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金不曾声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是他在《爱情三部曲》中塑造的他心中的“近乎健全的女性”形象, 贯穿的女比男强、性爱权平等应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观念以及对新女性在社会进步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具备的思想品格的理解,有较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埃德娜·费伯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但目前从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对其小说的分析评论还较少。她的代表作《西马龙》是一部蕴含着深刻生态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思考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权主义给予女性和自然以高度关注。通过运用这种理论,希望能更好的体现费伯小说中的生态女权意识,进而可以看到具有拓荒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一位新女性.体会女性在积极争取婚姻的美好的同时也可以和男性一样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蝴蝶君》:从边缘走向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美国戏剧舞台上,表现东西方爱情戏剧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剧中的西方男人总是身处突出的中心地位,而东方女性总是身处边缘。当代美国剧作家黄大卫努力重新建构遭美国式的东方主义话语所压抑的亚裔美国文化。他在其代表作《蝴蝶君》一剧中跨越传统戏剧的框架模式,将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作了象征性的转换,从政治、文化、哲学以及男女性别诸方面颠倒了传统东西方角色关系,使东方女子的形象挣脱了"边缘"枷锁的束缚,从"边缘"走向"中心"。同时,剧作者希望该剧能够纠正种种文化和性别的错误感受,抛弃旧有的刻板印象,由对立、对抗转为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简·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探索了女性和大自然之间特殊的关系,揭示了19世纪英国女性和自然资源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事实。小说拒绝男性至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忽视,阐释了作者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两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理想境界。小说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完全弥补了前人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为以后的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5.
《溪鳗》是林斤澜的短篇小说名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表美丽心地善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溪鳗,她既有别于妲己,又别于潘金莲,也有别于林黛玉,甚至比简.爱更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溪鳗》在女权主义面纱下,却充斥着男权主义的意淫,她同样没有逃离传统男性视角的观照和男性叙述的樊笼。  相似文献   

6.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女权主义作家.在《血室》中,卡特运用女权主义视角,通过改写十七世纪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的《蓝胡子》,颠覆传统父权制度桎梏下刻板的女性形象,大胆描画出反传统、反权威的新型女性形象,向父权制和男子中心论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7.
从后女权主义的视角,研究分析受全球女性追捧的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女性困境,有助于了解美国女性在经历了各种社会运动思潮后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8.
爱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流产》讲述了一对黑人夫妻在美国东南部小镇的生活故事。作者对看似幸福婚姻解体的描写体现了沃克小说中一贯坚持的反抗精神。本文从胡克斯的女性主义思想人手,剖析了小说中婚姻的解体以及女主人公阿莫尼从边缘到中心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  相似文献   

9.
危机与救赎——《宠儿》的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进行解读,探讨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的所面临的精神生态危机,并寻找出路得到救赎,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茶花女》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妓女玛格丽特的形象。她对真挚的爱情充满了热切的渴望和追求,她不甘心被命运摆布,而最终却又难逃厄运,以悲剧结束了短暂的一生。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茶花女》,讲述了一位女性从对男权主义的顺从,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奋力抗争男权意识,到最终迷失女权意识的过程。本文阐述了《茶花女》的创作背景,同时,从女权主义视角对小说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拜厄特在其代表作《占有》中,以历史上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生命历程为叙事线索,用女性眼光和女性声音对西方男性叙事传统进行解构,在虚构的小说世界里表现她所理解的女性生存经验,揭示长期以来为西方男性失真的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所遮蔽的女性生命之历史真相,形成了虚构作品的独特历史叙述。本文采用女性主义理论和叙述学理论来探讨《占有》所运用的女性主义叙述手法,分析《占有》所表现的诸多女性生存意象及其丰富的女性主义意味,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拜厄特的女性历史观作出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从边缘到中心: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经典化历程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黑人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比黑人文学史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确立要晚得多,这个漫长的经历体现了黑人文学批评艺术的“杂糅性”特征,它正式发端于20世纪初叶,历经了黑人美学的确立、黑人文学理论的勃兴、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黑人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四个重要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各异,但是总体趋势是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非裔美国文学理论不仅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了文学研究的中心地带,而且已经步入美国文学理论经典的殿堂。  相似文献   

13.
《占有》是一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小说。拜厄特在时髦的后现代叙述中保留着对传统的坚持,通过对罗曼司的戏仿表达了自己对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罗曼司中的女英雄变成小说里的悲剧人物,作者在颂扬女性力量的同时保持着冷静,她没有把两性对立起来,让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寻找一种和谐的两性融合。  相似文献   

14.
詹姆斯认为情绪反应是由身体引起的,这个理论从问世起就面临着质疑与批判。然而,如果把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放到他的整个哲学框架中进行考察,即会发现情绪理论涉及詹姆斯对身体的独特思考,是通往詹姆斯身体哲学的道路。身体被詹姆斯设想为一个超越了心理—物理二元论的本源经验场,拥有和意识流/意识场相同的结构,具身的情绪是身体与周遭环境打交道的方式。詹姆斯同时认为伦理行为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性反应,他的具身情绪蕴含具身伦理的可能性,通过对其伦理行为的身体维度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伦理行为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的故事框架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表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主题和意义。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吉妮与三位男性的情感纠葛,揭示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和紧闭,同时通过对吉妮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反叛的描写,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流散文学兴起于20世纪,在21世纪初成为热点词汇,它在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上从边缘走到中心的过程是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接触、融合、冲突、重塑等重要事实的表现和反映.梳理流散文学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关系对考查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有样本意义,从中可见流散文学已经不再是边缘文学样式,而是统一在多元化和带有世界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中,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港产肥皂剧《金枝欲孽》权谋斗争的内在逻辑吸引了职场女性的关注,并将这部后宫女人戏解读为“办公室政治教科书”。文章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后宫争宠的主题、男性视角的女性形象、男性拯救女性的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种解读不仅没改变该剧文本的父权制特质,反而加强了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金色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the Golden)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从毛姆太太(Mrs. Maugham)的生活经历入手,揭示父权制对女性的禁闭,并通过对毛姆太太“恶母”形象的进一步分析,颠覆和解构父权制的“母亲神话”。通过对克拉拉(Clara Maugham)成长过程的研究, 探讨新一代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叛。  相似文献   

19.
从历年来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演变来看,英美文学经历了中心—边缘—中心的波折,从中不仅折射出时代背景与国情的变换,同时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关怀与弘扬。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订正,表面上看,是从边缘到中心的回归,然而,当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处于“中心的边缘化”。结合我国当下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实际,首先梳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演变历程,随后从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对话与独白的教学模式、大学精神与课程培养目标三方面,提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