中探讨了人类学和全球化的关系、民族志与政治经济体系、民族志的真实性、民族志的时间维度、民族志田野调查转向等几项关键议题,并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志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固此民族志撰写者应具备博大的胸怀,不断实现田野研究和文本叙事的创新,以此进一步提升民族志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民族志书写危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化描述与文化批评在人类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在实验民族志中,表述危机下的种种表征方式、文化批评中彰显的民族志价值,恰恰说明了实验民族志在不断践履民族志实践,而这种实践给民族志发展,乃至人类学学科及人类学一般知识发展的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6.
从叙述时间的四个关键概念一停顿、频率、时序、共时性,叙述空间的三个层次——自然空间、社会文化空间和文本空间入手,探讨中国科学民族志叙述时空的特点,以发现其异于西方民族志和后现代实验民族志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反思与建构:民族志的中层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民族志的反思潮流有其积极性,也有随之而来的困惑.人类学研究者要在民族志工作中进行反思性的实践.中层理论作为一种民族志的研究策略为这种反思性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的实验平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社会分析.具有反思性和实践性的中层理论建构可以从概念的界定,问题意识的提出和对中层范式的检验中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从费孝通、林耀华两位中国人类学大师的相关论述和研究实践出发,对中国人类学界田野民族志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人类学专业学术训练、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中田野工作的深入、民族志材料与理论的关联性、民族志文本的场景和能动性、"可持续性"的田野民族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与民族志研究中的理论反思与创新对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为视点,在业余民族志、现代民族志、后现代民族志的演进序列里考察民族志书写的转向,体认民族志文本从“整体描写”到“深描”乃至“对话”与“多声道”修辞的追求和实践,以此透射人类学文化书写追求多元、双向、互动、开放的撰写取向,呈现民族志书写的实质性的和自觉的多元视角的实践图景。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生产知识、创造文化。传统人类学以遥远的与“欧洲中心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非西方”的“原始社会”或“土著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研究而著称。伴随研究范式和理论格局的拓新,人类学研究的“田野”不再是纯粹“远方”的“他者社会”,“田野空间”亦从地理空间范畴延伸到文本空间、口述传统及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等非地理空间范畴,人类学者不断游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丛林中观他以视自我,运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来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生产、文化实践和理论建构。与此同时,人类学者对传统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推动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范式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