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可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6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2.
流言的世界     
吕丽娜 《兰州学刊》2008,(Z1):180-181
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孤岛上海,张爱玲的作品明显区别于当时上海两大文学派别:抗战文学和闲适文学,张爱玲以独特的语言,描写一个个突兀的故事,在中国习以为常、入世近俗的故事里,却浸透着无边的绝望,张爱玲记录下那个时代本真的生活和感受,这为后人留下了从各种角度阐释的空间,文章从张爱玲文本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朱全国 《理论界》2007,(4):199-200
隐喻与文学关系紧密,是文学存在的根基之一,本文从原始语言及其运用入手,基于语言与思维不可分割的关系,分析了原始语言与隐喻的密切关系,认为隐喻与语言的产生是一致的,即隐喻产生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之中,是原始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同时也体现出情感性、整体性与相似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结合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观,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张爱玲文学卓然不群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思维的元方式,是连接语言和思维的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由于隐喻主要是由语言来表达的,所以隐喻与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隐喻体现文化的普遍性、差异性、融合性及独创性,还具有反映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功能.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培养隐喻能力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帮助学习者建立目的语的认知框架和培养跨文化意识来培养他们理解和表达隐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拉康是后现代文化的领军人物,其理论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波及文学、美学、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领域。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里,他的后精神分析理论更为研究创作心理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在现当代文坛中,张爱玲可谓独树一帜,作家本人和作品都留下了许多未解谜团,本文从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法出发,对张爱玲的创作动机和写作源泉进行分析,希望得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又是人类认知和建构世界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成为作家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并借以表达作品的意义。鲁迅与大江健三郎虽然都善于通过隐喻来展示文本的情感世界,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别,鲁迅站在时代前列,专注人性与国民性,他用隐喻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以唤醒“沉睡”中的国人,唤醒整个中华民族。大江健三郎将鲁迅的斗争精神内化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在他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巧用隐喻探寻了人的存在和现实世界的意义,帮助人们建构新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一度存在的精神崩塌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以来,更加趋于理性、冷静的研究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人物形象、心理分析、叙事艺术以及张爱玲的文学观等多个方面作了有力的开掘和拓展,进一步推进了国内张爱玲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戴维森隐喻理论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苡丹 《理论界》2010,(12):165-166
在维特根斯坦晚期之后,营造了关注语言使用的大环境,隐喻作为语言的独特用法自然进入分析哲学家们的视野。戴维森是一位在隐喻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分析哲学家,他反对多数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认为隐喻所表达的只是其字面意义。本文试从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入手,通过分析戴维森的隐喻理论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用法论的继承,对戴维森的隐喻理论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研究对象是表愤怒的情感隐喻。这两种语言都遵循同样的原则:都是以描述由这种情感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来表达这种情感。但是在选择具体由哪种隐喻来表达情感又有不同,而这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模式所决定的。因此,隐喻既是建立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曲赞坤  宋海鹰 《理论界》2005,(6):187-188
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事物。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本文试图通过对隐喻特点及应用的论述,说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 张爱玲其人其文与我们隔绝了30年,开始是讳莫如深,继而便不得而知.同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的断裂一样,人为的阻挠使得录属同一民族及文化渊源的文学不能彼此交流,互相汲取营养,只得兀自固守一方,伶俜地招摇着,使人为之嗟叹不已.台湾对大陆新文学的封锁限制当中,张爱玲却是个例外,其作品畅通无阻,几乎全由皇冠出版社一手包揽.由于张爱玲在香港前后居留过好几年,又于此地创作发表过作品,自然倍受人们青睐.港台评论界总是喜欢将张爱玲拉入各自的行列中,我们不少人却也误把张爱玲当作港台作家,甚至将其视为通俗小说家的一员,实为大谬.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其论著中多次谈到隐喻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概括为修辞学功能和诗学功能。从隐喻对文学语言与文学风格的修饰,到隐喻对诗本质的内在传达,隐喻的这两种功能在文学表达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隐喻对文学的这种功能,也使其对文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隐喻思维是不断发掘语言的潜力资源,隐喻是丰富人类语言的有效手段。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方式,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者从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认知角度,对隐喻思维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透视语言的本质研究隐喻思维,探求隐喻思维机制与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是隐喻的N次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文学潜能的显现,取决于语言对日常语言的疏离和改变;取决于语言对常态规范的突破和挑战;取决于语言依据文学自身特点所作的裁剪和置换.而上述所有诉求的达成,皆缘于语言强大的隐喻功能.隐喻以及n次的隐喻既持续地构成语言对常规的疏离和挑战,也会不断地实现语言的形义挪移和替换.语言在隐喻中获得新的形义生长点,形成文学所要求的陌生化和新鲜感,从而摆脱日常语言的窠臼获得文学的转换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语言修辞手段,是一种非正常的语言使用。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实现语言能力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包括隐喻的认知,英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征,以及认知语言学下英语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与谜语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42-247
谜语是一种口述文学样式,其语言为非指向性语言。隐喻不仅是谜语的辞格之一,而且也是谜语话语的构成方式。谜语同时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这种游戏的本性源自于谜语的隐喻话语结构,谜语的审美功能也在此突显出来。隐喻具有从已知达到未知的认知功能,谜语的认知功能也因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陈绪石 《兰州学刊》2008,(8):184-187
促使张爱玲的现代性转向日常的因素有:上海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日伪文艺环境、独特的女性意识、中国文学传统等,另外,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宽容的现代意识与世俗化生活原则的制约下,张爱玲完成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张爱玲的文学现代性是一种怀疑文明的中国式的世俗现代性,具有媚俗倾向;是一种基于宽容的现代意识但最终又有一定传统意味的反现代性;是一种与五四有一定关联但主要体现上海市民精神的文学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