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意象"一词由"象"衍生而来,经魏晋南北朝言意之辨后逐渐成熟,并且在中国诗歌中广泛使用.意象的产生与神话思维有重要的关系.中国古往今来的诗人往往在神与物游中进发诗情,交游的结果正是意象.意象是"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  相似文献   

2.
叶永胜 《天府新论》2012,(5):150-153
重述神话是神话流播、传承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传统。通过重述,我们可以穿越时间隧道,触摸先民的诗性智慧;在古今相通的境遇中,展开对当下生存的知性探讨。神话的固有特性是象征性,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为人类思维、社会行为及艺术实践开拓了一个几乎无限的意义空间。借重述神话以表达人类情感,述说现代人的精神苦闷、理想与追求,这是现代人关注自身、拯救失落的自由本性、创造力和生活激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作品中,各类神话元素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现象可以从时代文化、学术研究、文学批评等诸多方面加以审视,从而发掘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思维模式与新文学阵营之间互动、牵扯的复杂状态.从神话资源被引入郭沫若诗歌中所留下的痕迹出发,进入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世界之后,神话与新文学得以沟通的文化支撑点将凸显出来,联系郭沫若本人的神话观,更能清晰地触摸到神话思维在特殊时代下与诗人创作相结合后折射出的驳杂文化意蕴,还能以新的视角看待神话思维与科学理性这组对立概念共存于同一文本的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5.
黄仁志 《南方论刊》2022,(3):84-85,98
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原型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丝绸之路文学中亦是如此.在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丝路文学中狼意象的演变历程可被归结为神化—世俗化—丑化,具体表现为:狼祖神话中被神化的狼,英雄史诗中被世俗化的狼,民间故事中逐渐被丑化的狼.狼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认知不断提升强化...  相似文献   

6.
人类发展史作为一个永不完结的运动过程,表现为不断涌现的超越行为,彰显着人类普遍的超越精神,因而“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超越史”的说法并不夸张。人类的超越意识从何而来,这种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而成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又是如何向前推进演变的,我们都可以在历代文学典籍中找到答案:古人的超越意识,诉诸于神化理想且带有相当的功利性;现代人的超越意识则倾向于自我实现,并且把超越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种认识上的改变,象征着由神化理想衍生而来的现代人的超越观念走向成熟,也意味着现代人的现代性人格趋向健全。  相似文献   

7.
在神话的崇高原型中,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确立,人作为主体已初步意识到同客体自然的分离和对立。人意识到自然的异己性,认识到后者对自己的威胁,二者力量对比的悬殊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求助神以超越自己的渺小,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这就形成了原始崇高.崇高原型的实质就是人类“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因此,原始崇高并不是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而只是想象状态中崇高主体人对崇高客体自然精神上的超越。神话中的崇高原型演变为近代崇高.近代崇高是在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人的力量,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附而成为了后者的主宰.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确证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崇高,这种崇高不仅是精神力量方面的,而且是物质力量方面的,并且精神力量的崇高是通过对自身实践力量的自信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8.
同是进行神话研究,卡西尔依循符号形式原理进行富有历史深度的神话一宗教意识的现象学考察,彰显出神话思维的形式特质;斯特劳斯则对图腾制度及神话现象作了典型的结构主义分析,藉野性思维揭示了神话现象背后的一个完整的意指功能系统.神话思维与野性思维虽有各自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归向,但其基本指向是对科学思维独享至尊的怀疑与揖别,一种别样的价值趣向显现其中.  相似文献   

9.
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话思维是指蕴含在神话中的人类关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现实的把握和认知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同于文明时代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逻辑的思维。本文从理性归纳的角度提出并阐述了神话思维的三个基本的特征 ,即 :主客体的混融与具体映象的特征 ;丰沛的感情与神秘力量的特征 ;象征原则与夸诞形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神话中的和谐原型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一种浑然一体的原始和谐关系。神话中的和谐原型演变为古代和谐,即和谐由神话中最初的物我不分的混沌和谐,发展到人有意识地顺应于自然的和谐,再发展到人在主体意识上建立起同自然的能动和谐,从而奠定了古代和谐的格局。在此格局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受到很大的局限,基本上是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即按照自然本身的尺度来进行实践活动的。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相容性始终大于对立、分裂性。  相似文献   

11.
神话思维研究是神话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最深层次,对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思维特征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未得到深入研究的前沿性论题。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数量繁多,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由于种族无意识的积淀和生活地域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思维显示出它鲜明的特征,具体体现在神话想象的丰富性、神话意象的怪诞性、神话象征的深邃性上。  相似文献   

12.
女娲和赫拉都是中西方神话中重要的上古女神,她们都作为女性神而存在,拥有着母性色彩和创世造物的神性能量,她们与人类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但同时由于地域特征、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女娲和赫拉在性格秉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些异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以他们为原型进行的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的刻画,解读这些艺术形象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涵。文章即以此为研究背景,在阐述了中西文学中女娲和赫拉这两个神话原型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从神话批评的视角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形象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戏剧化叙事是指诗人通过营造戏剧化情景和构楚戏剧性结构等手段来创作诗歌,以使诗歌富含叙事因素.叶芝诗歌的戏剧化色彩非常明显并颇具特色:剪影式叙事人物的刻画使人物性格鲜明有力;戏剧化场景描绘及着重过程的揭示和情感控制的事件叙述,让诗人的个人情感体验具有普遍的意义;环形叙述形式的安排进一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人的时空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鲍俊晓 《理论界》2010,(7):146-148
神话思维曾是人类早期最重要的思维模式,以其形象性和混沌性占据人类早期的信仰,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不可避免陷于衰落。柏拉图在形式上虽然继承了神话思维的某些特征,真正的目的却是要代之以理性的思维模式。神话在柏拉图的对话录里只保留了隐喻与说服的作用,逐渐使神话思维走下了信仰的神坛,分化成为了宗教及文学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神话已经成为浸润犹太作家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绵延无尽的文化力量。神话原型所体现的人性模式、情感特征和文化心态在几代犹太移民中具有持续的连贯性,且常常在被主流文化的同化中留下比较稳定的轨迹。这种潜意识于不知不觉中左右着犹太作家的创作。马拉默德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种经历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寻。马拉默德把这种文学传统与犹太移民的历史和神话意象联系起来,描写主人公不满现状,竭力寻求自我实现,探索新生活。在此主要从神话角度对马拉默德的创作进行探索分析,尤其以其小说《天生运动员》为例,以此勾勒出马拉默德创作中的神话式追寻。  相似文献   

16.
邱晓 《人文杂志》2022,(1):100-108
杜甫诗中极富个性的“大水”意象是来自中国上古的神话意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生命体验:一是诗人经历混乱和动荡的社会局势,二是诗人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个人化生命体验,三是洪水神话和黄泉大水隐喻的民族化的心灵结构。杜甫既是一个仁民爱物、关注社会的现实诗人,也是一个关心自己和“身体”的抒情诗人,还是一个恐慌焦虑的象征诗人。  相似文献   

17.
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中纳入了古希腊皮格马利翁雕刻象牙女郎的神话,剧作中的皮格马利翁息金斯是一位全心全意投身于研究和教学的语音学教授,他对于卖花女伊莉莎的改造体现了萧伯纳对英语使用规范化的期望,并通过伊莉莎的成功变形向我们示范了语言更新所能给个体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变化。息金斯对伊莉莎的塑造和培养,折射出男性亲手塑造理想异性的隐秘愿望和女性的第二性处境。变形成功的象牙女郎伊莉莎最终与她的皮格马利翁息金斯分道扬镳,伊莉莎的这一决定既受到息金斯的造物主心态和她自身独立平等意识的影响,同时也出于她与弗莱迪共处于阶层夹缝的相似身份困境的考量。  相似文献   

18.
汉族神话不发达原因再探--与印度神话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将中国古代神话思维与印度的思维方式比较而言,指出汉族古代神话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象征思维,具有较早确立同一性、人格化不充分、具体性程度低下等特点,而象形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树政 《理论界》2015,(1):122-126
原型批评是西方文学评论中的一种形式,它盛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型批评是通过对神话的分析和探根,凭借文学文本中的意象、细节描述、情节和人物类型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学和心理学,它在文学批评领域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和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型批评家弗莱借助人类学家弗雷泽和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文学文本的宏观分析之中。美国文学批评家费德莱尔进一步发展了原型批评理论,从七个层面探讨了成长小说的范式,为文学文本的微观探索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神话     
颜翔林 《社会科学》2007,2(12):158-164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并不意味着神话和神话思维的终结,而神话和神话思维却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活动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国家神话、民族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对文艺依然施加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