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布哈林是继列宁之后,维护新经济政策的代表人物。在与反对派的论战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布哈林捍卫并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如何把经济落后的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2.
布哈林对"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的批判,砸碎了托洛茨基"超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基石,捍卫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加深了人们对工农联盟重大意义的认识.弄清此问题,可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苏联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于列宁时期,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几代领导的变迁对苏联社会产生重要作用,苏联意识形态的崩溃是苏联解体的先导。所以,研究苏联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尼·伊·布哈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称他为“党的最大的理论家”、“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他生活在列宁时代,经常受到列宁的教育和指点,是列宁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他曾经同列宁一道探索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逝世后,他成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阐释者和捍卫者,并为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洒下了热血。在当今,为了全面研究列宁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晚年思想,回击修正主义思潮的攻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原则及其创立的社会主义,我们有必要研究布哈林,并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这是邓小平总结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一个基本看法和基本结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探索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先后搞了两个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十月革命前夕到1921年春俄共(布)十大前夜,搞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从1921春俄共(布)十大到1924年逝世,搞的是“国家资本…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首次提出于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1989年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在《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一文中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论述。次年7月举行的苏共28大正式把“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从此苏联的改革朝着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7.
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套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遗憾的是斯大林中止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并形成了一套僵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导致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在所难免。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与修正 ,是对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而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共党内早期的无产阶级活动家、被列宁称之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尼·布哈林,在列宁逝世后,面对着苏联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经济成份复杂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进行了大量而艰苦的理论探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理论探索,对我国理论界正在探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课题不无借鉴,本文试就布哈林对过渡时期计划经济问题的观点作些评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围绕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联结的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原理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得出来的,那么,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否适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列宁、斯大林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论述。列宁指出,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十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12月版第3页)斯大林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  相似文献   

10.
布哈林是国际公认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曾称赞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的突出贡献之一是精辟的阐述和发挥列宁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特别是根据俄国特点提出的“落后的社会主义形式”的理论。苏联当时如能按照布哈林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可能会少走弯路,少受痛苦,付出的代价也不会这样大。但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列宁主义的布哈林惨遭杀害,他的正确理论也被全盘否定。苏  相似文献   

11.
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本质陈立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前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创造并被运用于指导前苏联改革的思想体系。在它的指导下,前苏联改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结果是前苏联全面的动乱和最终垮台。戈尔巴乔夫和他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  相似文献   

12.
邓永华 《南方论刊》2010,(10):60-62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改革中,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以其为理论依据而进行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解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灭亡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模式之弊端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前进,构成了该世纪历史画卷的主页。斯大林模式的推行起初对苏联及其它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令人惊奇的。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其指导作用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也越来越难以奏效,其弊端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简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二战后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4.
布哈林之路与全盘农业集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哈林之路与全盘农业集体化张赤卫列宁逝世后,在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上,经历了布哈林农业改造思想及斯大林全盘农业集体论两大阶段。本文试对此作一理论上的探讨。十月革命后,对如何改造农业,对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15.
现在,在部分同志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内涵”、“内容”,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这是把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国外有识之士所说的“中国模式”相混淆,把两种不同社会主义模式框架下概念字面相同、而却有着完全不同内涵的东西混淆了。对此,我们是应当分辨清楚、不能含糊视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否必然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其中最主要的是几任领导人都没有真正认识到,斯大林的错误根源在于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和路线,以及极权主义的党政领导体制,结果一直未能改掉这些弊端。但即使到了这一步,也不是完全没有救治的可能。只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平庸、私心太重并未能对症下药,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彻底失败。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应吸取其主要的经验教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是在非斯大林化运动中产生的,其认为自己的合法性和真理性来自列宁确立的研究原则。其实,与其说是列宁创造出了这些原则,不如说是斯大林按照自己的政治实用主义方式创造出了“列宁主义”。因此,苏联学术界在非斯大林化运动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其本质不过是一种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主义。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同志把无限的权力都集中到了自己手中.我不相信,他永远能够足够慎重地使用这种权力”——列宁在1922年写道. 为什么没有听从列宁关于把斯大林调离总书记职位的意见.甘年代是否有人能在这个职位上代替他?实际上,在苏联的历史文献中,这些尚属没有阐明的问题.苏联历史学博士瓦谢茨基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二十年代初,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国民经济陷入崩溃,急需把实际上混乱之中的国民经济恢复起来.1921年3月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入新经济  相似文献   

19.
苏联发生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所谓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并最终导致了党的领导和政权的丧失。以下就此问题作点具体分析。 一、倡导“新思维”,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演变奠定理论基础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即把建立新的政治思维作为实现新的政治路线的前提和保证。“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戈尔巴乔夫把他的“新思维”作为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唯一准则,并强调指出,  相似文献   

20.
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动过程,而是在经济基础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几个方面交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早在1921年,列宁同托洛茨基和布哈林之间就有过一次激烈的论战.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说他们关心的是提高生产,而列宁关心的则是政治,是“从政治上看问题”.列宁在回答这种责难时,深刻地强调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常识”.(《列宁选集》第4卷第441页)列宁还指出“全部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