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的研究论文,反映了人们对这类近年来 比较流行的语言形式的持续关注和热情。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及时的 总结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从动宾式动词的特点、动宾式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条件、动宾 式动词带宾语句式流行的原因、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规范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以《梼杌闲评》中出现的特殊的动宾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把它区分为双宾结构和动宾结构带宾语两种语法现象。通过比较例句的方法,可看出二者从结构形式上相似,但是内部结构不同。其中动宾结构带宾语的形式,从发展历程上来看,它是随着动宾结构词化程度逐渐提高,动宾结构带宾语现象才逐渐增多。即动宾结构带宾语数量多寡与动宾结构的词化程度有关。汉语动词由单音节占优势过渡到双音节占优势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动宾动词 宾语”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由汉语动词的“原型结构”通过句法成分的“移位”所造成。句法成分的“移位”带来动宾动词语法上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其可以再跟上一个受事宾语。这种结构本身的诸多特点以及深厚的语言文化底蕴和根基,是“动宾动词 宾语”得以普遍使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带宾语语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语言现象中,有些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 通过转化语义成分、移动论元位置等手段带上了宾语,构成"S十VN十O"句式.构成这一句式的条件是或者"VN"是位移动词和部分交互动词,或者"N"与"O"之间在语义上具有属种关系,或者可以将"把"与"N"构成的介宾短语置于"V"之前作状语等.在"S十VN十O"句式中,动宾式动词的语义价绝大多数为二价,语义成分施事与受事各有不同的特点."S十VN十O"句式具有醒目、简练等多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VO1) O2”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因“动宾结构扩大化”所造成,即“O2”这个宾语是从“原型结构”“S-(KO2) V-O1”中的非宾语位置上通过成分移位所致。这种结构的形成还可以通过省略介词“于”或通过动宾结构的自身调节等手段来加以实现。词语的语法性变化、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汉语语序的和谐性要求以及人们认知方式的选择,是这种句法变化的内在动因。一方面,“(VO1) O2”结构产生和运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又使得外来语对汉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英语里较为普遍的动宾动词带宾语现象,是汉语“(VO1) O2”结构在日常运用中迅速增多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6.
“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迈过对“动宾式动词十宾语”的变换形式和“O_1”的语义指向的考察,对宾语进行了语义上的分类,主要分为对象宾语、使动宾语、予夺宾语、相关宾语、目标宾语、结果实话、目的宾语、原因宾语、施事宾语、处所宾语、数亚宾语。最后讨论了与该格式的变换相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N+O Construction)以其独特的句法表现形式、语用修辞功能以及较强的能产性等特征已然引起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动宾式复合词中词素的特征,我们可将该结构分为词素虚化型、作格交替型、外置移位型三类。该结构的形成体现为基于形态—句法互动界面的动词词素、名词词素与宾语成分之间的外置(extraction)、移位(movement)与融合(fusion)。移位的动因旨在核查双音投射(DSP)中功能性中心语所携带的不可解释的[+DS]特征。  相似文献   

8.
先秦34种文献中“如何”、“如×何”等八种结构共1 003例,其中用作谓语的869例,状语、宾语、定语分别是107、19和8例.“如”借为“拿”义介词,在“如×何”中与“×”构成介宾状语,“何”作谓语中心语.“×”是代词“之”时常省去,形成非动宾结构“如何”及其变式“何如”,省去宾语“×”的“如”失去介词作用,“如何”、“何如”相当于“何”.“如”的另一词性是像似义动词,所构成的“如何”、“何如”为动宾结构,与非动宾结构同形异构.像似义动词“若”没有与“何”构成的动宾结构;“奈”无像似义,不存在动宾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不带方所宾语的双宾句仅指动语动词为外向动词、内向动词和兼向动词的双宾句。惠安方言这类双宾句不仅在三"向"上对动语动词的选择与普通话不相一致,而且在双宾语的移位问题上也体现出与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的巨大差异。惠安方言双宾语移位后可出现四种结果:不改变句意,造成歧义,减少句子的义项,改变句意。对这四种结果出现的种种条件限制和彼此的差别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从而总结出双宾语移位的规律,并进而归纳出双宾句的语义特征和用法。从中可以看出,语音对此类双宾句的影响巨大,涉及到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动态识解观、"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结构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认知机制和动宾搭配原则.文章指出,对这两类动宾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依赖于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这一结构的理解涉及对宾语、动词和动宾结构这三个层面上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动宾非常规搭配受动词和宾语显著度的影响,动词和宾语需具有代表和触发相关概念框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从动宾式动词分类、宾语的分类、语素意义角度分析动宾式动词结构、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语义,认识其使用规律,以便能让"动宾式动词+宾语"能得到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在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的同时,又用作一般动词,因而另带有一个受事宾语的那种结构形式。例如: (1)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僖公二十七年)此例中的“饮之酒”,意思是“请他们喝酒”。其中“饮”既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之”(指代“国者”),又用作一般动词,带有受事宾语“酒”。这就是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 使动双宾语络构在《左传》中出现较多,全书共约三十例。因此,它是《左传》中的一  相似文献   

14.
贝罗贝先生《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提出唐五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双宾语结构,本文称之为“与之动名”式。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贝文例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完整形式应是“动1+名1+与+之+动2+名2”,因为前面“动1+名片经常被隔断,于是被看作是“与+之+动+名”式,名2并不是直接宾语,这个不完整的形式并不是双宾语结构;第二类与上古汉语中的“为之动名”式极相似,“与”的意义和作用相当于介词的“为、替”,也不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古书面语中发现,与动词"夺"有关的句式结构"夺·名·名"、"夺·其·名"、"夺·之·名"夺·女·名"、"夺·吾·名"等,都是单宾语,而无一是双宾语.而"夺"是个不带双宾语的动词,这是由这个动词的性质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16.
"获取"类双宾语句与表领属关系的单宾语句在基本语义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其认知结构、语用分析、深层语义和深层结构都不一样,分别属于双宾语句和单宾语句两种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17.
宾语代入现象的认知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 /背景”理论来解释及物动词的宾语代入现象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文章认为 ,后景与背景的不同凸显程度 ,说话者的认知详细程度以及对图形、背景和后景的主观选择差异 ,是宾语代入现象产生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18.
有时一个名词性的受事成分与动词结合时,既可以在动词前做主语也可以在动词后做宾语,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宾语两序列的语义结构是相同的;不同的词类序列代表不同的句式,两序列可看做两种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句式意义;句式的整体意义与其构成部分是一种互动关系,作为句法核心的动词在不同的结构中自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显示了动词本身语义的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19.
宾语是谓语最重要的关联成分,也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我国日语学界,作为重要的句子成分的宾语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通过将日语宾语和汉语宾语的比较对照,结合日语宾语的特点,提出了日语的"を宾语"、"が宾语"和"に宾语"的概念,同时也考察了日语宾语标志、双宾语、形容词宾语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插入虚假定语的动宾短语,其中,虚假定语不与宾语中心语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而是与整个动宾短语发生语义关系。能够插入虚假定语的动宾短语具有损益性和凝固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