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汉由于从幼年时就开始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熏陶,因而在他以后的话剧创作中,自然地继承了戏曲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戏曲丰富的艺术养分,形成了他话剧创作独特的艺术情趣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刘绪才 《兰州学刊》2008,(Z1):168-170
田汉的戏曲改编和创作在处理古今艺术传统、中外艺术传统方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他在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戏曲题材和艺术形式,在中国气派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的戏剧精神和艺术技巧,为当下戏曲创新呈献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蒋士铨是清代乾嘉时期少有的热爱戏曲艺术的文人之一。他的戏曲活动主要发生在家乡江西铅山、以扬州和绍兴为主的江南以及京畿地区,并由此形成了其戏曲创作的三个黄金时期。期间,他与各类戏曲作家、评点者的密切交往,构成了审视其戏曲创作的特殊维度。蒋士铨的一些戏曲作品是与朋友交流磋商的结果,戏曲作品的生成往往得自朋友交谈中获得的灵感。周边人士的鼓励与支持所触发的戏曲创作机缘,也促成了他对于戏曲创作的乐此不疲。而始终保有的道德激情形成了他的独特创作个性,不仅赢得了志同道合者,还促进了戏曲作品的传播与影响,奠定了其国朝院本第一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史学、文学诸方面多有建树的傅山 ,亦擅戏曲创作 ,因不见著录而未受人们的注意。其实傅山的戏曲创作自有特色 ,其《红罗镜》 ,借儿女之情抒发对清代官场的愤激之情 ,其艺术构思与《桃花扇》如出一辙 ,表现出傅山在明清变革之际可贵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型化体现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维的惰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元明戏曲的创作是受到<周易>义理及<周易>卜筮文化影响的.在元明戏曲中,有不少对于<周易>及<周易>卜卦事象的描写.从内容上说,它是社会生活中沉淀了<周易>文化因素而在戏曲创作中的必然反映;从艺术上看,戏剧家们采撷<周易>及卜卦事象进入戏曲描写,也并非闲笔;它有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心理映带等多种作用.下面笔者从具体作品出发,对上述现象略加考论,以求教于<周易>学及戏曲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7.
刘中顼 《船山学刊》2005,(1):129-131
本文通过对老舍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的分析,论述了老舍对我国古代传统戏曲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戏剧艺术和戏剧语言等多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中国现代话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舞台格局,形成既相对峙又相对流的话剧—戏曲二元结构。中国话剧—戏曲的这种二元结构依然稳定如斯,它们之间的对立交流从未停止,但它们的基本形式特征却并未更改,话剧就是话剧,戏曲就是戏曲,它们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形成强大的张力场,共同丰富和提升了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9.
明清戏曲中的武科举,情节不如文科举情节数量多,艺术地位也不如文科举重要。这主要是古代重文轻武观念影响的结果,也有一些武举人士口碑欠佳的原因。明清戏曲中的武科举描写,有的以武科举人物构建故事主体框架,有的武科举人物则是充当配角,成为双线结构作品中的副线,或单线结构作品中的陪衬。明清戏曲创作中的武科举描写采用了移植、增饰、捏合等手法,因此,具有丰富的艺术意味。  相似文献   

10.
程式化是中国古代戏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戏曲艺术规律的感性显现。古代戏曲的程式化可分为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程式化的叙事格局。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发现戏曲各组成部分在戏曲文本和演出中不同的作用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戏曲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格局,一方面是承袭了其母体艺术的形式体制,同时又与其他说唱文体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其他文体创作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发展与戏曲传播格局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和精神,强调道德人伦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戏曲所具有的这种对于主流文化的把握,使得它在自然经济时代(包括计划经济时期)赢得了受众的最大化。而当今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戏曲失去了昔日独大的基础。戏曲在新时期的自我定位应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凸现出自己文化娱乐的本质属性。戏曲的娱乐属性决定了戏曲以传播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传播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戏曲的生存发展和传受提供了多元选择。  相似文献   

12.
清代徽州文人曲家凌廷堪,其《论曲绝句三十二首》等戏曲论著着重讨论了戏曲渊源、作家作品、戏曲创作、戏曲语言、戏曲格律等诸多问题,全面展开戏曲理论的研究,反映出独特的戏曲文体思想,如推崇北曲杂剧的戏曲史观,坚持醇雅的正统标准,指出戏曲创作效仿的特殊性等,构架起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值得古典戏曲理论研究者予以重视和重审。  相似文献   

13.
论吴伟业对戏曲文体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业的戏曲创作集中在顺治九年到十年初,正好在他仕清前夕。他在这种特殊时段从事戏曲创作,与他的生活环境、戏曲观念有关,反映了他对戏曲独特功能以及担负使命的认识。他在创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有关选择与超越的诸多信息,既与他的文体选择有关,同时也是他内心真实景观的自觉呈现。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在戏曲创作和改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明确树立了“情节可观”和“不甚奸律”两条原则,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戏曲改编理论。他的戏曲改编思想论和戏曲改编艺术论的建立,为以后中国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历史剧的创作是否必须严格遵循历史事实,是明清戏曲理论家的重要批评话语.由于缺乏与当今相对应的历史剧概念,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总结了照史实录、写意虚构、虚实结合等创作观念,具体地探索了历史题材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动画创作的现状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戏曲以开放的姿态,融合舞蹈、音乐、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综合体系。时至今日,戏曲仍旧以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国动画界根据树立本土动漫品牌的战略需求,也开始了对戏曲元素的挖掘与利用。戏曲动画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目前戏曲动画的创作仍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故应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果断调整创作思路,对戏曲解构式融入动画创作,对戏曲动画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进行全新的探索,创作出好看又有意味的中国戏曲动画,从而为树立中国本土动漫品牌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戏曲目录在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戏曲文学批评之先河,是古代戏曲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它也为今人评价前人的戏曲创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史料。今人研究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决不可忽略戏曲目录。  相似文献   

19.
元明戏曲作品中许多关于祭俗的描写都透露着古典戏曲文化的深厚蕴涵,因而观察其戏曲,就可以看到:1.元明戏曲作品所描写的祭俗事象是社会风俗史上实存的东西.戏曲家对之作客观摹写,使之融入艺术叙事,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细节真实的创作倾向.2.戏曲家让剧中人活动于风俗事象的氛围之中,其形象特质与生存境况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历史化、"风尚化"了,形象的"文化品相"或时代色调也就被点染出来了.3.这些祭俗现象作为"传统的因子",在古代文化传承中已是某种较稳定的东西,而这种稳定的东西正是中国戏曲母题学应该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南社杰出文学家、戏曲家洪炳文以传奇杂剧为中心的戏曲创作,以广泛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了近代戏曲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探索,反映了传统戏曲的重大发展和深刻的近代转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从而使他成为南社最重要的戏曲家之一,也是代表了近代戏曲史上最高成就的戏曲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