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本文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局限性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阻碍作用 ,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四元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元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元劳动力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非正规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处于旺盛时期,农业领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城市化进程滞后等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城市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很低的那部分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潜伏在种植业部门。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对种植业而言的。那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农业劳动力在社区内部、产业内部,或者社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流动。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平面式转移,就  相似文献   

5.
农业剩余劳动力内涵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种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含义的分析,说明应立足于广义农业,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并结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界定农业剩余劳动力涵义,得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广义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力供给超出生产有效农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断出现的处于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从而为制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需求弹性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基于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出1997-2012年中国各地区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及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并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变化趋势与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大体呈现递增的态势,农业剩余劳动力下降明显;各地区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同,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其中京津沪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处于高水平,而海南省最低;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中,对农业劳动力需求影响力度按大小依次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  相似文献   

8.
农民非农化的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的异质性,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直至消失的过程,是二元经济一元化的过程.其现实基础在于:首先,河南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的状态.其次,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农民非农化的直接动因,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表明迫切需要农民非农化.再次,政府对农民非农化转移的政策支持.最后,城市发展是农民非农转移的外部拉力.  相似文献   

9.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 ,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0.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力出现剩余的原因,一是耕地减少,二是传统的城乡二元制度,三是第三产业滞后,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为此,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2.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3.
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水平下,社会可能提供的劳动力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所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正值差额。劳动力转移是指这部分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农业本身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二是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1)农业劳动力,指从事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2)农村劳动力,指整个农村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和。我们这里主要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然而它的基础仍然是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就整个农村来说,过剩的劳动力来自于农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经典表述,为我们研究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了理论原则。马克思认为,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但劳动力的价值反过来影响机器的采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移的规模、方式和方向都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开拓了工业所需要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教育和治理贫困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大计.当前我国农村剩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开发的投入等诸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流动的结果和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此,必须对现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进行加速变革。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流入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给流出地区注入了生产发展资金、技术、信息。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1993年我国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8%,比上年增加9.6个百分点。1993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占  相似文献   

19.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在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他们各自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应对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特点,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修正的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分别对1994年和2008年我国西部各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业劳动总量的比例从1994年的25.51%下降到2008年的4.65%,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从1994年的2968.18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78.0856万人,减少了2490.0344万人.可见我国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已大幅度地减少.我国西部农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重点应该从过去以输出劳动力数量为主转变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效率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