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唐风》中最为引人注意的特点是《蟋蟀》、《山有枢》两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最早的生命意识的萌发,这体现在这两首诗中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叹和对体现个人价值的渴望。生命意识萌发有自然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三方面的原因。这种生命意识萌发与魏晋时代遥相呼应,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生命意识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极为重视论《诗》,在全面概括它的文学特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它的社会政治教化作用,这实际上是其奉行的中庸的哲学思想在《诗》论上的体现。它首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先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所批《水浒传》与《西厢记》是其批点的两部代表作。从总体宗旨上说,《金批水浒》侧重于通过“立言”来表达“立德”、“立功”的社会追求和社会政治伦理关怀,《金批西厢》则侧重于个人性情追求和人生关怀。在批评风格上,前者显得慷慨激越、高古悲壮,后者显得超妙深婉、绵密禾农丽。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除了受批评对象本身的制约外,一方面与金圣叹所处的“天崩地解”的时代社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特殊的人生遭际和文化性格有关。在这里,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个人追求和普遍命运。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说》是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初期成果,1944年他“重写”此篇为《诗言志》。《诗言志》除补充新证而增大篇幅外,有两处术语的改动值得关注:“意念”的术语凝定,这是借鉴西方“新批评”文艺学观念的结果;术语“缘情”取代早期的“抒情”,体现了中国学术研究本体化的追求。“诗言志”研究在抗战中相隔七年的“重写”,反映了朱自清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历程,也体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以朱子《礼》学解释《诗经》是韩国李朝后期具有本土特色的解《诗》方式,也是李朝对中国朱子学说全面接受的具体体现。重在论述李朝这种解《诗》方式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李朝士人用朱子《礼》学阐释《诗经》过程中对诗意的丰富,并论证了李朝《诗经》学在《礼》的民间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普及,以及其对于夯筑韩国儒学民众基础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号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刺秦”历史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应该是诗、画、情、思的有机结合,而《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恰恰缺乏人性的高贵和情感的深刻;过于强调娱乐性,过于追求风格的华丽与美艳,过度强调感官冲击力,导致《无极》忽略了对善良心灵的建构与升华,丢失了大片语义骨架之精深,没能成就大片的艺术精神境界;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甚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有种找不到北的诧异,而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隔膜和把握上的失控,限定了《夜宴》艺术品格的高度,商业票房意识的无限张扬,终使影片沦入整体空洞和庸俗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将精力财力都置于形式的豪奢、场面的恢弘、色彩的绚烂上,却缺乏对于剧本的精心构思,从剧情构思、人物性格到细节台词等,都采取从《雷雨》中“拿来”的拷贝方式,缺乏创造。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散文诗在3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而进一步走向高潮的光辉历程。《野草》以鲁迅先生“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血书”昭示人间,以成熟的姿态为现代散文诗撑起了一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野草》思想深厚,艺术成熟,对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开拓性的。1927年以后的中国现代散文诗从多方面体现了《野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野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8.
南开早期话剧很少被人注意和研究,但其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话剧艺术史上有其自身的价值。文章通过对南开早期剧作和曹禺名剧的比较,可以在《一元钱》、《一念差》、《新村正》中窥见经典剧作的朦脆身影,从曹禺名剧中能依稀寻找到开拓者的足迹。从南开旱期话剧到曹禺,中国话剧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便是这种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9.
幽默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言语幽默又是幽默行为的主要体现形式,也是一种复杂的言语行为。生活中的幽默言语有时是说话者故意为之,有时却是无心插柳,这种繁芜丛杂的语言现象在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节选《老友记》中的部分言语幽默为语料,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言语幽默产生的原因,旨在增进人们对美国情景喜剧以及日常会话幽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