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徐夷的迁徙和融合杨东晨徐夷是东夷的重要支族,在先秦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探索其渊源、迁徙和融合,对东夷部族在华夏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之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徐夷的族源秦之先伯益,与皋陶为胞族。《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偃姓...  相似文献   

2.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之“囘”当为一处,是为夏族后裔西迁后的所居之地,即《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所在的秦境之“杞”。《散氏盘》中的“漆”地为随周人迁徙所经之地。  相似文献   

3.
关于畲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畲族的族源问题,解放前后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自1980年以来接连发表了王克旺等同志《关于畲族来源》、石光树同志《从盘瓠神话看苗、瑶、畲三族的渊源关系》、吴炳奎同志《梅县新石器遗物与畲族历史》、费孝通教授《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中提到的已故潘光旦教授对畲族族源的意见,以及施联朱同志《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等文章①。除潘光旦教授提出苗瑶畲与春秋战国的“徐夷”有密切关系意见外,  相似文献   

4.
满文《那氏谱单》所记人名多附有官职与身份,纠正了所有叶赫那拉氏均为星根达尔汗一支的错误认识,对研究叶赫那拉氏的组成及族源问题有较大帮助。《那氏谱单》所附神本神辞反映了满族野神祭的情况,为满族萨满教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远比汉文谱的价值要高。  相似文献   

5.
<正>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与晋同祖。庄二十八年传:“大戎狐姬生重耳,”《国语·晋语》:“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耳。”狐突以狐姬故,事晋为大夫。可见,大戎狐氏本唐叔之后,无缘为戎族,当是晋支族入主诸戎实生重部落者。狐偃早年生平事迹,资料很少。据散见于史籍中的零星材料,  相似文献   

6.
在《辽史》卷45《百官志一》北面诸帐官条中载有耶律氏勃兴以前的隶属于契丹族统治者的遥辇氏部民的情况。据说,所谓遥辇氏九帐族是设置在部族圈之外的。笔者试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据史籍记载,公元350年,氐人首领蒲洪因“草付应王”一谶改姓苻。此事可能是附会。据《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等史料,早在350年以前,武都氐人中已存在以“苻”为姓的大族。三国时期,武都氐王苻健之弟苻双率四百户降于曹魏,可能被安置于略阳郡,成为略阳苻氏的先祖。中古时期,“蒲”“苻”音近,故史料中存在混用的情况。“草付”一谶及“蒲洪改姓”一说,可能是苻坚发动政变以后编造的,旨在借助蒲洪的权威,强化蒲氏一族的凝聚力,增强苻坚即位的合法性。苻坚不仅信图谶,且多次干预史书的修纂。改姓一说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被前秦官修史书采用,进而通过梁熙《秦书》、裴景仁《秦记》流传于世,成为苻氏一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8.
靺鞨族大氏所建立的渤海国,其族系,《新旧两唐书》说法不同. 旧书《渤海传》:“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新书《渤海传》:“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一称为高丽别种,一称为靺鞨附高丽者.金统??先生《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九《丛考》对此依违两可,他开始似乎倾向旧书的说法,但接着又说:“考粟末靺鞨为勿吉七部之一,居于长白山之北,高丽盛时盖已并而有之……高丽既亡,大氏一族迁于营州,后来李尽忠之乱,东渡辽水,保聚于东牟山,北即粟末故地,去大氏所居故地亦不远,其所治之民亦多仍粟末部之旧,故旧新两书皆以粟末靺鞨称之……总之,大氏一族初附于高丽,  相似文献   

9.
防风氏散论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及汉初官文书中以“族某氏”表述吏民的氏,说明不晚于战国晚期秦庶民已经较普遍拥有氏。西汉中期以后,《史记》、西北汉简则广泛使用“姓某氏”,甚至成为官文书的固定格式。私名前的称呼在汉初之前应被视为氏,而非姓或后人惯称的姓氏。姓在汉代官文书中的使用可能是改从周道并修订律令导致的统一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寒国考     
古寒国出于逢蒙氏,逢蒙氏又为史前祝融部后裔豢龙族的一支.“五帝”时代后期,这一支族自今豫东鲁西地区迁居潍淄流域,夷夏交争之际一度依附于“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有穷氏后羿,后取代有穷氏而自为盟主,直到夏王少康即位前复为夏后氏所灭.按古本《竹书纪年》所记,寒国的存续年代,若从寒浞杀羿算起,至寒浞被杀为止,前后凡76年(约公元前1910 -前1835年).由部族史到华夏史,寒国的兴亡是个转关.民间传说的嫦娥本称“恒娥”,为女巫之通名,其原型可能是寒国的女首领,亦即逢蒙氏之女祖.  相似文献   

13.
前言 “纳西族与古代羌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纳西族是作为游牧民的古代羌族南下的一支,定居、从事农耕生产后转化而成的。”关于纳西族起源的问题,由于方国瑜、李霖灿、J·F·Rock等学者引用取材范围很广的各种“证据”进行了论证后已经成了论定。《中国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纳西族简史》等书也采纳了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4.
吴申氏为屈氏之别,出于屈巫臣,春秋时期世系为:屈巫臣→屈狐庸;延陵氏、堂溪氏皆为公叔祖类之孙、古公亶父次子、太伯句吴之弟仲雍后裔,延陵氏出于去齐之孙、寿梦乘季子公子札,春秋时期世系为:去齐→寿梦乘→公子札;堂溪氏出于寿梦乘之孙、夷末句余次子公子夫概,春秋时期世系为:寿梦乘→夷末句余→公子夫概。可见,申氏之族为吴公室异姓贵族,延陵氏、堂溪氏二族皆属吴公族。按《左传》义例,延陵氏之族可称之为"寿梦族",堂溪氏之族可称之为"夷末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屈狐庸、公子札、公子夫概,屈狐庸属吴异姓贵族作家群体,公子札、公子夫概二子可称之为吴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15.
关于涂山氏及其地望 ,历来颇多歧说 ,综合文献和考古资料 ,应为今安徽怀远县涂山一带为中心的淮水流域上古巢居族群徐夷。兴于西羌的禹族移徙中原后 ,成为华夏集团的重要支系 ,其首领大禹与涂山氏的联姻促进了夷夏同盟的形成 ,对于禹族战胜南方的三苗集团 ,进而建立夏王朝 ,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九歌》华夏古俗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为华夏后裔。诸夏的一支———祝融族 ,其一部分后来南入苗蛮集团 ,并与之融合为楚族。《九歌》留下了楚地民间较多遗存的华夏古俗 :采集和渔猎经济、自然崇拜、民神杂糅、原始婚俗、以舞降神、氏族民主  相似文献   

17.
延人的来源和迁徒何光岳延人为炎帝族有逢氏之子延的后裔,居于今陕北延水一带,后来发展成为居呼衍氏,成为匈奴贵族。一、延人的来源据《路史·后纪四·炎帝纪下》说:炎帝之孙曰逢伯陵,“同吴权之妻阿缘妇胤三年,生三子,曰殳,曰鼓,曰延(《朝鲜记》)。”其后为延...  相似文献   

18.
一、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 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一用“彝”字,最早用“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彝族在各地的自称或他称多达数十个(参见《彝族简史》)。多数自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大部分为n(n)或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sh或ch、t等。n(n)、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亚族称是由人名演变为家支(族)名,再演化为支系名。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汉文文献中的“夷”实为彝族自称ne或ni“尼”的同音异写。“夷”、“尼”、“宜”在古汉语里同读一音,“夷”与“尼”、“宜”读音相  相似文献   

19.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古有熊氏的裔支西迁入个甘肃天水、有娇氏族的裔支迁入渭水南的近秦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二族”通婚派生出炎帝民族,居于今宝鸡市南姜城堡一带。其支族共工南徙中原、烈山氏往南迁,经汉水至今湖北随州。龙山文化时期,“二族”又派生出黄帝氏族,居于天水,后东徙,居于姬水,再经正宁入居桥山。黄帝与炎帝八世孙榆罔东徙,后经战争,黄帝由个河北涿鹿南入新郑,榆罔率残部退入随州,再过湖南酃县。该地炎帝陵修建较早,为榆罔陵;宝鸣炎帝陵修建较晚,系炎帝陵;随州炎帝遗迹为烈山氏柱族遗珠黄帝陵在桥山,新郑为其迁都地,郑州炎黄大庙象征炎黄融合。黄河、长江流域的炎黄遗迹和传说正是后世天下共尊始祖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濮、彝与竹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濮人与彝族古史上的濮人,居于今豫、鄂、湘、川、滇、黔六省之地,是我国中南、西南的一大土著族群,史称百濮。从有关民族学材料看,彝族与古濮人有着渊源关系。流传于川、滇、黔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说,濮族女子濮莫列衣,去玩神鹰时,被神鹰滴血于身而孕,生下支格阿龙。这个传说,是彝族与濮人有族源关系的折光反映。又,《西南彝志》卷19里有“能沽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