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化的政府与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政府存在的基本价值。因为 ,人类发明出政府的直接目的就在于让它提供社会秩序 ,在政府身上 ,寄托了人们关于社会秩序供给的期望。当然 ,社会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内生的“自然秩序” ,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契约关系是这种秩序的代表形态。但是 ,实践证明 ,社会中的自然秩序也必须得到政府社会秩序供给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大致有三条途径 ,即专制集权型的、法律制度化的和伦理道德化的。单纯的专制集权型的和法律制度化的社会秩序都是虚假的秩序 ,只有在法律制度基础上以政府自身充分道德化为前提的社会秩序供给才是健全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2.
于凌  李晓燕 《中州学刊》2014,(3):125-129
所谓"明法"选任是秦汉时期以"明法"为标准的官吏选举、任用制度。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以"明法"为科目的选任制度;其二,以"明法"为标准的非"明法科"选任制度。在"明法"选任演进的历程中,"明法"标准由官吏必备的素质调整为文吏的基本技能,法律人才的政治定位与社会期许随之变化。尽管如此,"明法"选任将法律人才的培养与举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成了法律人才的流动,有效地确保了行政机构的运行与统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实质理性——兼论法律从业者的职业伦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法律的实质理性是与法律的形式理性相对应的范畴。作为法律的内在逻辑品质 ,它以规则性、现实性、时代性、保守性和价值性作为基本内核 ,并经此逻辑品质上达法律的伦理品质 ,而构成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形成了法律从业者区别于其他职业社群的规则意识、现世主义、时代观点、守成态度和世俗信仰。探讨法律的实质理性 ,旨在揭示法之所以为法的根本禀性和特征 ,探讨理想的人类法律生活的基本样态 ,从而 ,在通过法律而生活的意义上 ,追问究竟什么是理想而惬意的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原始的道德观念自然地发挥作用,具有"原始法"的效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法律,但是由原始道德演化而来的法律制度,与其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5.
论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府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社会秩序的供给 ,这是根源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发明出政府的直接目的也恰恰是在政府身上寄托了社会秩序供给的期望。当然 ,社会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内生的“自然秩序” ,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契约关系是这种秩序的代表形态。但是 ,实践证明 ,社会中的自然秩序也必须得到政府社会秩序供给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大致有三条途径 ,即专制集权型的、法律制度化的和伦理道德化的。单纯的专制集权型的和法律制度化的社会秩序都是虚假的秩序 ,只有在法律制度基础上以政府自身充分道德化为前提的社会秩序供给才是健全和完善的。所以 ,在现代社会 ,提出政府自身的道德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 ,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法律制度是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所有关于社会福利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在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下,我国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存在一些缺陷:缺乏体系性、普遍性、组织性和监督性。我国在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过程中,要构建发展性、正当性、需要满足型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形成在《社会福利法》统领下单项法和专项法组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把以当代人眼前利益为中心的“秩序、公平、自由”作为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在人与生态自然关系上所体现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性助长了人类无限度掠夺生态自然的种种弊端。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求 ,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作为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取代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法律价值取向应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向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扩展 ,由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向对其他生命物种种群价值的承认拓展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29-30日,由浙江省法理法史研究会主办、温州市人民检察院承办的法理法史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经济‘先发'地区的司法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来自浙江大学等兄弟院校和省内政法部门的法律专家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9.
于浩 《中州学刊》2014,(5):62-67
法律体系承载并折射出与之相符的法律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对法律现象与法律文化的关系进行认知是研究法律价值与法治秩序的一种进路。这种认知能在虚实之间展开对法律本身的审视与反思,并展示出法律文化与法治秩序的碰撞、融合与重构。中国法律文化中蕴含"天道""情理"等伦理观念,而西方法律文化受宗教传统影响,其中包含法律与生命、伦理、宗教之关系的追问。中西方法律文化在伦理与宗教之维上的分野以及二者在证成法律的正当性上的殊途同归,为研究法律文化对法治秩序建构的意义提供了一个良好视角。中国的法治秩序建构既要关注西方法律文化的根源问题,又要关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内核;要立足中国国情,建设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虽然在外延和内涵上较普通商标有所扩大 ,但其毕竟属于商标的范畴 ,所以 ,作为商标法法律价值的公平、自由、幸福、安全、秩序等同样是驰名商标法律制度追求的目标 ,只是驰名商标法律制度对自由和公平要求的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现代乡村法律秩序是现时段在乡村形成的(存在的)与国家法律秩序既平行又相互交融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方性法律秩序。经过重新解读的地方化了的国家法律规则体系、地方习惯规则体系和赋予了强制执行力的乡村精英的理念共同构成了乡村法律秩序的渊源,居民自觉遵守、精英积极维护及国家的默认和许可是乡村法律秩序得到巩固和延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集体合同制度作为现代劳动法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本质要求。在温州民营经济中开展集体合同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套由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所构成的基本完整的法律体系。实施集体合同法律制度,对于提升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层次,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杨 《理论界》2009,(9):72-74
以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分析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化问题,须借鉴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利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同时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型期的特殊国情,引入"经济人"、"效率"、 "制度"、 "交易成本"等经济学概念,进一步改进资源配置方式,增加企业运行效率,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控制企业交易成本,规范司法运行实践,提高国家干预的法治性,从而达到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中亚探险史是世界探险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亚是人类最早开展探险发现活动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留下了关于探险活动的正式文字记载。中亚又是人类完成探险发现较晚的一个地区,直到20世纪,还有一些‘地理之谜’、‘自然之  相似文献   

15.
温州模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当前温州经济发展状况,认为温州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虽然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但主流是正常、健康的,断言"温州经济衰落"是没有根据的.在温州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制度创新陷于式微,少了当年那种不断开拓创新的冲动和冒险精神.温州模式主要是一种制度创新模式.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温州已经创造的成功经验和今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同样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共和革命与法律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旨在实现从封建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历史转变。本文考察了这次法律革命的形成背景,探讨了这一法律革命在国家制度、权力架构、价值取向及法治机理诸方面呈现出来的新变动,从而揭示这一法律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构建其思想体系。从本质上说,孟子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德治思想。这一德治思想中蕴涵着孟子关于法律的思辨。孟子的法律思想深刻地关注着经验的人伦世界,向历史上的"先王之道"中求索政治法律制度建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摒弃功利主义、结果主义,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经典命题。孟子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仁政"学说中。在今天,孟子的法律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洪卫 《河北学刊》2006,26(4):49-53
人类在“现代性”催动下的互动日益频繁,相互依赖更加深入,松散没有统一秩序但又紧密不可分割的人类共同体正在形成之中,人类共同体的伦理与法律秩序也在慢慢衍生。伦理秩序建设中的首要问题是共同的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认知的协调与确认;从对康德和罗尔斯的批判考察看,法律秩序的基础也要回溯到文化观念的协调与认同上来。这样,一个普遍性的超越区域与个别宗教但又能起到沟通联结作用的基础性的道德概念急需建立,儒家的“良知”概念可以发挥这一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环境里,法律文化重构是同构性与异质性相协调的过程,是以承认多元存在为特征的多样性重构。这是法律文化的自然发展,体现了一定程度上法律价值、规范、制度的全球性共同建构。全球性法律文化重构是人类社会开放性显著增强的标志,反映了法律文化生存发展的时代要求,这是全球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协同发展作用于法律文化系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自然人法律人格是民事主体制度的灵魂.生物性意义上的人能成为法律上的"自然人",是法律对由人类意识所支配的具有社会性、伦理性的人类成员的主体性的尊重,也是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商品生产交换所阐发的主体独立、平等等权利要求的法律肯定.没有天生的"自然人",所谓"私法上的人格地位与生俱来"实是一种主观错觉.人格权虽然与主体存在具有同期性、无意识性,但人格权仅是由自然人人格派生的民事权利之一种,由法律进行抽象或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