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在民国时期新兴的回族报刊中,回族婚姻问题是当时回族知识阶层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回族知识分子就回族社会中存在的早婚、奢侈婚姻和不遵从伊斯兰教义的诸多婚姻陋俗展开批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即适龄结婚、简朴婚礼和向伊斯兰教义回归。这些讨论和重建措施实质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回族婚姻中“变”与“不变”的特征:产生一定变化的是婚姻仪式与观念,不变的是共同的伊斯兰宗教信仰以及相关联的民族认同感,以维护族群边界。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婚俗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婚姻观念习俗的变化,婚姻法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民国时期婚姻法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规定有名而无实;"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周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总体来说低于男子。这主要由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同时也反映在一些礼仪仪式中。在婚礼中周代的妇女在婚姻自主权、人格、财产等方面基本没有主动权。在丧祭仪式中女子往往处于配祭和从属的地位,所服丧服男女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服丧期限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婚姻礼仪不仅是乡村社会中婚姻关系缔结的必要程序和婚姻合法性确立的重要标志.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系到乡村社会中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婚姻仪式与其意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在乡村社会正逐步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作为反映社区文化概貌与乡民生活意义的婚姻礼仪正在经由传统向变异变迁.其仪式正由神圣性向娱乐性变迁.仪式意蕴正由社会性向私人性过渡。  相似文献   

5.
婚姻制度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最直接反映,财产作为婚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描述古罗马妇女财产制度的变化,来阐述随着社会发展妇女的地位不断提升的事实。这些可以从罗马对妇女嫁资财产的保护、婚姻赠与财产的保护以及嫁资外财产的保护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权为线索,利用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第一手资料,考察了近代妇女从否定、批判封建婚姻,到争取婚姻自主权和实施恋爱婚姻的历史过程。文章提出,戊戌维新时期是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起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妇女批判封建婚姻和呼喊婚姻自由的高潮;五四运动后,妇女从行动上开始了争取婚姻自主权的斗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从法律上确认了妇女的婚姻自由权。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下,华中地区的婚姻仪式繁琐,婚姻花费巨大。农民婚姻场合的支出是新家庭成立的物质基础,是为了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和抚养子女的需要,也是为了加强亲戚间的联系和经济互助。华中革命根据地简化婚姻程序,提倡节俭文明的婚礼,使乡村社会的婚姻仪式发生了一定地变化。但是,根据地改革婚姻仪式的做法也受到了传统习俗地制约。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描写旧中国社会里悲剧的婚姻和美国当代社会中失败的婚姻以及女性对压迫和奴役妇女的婚姻的抗争,批判了男权统治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及其思想的无处不在和根深蒂固,颂扬了女性的斗争精神,从而提出了如何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婚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移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伴随着移民生产方式、经济活动的转型,交往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从而引发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回族妇女传统婚姻观念与现代婚姻观念出现了不协调。基于宁夏生态移民区永宁县闽宁镇回族妇女婚姻质量问题的调查,对影响回族妇女婚姻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期望有效开展生态移民区回族妇女社会工作,就提高回族妇女家庭生活质量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民国时期的南京期间,赛珍珠和约翰·洛辛·布克共同经历不幸福的婚姻,照顾残障女儿,并从事文学事业。她在这个时期的小说和回忆录里,开始描写一系列婚姻,对有别于西方和她的传教士家庭的中国的性道德观念的认知方式在《结发妻及其他故事》中的许多作品都直接和间接地有所反映,她处理了跨文化婚姻不美满的问题,有时则通过再现中国妇女的困境来投射她对自己婚姻的关切。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婚姻家庭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改善 ,这与男女平等思想、女学兴起、禁缠足、产业革命和妇女参政意识提高等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伦之始,研究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地区婚姻程序上由繁趋简,反映出人们对繁琐婚礼仪式的厌倦。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文明婚礼开始出现,婚礼习俗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揉的局面。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的变迁表明,我们应该在充分吸收传统婚礼习俗有益一面的基础上,结合新式婚礼的长处,从而形成更加健康、更有利于民族未来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论述了民国时期四川社会婚姻礼俗变化的六大现象和三大特点。六大现象是,新式婚礼地区扩大,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婚礼形式趋于简化、便捷,涉外婚姻开始出现,离婚已是平常事,婚姻禁忌有所松动;三大特点是,呈现出城乡不平衡局面,新旧中西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部分川民存在畸形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4.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绅士已由一个封建特权阶层演变为一个具有特定身份属性的社会和职业群体,其地位和作用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术界对于民国绅士涵义的理解颇多争议,或统称为地方精英,或将其等同于地方豪强、地主,还有人统以"劣绅"目之。这些说法或过于笼统,或失之准确,难以准确概括民国绅士的内涵及特性。民国绅士是指在民国地方社会因拥有一定的旧式功名、新式学校教育背景或具有为官(或其他公职)经历而具有某种政治、经济、知识或文化优势并在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不同于官员也有异于民的地方精英力量。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子逐渐觉醒,到民国时期已取得一定成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女性”即是这一成果的受益者。她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局限。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三江平原森林的变迁肇始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本文通过全面收集历史文献、地方文献,并结合实地踏勘,较全面地复原了黑龙江三江平原在清初及清中叶时期的森林环境,继而探讨了清末及民国时期此地森林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修筑中东铁路、作为船舶燃料以及挖参和采金。文章最后揭示了该地森林演变的空间特征,即由清初、清中叶的点式影响变为清末民初时期的沿边、沿江、沿路(铁路)、沿村、沿屯的破坏,但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平原腹地森林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清遗民是民初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政治观念表现出复杂性。就对共和民国的认知而言,大致有两种:一是易代前后,对共和民国的认知处于矛盾、变化之中。这种矛盾变化性表现在:对共和民国先充满期待,失望后转向忠于前清;对共和民国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二是易代前后,对共和民国的认知具有始终如一的特点.表现在:反对共和,仇视民国;对共和民国持一种平和态度。清遗民对共和民国的认知情况折射出民初士人复杂的心态.昭示出这一社会群体夤杂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清朝政府在调节新疆婚姻规范方面,虽然规定禁止汉、蒙、维等之间互相通婚,但却认可了“回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并赋予其法律效力。民国政府建立后,加快了对现代婚姻的立法,客观上促进了新疆婚俗的改良。集中体现在对婚龄的限制方面。清至民国,新疆婚姻立法的重大变迁,以及对“回疆”百姓婚姻的影响,客观上反应了时代的进步性与区域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洗礼,燕赵地区表现出某些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时代风气,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媒介方式的转换、择偶标准的更新、婚姻程序由繁趋简、文明婚礼勃然兴起以及离婚再婚禁律被打破等。从表面的婚姻形式到深层的婚姻制度都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易。婚姻礼俗变迁的动因在于政治变革的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以及文化教育的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