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莹  冯菲菲 《理论界》2010,(7):144-145
被媒体喻为"超级女人"的赫拉·琳德是德国当代女性作家,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九部小说,本文试对《超级女人》、《租来的男人》等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其小说所蕴涵的女性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家,林白的小说创作一直受人关注,存在众多争议。新世纪以来,其创作出现了诸多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并未颠覆其个人化的创作底色,而是一脉相承地从作家自身生命感知和体验中自然生长出来,昭示着生命高于一切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世界王聚堂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个十年中出现的一位女性小说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有《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三个小说集。与同时代出现的其他女性作家不同,凌叔华以细致的笔触,平淡的口吻,叙述了在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封建的"高门...  相似文献   

4.
《因为女人》是一部充满矛盾的小说,作家意在揭示消费社会女性的情感悲剧,但是作家思想深处的男权意识违背了作家的初衷,作品客观呈现了一群欲望男女的人生闹剧,这充分暴露出阎真的写作困境.  相似文献   

5.
有关陈染创作方面的诸多话题,尤其是她女性私小说的写作特色,已经引起了许多批评家的重视。从陈染已有的创作来看,以她作品中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以她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说她在小说写作样式的创新上有很大的突破、为呈现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局面做出了努力是不为过的。我更倾向于将她的小说称之为心理小说。我注意到了她全部小说中所作的对一名女性精神症患者人格形成的剖析,对由此而进行的人际、心理防御行为的叙述。陈染是一位对心理学有极大爱好的作家,她曾“以善于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的作家身份,参加国际精神科学协…  相似文献   

6.
回族女作家陈玉霞的长篇小说《心斋》的问世,标志着陈玉霞创作的女性文学的序列化小说已初具规模,而她迄今为止的全部创作,越来越清晰地凸现了她的女性文学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凌叔华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叔华,笔名叔华,素心,是我国二十年代初期的一位著名女小说家。作品有《花之寺》《女人》和《小哥俩》等。由于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视。鲁迅曾把她的小说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在导言中指出: 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98-103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九部长篇小说中,《海浪》无疑是最为艰深的一部,这部高度空灵、抽象化的作品融入了作家对生命、生活、艺术的所有感悟。小说中六个青年男女的生命历程,既代表了芸芸众生,同时又代表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不同侧面。中心人物伯纳德不仅是集体意识的代表,同时还是作家的人格面具。作品在以大海为代表的宏观自然的观照下,展现了作家对人生经验和生活本质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女性小说阵营 ,铁凝已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她的创作不断受到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但事实上铁凝的小说实践一直呈下坡趋势 ,尤其是她近期的几部长篇叙事 ,表现出她其实缺乏创作长篇作品的艺术能力。这种情形在当今文坛具有相当普遍性。本文结合铁凝整体写作轨迹 ,侧重于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切文古尔镇》是普拉东诺夫的代表之作,是最能体现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作品,本文试图对这部作品的女性书写进行解读,以加深对作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理解。本文认为该小说对女性的书写从母亲、女人(男性情人)、女性群像三个方面进行,并赋予其特殊的功能和丰富的涵义,她们对小说男性的塑成起到重要作用,既是历史传统的象征,还是政治狂潮中的清醒者,更是异于狂暴时代的另类声音,代表着普拉东诺夫对时代和革命的反思和批判,也是作家独特艺术风格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12.
宁琳 《北方论丛》2011,(4):48-50
新生代女性作家以蘸满勇气的女性生命体验书写成就了90年代新生代小说创作别具一格的风景,戴锦华对这些女性作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这几位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洞见地阐释与批评。通过回望并阐释戴锦华的新生代女性文学批评,可对90年代中期以来新生代小说批评以及女性文学批评发展之状貌进行管窥性解读。  相似文献   

13.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州立大学教授玛丽·罗尔伯格一九七九年编选了一本叫做《从小说到反小说》的书。在该书导论《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短篇小说》里,她沿用美国十九世纪作家布兰德·马修斯和爱伦·坡的观点。首先把短篇小说同“篇幅短小的故事”区别开来,认为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的短篇小说,在西方是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出现的,它的历史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年左右。按照这样的见解,她把这一百五十年来西方短篇小说的发展变化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这就是:第一个阶段,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十九世纪末,其代表性作家是美国的爱伦·坡和俄国的果戈里及其追随者;第二个阶段,又称“现代小说”,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创作,其代表作家有“现代前期的契诃夫”、新西兰的曼斯菲尔德、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安德森等;第三阶段,主要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又称“当代短篇小说”,代表作家是奥地利的卡夫卡,阿根廷的巴吉士(又译为博尔赫斯、鲍赫时)、美籍俄裔作家那波科夫等。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者、自然文学家和小说家,美国国家图书奖二度获得者彼得·马修森的写作视野极其开阔.在自然文学写作中,他致力于描写人类足迹罕至的大自然;在小说创作中,他致力于揭示造成环境破坏背后的各种深层社会根源.无论是自然文学写作还是小说创作,从第一部作品《美洲野生生物》到最后一部作品《在天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各种环境问题始终都处于其写作视野的中心,充分凸显了一个作家的生态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杨立军 《理论界》2008,30(4):146-147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20世纪极富盛名的女作家、戏剧家、评论家和诗人,她的文学作品以小说创作见长,尤其檀长以女性的视角刻画悲剧性的女性人物。《他们》是作者的早期经典之作,通过对其中几位典型女性的细致描述及细微的心理描写,以悲剧环境下女性的悲哀深刻地诠释了女性生活不幸的根源。本文就其小说《他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彰显其女性主义意识的。  相似文献   

16.
唐文 《东岳论丛》2012,(8):86-90
无论黑色内涵和幽默之间,还是荒诞主题和写作手法之间,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可以相得益彰,但它们关系的张力却注定了黑色幽默小说发展的最终落寞.同时,那些曾处于社会底层笔耕不缀的黑色幽默作家们,随着其作品的声名远播和功成名就,其笔锋也不再犀利,这也成为黑色幽默小说创作的瓶颈.约瑟夫·海勒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小说作品集中体现着这一文学流派独特的创作个性,他创作的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其所谓的续篇《最后一幕》,两者在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差距正表明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7.
女性尊严的捍卫与颠覆--解读《我在霞村的时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虹 《江汉论坛》2002,(6):80-82
丁玲是一个对生活和创作极富探求性和开拓性的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始终在以理性的思考追寻个体生命的价值,反抗阶级与性别的双重压迫,捍卫女性的尊严.《我在霞村的时候》突出表现了这一点.由于封建男权中心文化的强力统治和深广影响,小说在叙述对女性尊严的追寻与捍卫,表现女性个体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时,出现了话语倾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创作本意的悖离.  相似文献   

18.
《奴隶姑娘》是非洲裔英国移民女作家布奇·埃默切塔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非洲历史小说.埃默切塔在这部小说里以殖民地时期的尼日利亚为背景,塑造了奥杰贝塔这一女性形象.她是个丧失了主体性的存在,一生都背负着难以挣脱的枷锁.孩童时期,她的父母认为传统的部落文化可以挽留住她的生命,因此给她佩戴带有符咒的饰物及纹身,而它们主宰着奥杰贝塔的命运;被卖为奴,她受制于殖民体系下的奴隶制;嫁为人妇,身为女性的她受制于传统的父权、夫权文化.小说通过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非洲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展现了埃默切塔对男权文化的抗议以及对殖民体系奴隶制的控诉.  相似文献   

19.
在1947年的《东北文学丛刊》第1集12册上,发表了一篇署名姚远的《东北十四年来的小说与小说人》。在那篇文章中用了短短两行字,评论了一位作家:“最近又有异军突起的充满了锋芒与写作力的但娣,她的代表作是《安荻和马华》,有新诗、有散文、有小说,是一位有了成绩的作家”。这个但娣就是田琳。她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在东北沦陷14年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东北光复后,也一直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而辛勤工作着。追寻田琳走过的足迹,特  相似文献   

2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女性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浮现》充分表现了阿特伍德对女性人物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思考,以及对女性觉醒、抗争、自我重建的心路历程的关注。女主人公返回大自然,试图逃离父权的控制,寻找在现代文明中迷失的自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潜意识中探索女性精神世界的路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