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形象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醒龙小说世界里的"爷爷"、"奶奶"是作家理想中的乡土社会的象征,是作家的生命理念.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有一种道德化倾向.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家朴素的道德意识和人生理想.刘醒龙对"父亲"们的命运的表现,采取的是一种诗意化、道德化的表达方式.他的创作明显缺乏历史理性.坚守传统的道德理想是刘醒龙最基本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2.
刘醒龙以方言为母语的母语意识非常强烈,并将这种意识通过自觉不自觉的方言书写物化在他的创作中。其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在方言运用上就很有特色。小说中的方言书写不时点缀出独特地域的鲜明标记与乡土色彩,用方言描绘的颇具特色的地域自然环境、劳动生活场景与民俗文化画卷,让读者真切感受特定地域人们的独特认知方式,及其蕴含的文化意蕴。同时将方言本身作为地域认同标记和乡情密码进行描写,以助小说的叙事进展。作家在小说中用方言表现故事演进的地域环境,描绘原生原态的风俗画图,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充当提高效果的表达材料,体现沁透骨髓的母语意识,使整部小说在语言风格上颇具鄂东和武汉的地域特色。而且为了提高表达效果,他运用随文直接加注和借助上下文描写的方法,帮助读者消解方言有可能造成的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3.
陈永明 《南都学坛》2012,32(3):69-70
南阳文化对南阳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韵汉风的文化特质孕育和滋养了历代南阳文学,历代圣贤文化的人文精神影响了南阳作家的文学理想和创作精神,藏量丰富的文化遗存激发了南阳作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曲艺为南阳文学提供了原生态的创作素材,浓郁的盆地文明和乡土气息促成了南阳作家鲜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文学著作尤其是小说中夹杂方言词语,是为了表现"自然流露"的活人,这是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有意识行为。其实作家在有意识运用方言创作的时候,也在无意识地传达人物心理、地域文化、以及历史的元素。作为具有浓郁武汉风情的汉味小说,其一大特征便是运用武汉方言进行创作。在汉味小说中,作家运用方言的本意是活灵活现地摹人状物。但是,方言是有意识的能指,所指是其背后的无意识。方言词语在摹人状物之余,还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无意识、地域文化无意识和历史文化无意识,是具有文化性质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北宋以前,期许成为圣贤的人不在少数,但就整个社会而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风气,以圣贤自居的做法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北宋的欧阳修扭转了这一局面,欧阳修具有浓重的"圣贤情结":第一,他热衷于对"圣贤"之道的体认和阐释;第二,他有着浓重的自觉比拟圣贤的文化心态;第三,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圣贤情结"表现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他在"立德"、"立言"和"立功"等方面都堪称典范。欧阳修所具备的这种"圣贤情结"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充分表明了宋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再次高扬;在欧阳修"圣贤情结"的影响下,众多知识分子坚定地认为成为"圣贤"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认定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另外,欧阳修散文简约明白风格的形成也与他有意识地追摹圣贤经典风格有相当大的关联,甚至影响到了宋代众多"拟圣派"作家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欧阳修"圣贤情结"对其散文创作,乃至于宋代散文风貌的形成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小说以乡土书写为特色,既写故乡物事,也喜用方言词语,而他在叙事中不限于使用已有的方言,还常常“自创”方言。对关中方言有独特感受的贾平凹式的语言是其小说“方言书写”的真正内涵。作家通过方言元素所负载的文化物事来揭示秦地的人情事理,构建富含秦地气氛的世界,书写充满艺术感的乡土。可以说,民间叙事、文本交互体系的建构、乡土世界摹写三个方面共同搭建了其乡土叙事体系。而方言书写除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趣味外,还展现出作品语言的情感价值、认同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7.
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叙事的一种典型代表.它通常以笑话、故事、谚语、俗语、顺口溜、歌谣等形式出现.针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主要分析其语言的诙谐性.贾平凹、莫言、韩少功、毕飞宇、谭文峰、刘醒龙、刘玉堂、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中,均包含了很多民间诙谐文化.这些民间诙谐文化有些单纯出于娱乐目的,体现了老百姓的审美趣味,增强了作品的娱乐性、可读性和艺术性;有些则含沙射影,带有强烈的讽刺批判色彩;还有些借助知识者叙述的修饰,使民间诙谐具有了雅致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8.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接受大众的广泛赞誉和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菲的印量在某种意义上昭示了二月河创作的成功.如果深究其创作的奥旨,不难发现,这一切都得力于作家在审美上与民间文化的紧密关联,用市井文化方式和世俗道德来审视生活,其作品的文化意蕴反映出作家对民间自在生活状态和平民审美趣味的尊重与认可.二月河的创作实践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民间"的力量及其之于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北作家刘醒龙的小说中内蕴着鲜明的道家文化取向,而这种文化取向贯穿在他的乡村、乡镇与都市工业题材的小说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自然素朴的乡村文明的追慕、对异化人性的现代文明的厌弃、宽容因顺的道德观和女性崇拜.道家文化的浸染形成了刘醒龙小说创作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她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史的关注,其新作《床畔》也不例外。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改变了以往与历史"正面冲突"的写作策略,她仅将"文革"这一历史事件作为一种文化注脚隐藏于故事背后,历史得以从主流的宏大叙事框架中滑脱出来。而伴随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后退,个体的生命景象却得到了彰显。论文分析了作家历史取材和审美倾向的转变,认为严歌苓更加注重与民间话语的平等对话,有意加重了历史小说的民间意味。但与此同时,其创作也表现出用日常化、简单化的历史取代历史复杂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史的研究角度出发,梳理出寻根及其后不同流派的作家的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意识与民间意识的三种关系。通过对这三种关系的述评,剖析了不同创作倾向中民间意识与主体意识的位置与关系的误区。并指出主体意识应超越作为“文化意识”上的民间意识,以作品的文学性形成对文化的“本体性否定”,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具有存在意义的独特审美空间和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蟠虺》是刘醒龙在小说创作领域中的又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开拓,小说以青铜器为题材,以现代都市知识分子为主体,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大胆整合推理、悬疑、奇幻、盗墓等因子,是继《圣天门口》和《天行者》之后的又一力作,表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作家面对新媒体时代对长篇小说生存及创作做出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从朴拙率真的乡村想象起步,到对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上下求索,再到警醒与反思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刘醒龙的创作历程,颇能反映出一位优秀作家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追求。其作品从看景到写人,再到小说现代性品格的呈现,充分体现了一位乡土作家继承五四启蒙传统,不断超越自身,反拨现代乡土小说创作陈规的成长历程。刘醒龙对于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理应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也孕育了不同的乡土意识和状貌各异的地域文学。通过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源流的梳理可以确立作家创作的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的乡土理念的分析可以确认不同作家的创作选择和创作风格,通过作家笔下不同类型的乡村人物和社会群体的研究可以透视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生命基调。在"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理论框架中,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四个作家群体——浙东作家群、湘楚作家群、巴蜀作家群、关东作家群及其创作文本,均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土小说的生命主题进行了历史性观照,发掘出了乡土文学的地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对抗战题材的话语操作方式上、在对抗战题材的表现宗旨上萧红都采取了与东北作家群所代表的主流作家所不同的表现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避免了救亡主题的表层化与急功近利性,突出了被战争的主流话语所掩盖的女性声音,使其创作具有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共时意义,并拓展了东北作家群乃至整个抗战文学的表现空间,提升了整体创作品格,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方言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方式表现为如下不同层次直接选用方言词语和语法格式,这是多数情况;方言成分与相应的共同语成分在语篇中前后出现,形成语义复现;方言成分"升格"为作品的描写或议论对象.上述方式与作家的创作意图、对方言的敏感和判断力、语言规范化意识等相关;泛地域的方言成分,不利于作品语言风格的统一和地方特征的突出;方言成分的有效运用,可补充共同语的表现力,可提升方言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相似文献   

17.
刘醒龙是新时期以来非常重要的小说家,新现实主义、新乡土小说代表性作家。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刘醒龙小说的研究较为充分,曾经出现过三次研究高潮。刘醒龙小说的整体研究、单篇评论、文化研究等都已经获得了较大成绩。在未来的研究中,学术界应该进一步把刘醒龙小说放在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现代性视野中来把握其思想价值,放在更为宏大的文学史视野中来把握其独特地位,运用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厘清其小说思想艺术的文学史传承关系,全面总结和阐发其创作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把刘醒龙小说研究推向较高的学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版图上,地域符号与民间话语是一个混色涂抹的重要版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池莉、陈应松、刘醒龙作为湖北这方面代表性作家,他们的作品以地域鲜明的艺术世界、诗意重构的民间话语和风格各异的审美叙事,不仅开拓出地域文化的新天地,而且以重建民间话语的方式将文学鄂军的标识性符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通过小说展示了"威塞克斯"乡土世界的民间活态文化.民间歌舞既反映了乡村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完好,也诉说着乡村生活的情趣、人际交往的淳朴;节日活动蕴含着古朴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民间活态文化的丰富与厚重.哈代在小说中着力书写"威塞克斯"民间活态文化,蕴含着作家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待民间文化的积极态度,对于当下传承和保护民间活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