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画鼻烟壶是利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壶胚中,用“背画”的技法,反笔在壶胚内壁进行书法和绘画创作,是一门集书法、绘画、雕琢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笔者介绍了内画鼻烟壶的发展,优秀内画大师的作品及特色,并阐述了鉴赏内画鼻烟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东升,北京市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内画京派第四代传人、内画鼻烟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画鼻烟壶,顾名思义,是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不少内画艺人,步入40岁就因为眼力不济而中断创作.  相似文献   

3.
彭浦 《山西老年》2008,(3):31-31
鼻烟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它将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瓷、铜等与绘画、书法等文化艺术综合为一体,成为工艺中的珍品,在国内外收藏界享有盛誉。此外,鼻烟壶因数量不多,深受收藏者青睐。鼻烟壶18世纪盛行欧洲,  相似文献   

4.
经过2012年秋拍的调整,大家一直在关注今年该收藏哪些门类。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直在收藏界西大于中的鼻烟壶市场已经出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藏家和投资者开始关注鼻烟壶收藏市场,大陆的拍卖行也逐渐开始设立鼻烟壶专场。像以往,嘉德鼻烟壶都是与瓷杂一同拍卖,2011年秋拍开设了鼻烟壶专场。其中,  相似文献   

5.
<正>壹。鱼山,即吾山,也叫柳舒城,是泰岱余脉延伸到鲁西北后的又一次跳跃。这座在地图上找不到标记的小山,孤兀地独立在山东东阿县的黄土地上。鱼山不高,海拔只有八十二点一米,也真的很小,占地只有一千二百多亩,但像内画壶那样精致。山下有黄河和小清河缠绕,河像两条窄窄长长的彩绸依山飘逸。攒峰拥翠的山与流动的河使辽阔的平原顿生立体和生动,勾勒出一幅古朴  相似文献   

6.
一天,我们到一位老先生家中造访,他那把奇妙的紫砂茶壶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这把壶的盖形为元宝式僧帽,壶嘴象个酒葫芦,壶盖与壶柄以一串佛珠相连。壶身上浮雕着破蒲扇、破僧鞋、吹火筒,两面还分别刻有“济癫僧积善除魔”、“南无阿弥驼佛”篆字。“这不是‘济公壶’么?”我问,“正是。”老先生微笑点头,悠悠自得。 啊,这就是曾名噪一时的“济公壶”!记得1987年夏天,在香港展览中心举办的“宜兴紫砂名作展”上,“济公壶”大放异彩。一刹时,香港许多报纸纷纷报道。港人中掀起了一股“济公壶”热。尽管每把壶的标价高达7000港币,但收藏家们仍蜂拥而至,最后连样品也被抢购一空。台湾的收藏家们也以收藏“济公壶”为乐事,还专门成立了“济公  相似文献   

7.
河套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陶制鸮壶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特殊的用途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河套地区汉墓出土鸮壶共计37件,与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鸮壶(俑)在形制和年代上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鸮,即通常所说的猫头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神鸟",殷商时尤为百姓所爱,但自西周始,鸮变成了人们心中的"恶鸟"。河套地区汉墓中的鸮壶,则蕴含了避邪、象征富足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1994年4月的广州,春意融融,正在举行的广州商品交易会更使她平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氛。4月17日晚,广东省电视台播发了一条新闻:“失踪3年的‘内画王’,把其作品前来广交会献艺……”消息很短,然而对於几乎所有来参加广交会的艺彷商、收藏家们来说,却都无不为之一振。第二天一早,一位香港女士就捷足先登,意欲买下“内画王”的全部作品。怎奈“内画王”只带了6件作品,其中一件已答应送给朋友,而且还要为交易会留下两件作品坚持到毕会。这可如何是好!那位女士一再恳求,执意要买,最後终於买走了其中四件作品。而当其他客商们闻风而至…  相似文献   

9.
认识织锦     
吴晓辉 《北京纪事》2013,(4):104-106
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南城的一家小店里寻到一幅“绿度母”织绵和一只玛瑙材质的鼻烟壶。对鼻烟壶判断很简单——只看材质表面的时代磨痕和加工方式就可大致断个代。只是这幅织绵让我有些犯难,因为平时很少接触这类藏品,这幅“绿度母”为五色织锦,整体为金地、红花、绿叶及人物,棕色背光并以玄色轮廓线勾勒。当时我只大概推测为清代皇家赠予西藏、青海或内蒙地区各宗教领袖的“统战性质的礼品”。  相似文献   

10.
承徐先生远道来书,对我所写的「骨董琐记质疑」一文,提出反质。目前文化出版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十分需要发扬自由讨论与相互批评的精神,徐先生的认真态度,正是我们所欢迎的。兹简单答复如次:其一,关于「鼻烟壶」与「至德」。骨董琐记的原文:「……按吴晚亭有咏鼻烟壶长律四十韵:『至德绥柔远,梯航竞献奇。图  相似文献   

11.
茶壶·年轮     
正茶壶的产生"壶"的概念有一个发展、演变和定型的过程。在我国商周时期"壶"字已经出现在容器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中对"壶"的解释:"壶,盛水器也"(《周礼·夏官·司马》);"壶,酒器也"(《周礼·秋官·司寇》)。由此可见,壶在当时用途上就是一种容器,用来盛装清水、茶水、酒水等液体,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用途一致。从制壶的材料来看,壶有陶质、石质、瓷质和金属质地之分。陶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这与当时人类已开始了定居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12.
鼻烟作为烟草最初吸食形式,明代中期传入中国,清代渐成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鼻烟壶艺术发展到极致,集绘画、书法、雕刻、镶嵌与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珐琅、金属等材料工艺于一身,成为中西文化之大成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只保留粤海关与西方国家贸易的职能,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成为西方国家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由于鼻烟和鼻烟壶均为西方传入之物,也成为十三行专营的商贸产品,并由仿制到创新,对西方国家及中国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蔚 《社区》2005,(10):35-37
傍老族就如“一壶没烧开的水,当社会经济发展之‘柴’不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柴’有缺陷、自身素质之‘柴’又缺乏时,这壶水能烧开才怪呢”  相似文献   

14.
一套以春、夏、秋、冬为题材,并在象真形制壶领域具有创新意境的精品“四季壶”,最近在“陶都”宜兴紫砂工艺厂问世。这套造型简洁明快、情深意长的“四季壶”是工艺美术师高建芳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最具代表性的春鹃、夏莲、秋菊、冬梅为题材进行设计的。 “春壶”,以杜鹃花为主题,花形制作成壶身,花蒂为壶盖,整体造型尽量支除杂念下落俗套,并以单色暖色调红泥配合简洁的壶艺造型,使其更具春意之感;  相似文献   

15.
一门靠祖传作坊传承的民间陶艺潮州手拉壶是中国唯一以转动的辘轳为工作台,用手指和竹篾、小刀等工具,通过捏、擦、粘等手段,让土坯在旋转中成型为精美茶壶,人称潮州朱泥壶,俗称"红罐"。在潮州,手拉壶一直由祖传作坊制作,各家有自己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不外传。制作手拉壶,全靠熟练的工艺师凭经验手工完成。一把好的手拉壶,需要经过工艺师的精心设计、制作、窑烧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先拉壶身,后拉壶盖,大小及造型完全由双手控制,壶盖严密合缝。装镶壶把、壶嘴,使手拉壶造型比例协调,富有艺术性。待  相似文献   

16.
介子平 《社区》2012,(17):13-14
陈子庄(1913—1976),名富癸,字子庄.后被称为“富贵”,又名思进,早期作画时曾号兰园,中期号南原、下里巴人、陈风子、十二树梅花主人、石壶山民,晚年号石壶。四川荣昌(今重庆永川)人,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17.
紫砂壶收藏     
<正>紫砂茗壶以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工艺特色备受广大藏家喜爱。首屈一指的当属江苏宜兴生产的紫砂茗壶。紫砂壶自明代正德到嘉靖时的龚春创制以来,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宝壶     
葛春富 《社区》2002,(8):33-33
章局长最近得到了一对宝壶,令他爱不释手。这宝壶非同凡响:酒壶盖像是皇帝戴着的皇冠,壶身雕龙画凤,壶柄和壶嘴也都雕刻得相当精致。黄色的壶身,红色的缎带,俨然一个威风凛凛的皇帝,一手叉腰一手托天,气势非凡。最让章局长动心的是这对宝壶里面的秘密:这是一对子母壶,子壶简单,  相似文献   

19.
东周青铜提链壶依据腹部形态差异可分为3个类型:A型方腹提链壶、B 型圆腹提链壶、C型椭圆腹提链壶,其中B型提链壶依据器物形态的差异又可分为3个亚型。依据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墓葬定年等相关信息,将东周青铜提链壶分为3期6段,分期研究不仅提供了提链壶形态演变的时间序列,还为我们分析提链壶的产生和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管会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鲜虞中山国故都灵寿城遗址发掘了两座大墓,即1号墓和6号墓。其中1号墓出土了载有长篇铭文的礼器三件:铜方壶一件,铁足铜鼎一件,铜园壶一件。因鼎、方壶上均有中山王(?)十四年造器之明确铸铭,发掘简报已将1号墓定为中山王(?)之陵墓。此后不久,鼎、方壶在一些同志的文章中开始分别被称为(?)鼎、(?)壶;铜园壶因其刻铭中有“胤嗣(妾子)(次虫)”,被称为(次虫)壶或(妾子)(次虫)壶。1979年李学勤、李零同志在《考古学报》第二期发表文章,称上述三器为“平山三器”。我们认为,将平山1号墓出土的载有长篇重要铭文的三件礼器命名为“平山三器”是完全必要的,它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