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殷墟为殷都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通过精心研究,确认其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并首次指出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小屯即殷墟。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之考证,确认《史记·殷本纪》所记商王世系之可信,断定《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之说之可靠,并指出盘庚所迁之殷为“洹水南之殷  相似文献   

2.
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的小屯村周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是《史记·殷本纪》正义所引《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商朝后期的都城址遗。商朝在这里经历了八代十二王(见表Ⅰ)。  相似文献   

3.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的建置情况,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解放后的大量考古发掘和调查,其布局已基本搞清楚。殷墟的范围约在24平方公里以上。小屯村为宫殿区,在此范围内窖穴密布,水沟纵横,已发掘出56座房基。陵墓区位于洹水对岸的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代考古的深入,盘庚迁殷地点问题又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盘庚迁殷地点的观点,可大致分为:单纯反对盘庚迁殷小屯殷墟、坚持盘庚迁殷小屯殷墟、盘庚迁都偃师、盘庚迁都郑州、盘庚迁殷洹北商城、盘庚一世两迁六类。学术界之所以对此问题存在如此大的分歧,根本在于对文献中"殷墟"概念界定的分歧、对文献记载中"迁殷"与"治亳"关系理解的分歧以及商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5.
自西周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殷”是盘庚迁都至帝辛亡国时的国号、王朝名称。殷墟卜辞发现后,罗振玉首创新说:“文丁、帝乙之世虽居河北,国号尚称商。”此说先后得到了王国维、陈梦家、郭沫若等甲骨学专家的认可、补充和发展,在学界颇有影响。现在,距罗振玉提出此说已80年了。依据周原甲骨及文献史料看,因盘庚徙都后国号仍可用商为国号而说“殷代无所谓盘庚以前称商,盘庚以后称殷的事实,旧式史籍中的殷、商之分是毫无根据”的观点并不与史实相符,不足信从。  相似文献   

6.
商代的王位继承与往后各代大相异趣,颇受后人的青睐。史学界对此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聚讼不已。因此,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 探讨商代的王位继承,自然离不开《史记·殷本纪》、经殷墟卜辞核实,除个别地方有误外,它基本上是可信的。为了便于阐述,现把修正过的《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列表如下(见下页): 商代的王位继承相当复杂,既有兄终弟及,又有父死子继,还有叔侄相传,形成多种形  相似文献   

7.
《商代周祭制度》,常玉芝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在殷墟卜辞特定时期所见的周期性举行的翌、祭、、协、彡5种祭祀,是董作宾在《殷历谱》(1945年)中首次发现的。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1956年)中,进一步进行探讨,将5种祭祀名之为“周祭”。岛邦男也专门注意这一史实,在《祭祀卜辞的研究》(1953年)——《殷墟卜辞研究》(1958年)中作成了祀谱。台湾的许进雄则在《殷卜辞中  相似文献   

8.
论《尚书·盘庚》之“生生”──兼论盘庚徙都及其本人的历史地位刘运兴《尚书·盘庚》,反映商玉盘庚时王室衰乱,盘庚率众徙都,这是商朝中叶复兴的一个重要事件。文章的内容,记盘庚将迁都时,臣民安土重迁,惰性养成,群相咨怨非议,盘庚于是颁命告谕之,采取果断措施...  相似文献   

9.
“殷”、“商”之名,均由地名而来,分别得自于殷商民族和殷商王朝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国名、朝代名的“商”得名干漳水流域,时在商族建国之前;而“殷”得名于安阳附近的“衣”地,时在盘庚迁都之后。在殷墟甲骨文中,商代国名、都名皆称“商”,不称“殷”,而后世称之为“殷”、“商”或“殷商”。文献中的“殷”名与“商”名纠葛搅扰,不可强分。盖“商”乃当时人的称法,而“殷”及“殷商”互称是用人及后世文献的称法。  相似文献   

10.
<正> 夏代是《史记》所记殷周以前的第一个朝代。《尚书·召诰》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大雅·荡》说:“殷监不远,在夏后氏之世。”这都是西周初年的记载,则殷前有夏,实无可疑。夏代相当于商代汤以前的世系,《史记·殷本纪》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史记·殷本纪》和《书序》,可知《尚书》中《商书》部份排列在第一篇便是《帝告》。它原是商代历史中时代顶早的一篇资料,性质自属重要。可惜《帝告》原文,早已亡佚。至今钩稽探索,从事研讨,似亦不为无益。《帝告》之“告”字即“喾”字。王国维谓“商人之古帝王喾,或作夋者,则又夔之讹。”这话  相似文献   

12.
出土文献对于学术个案的解决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王国维在 2 0世纪初 ,利用当时新发现的甲骨卜辞撰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基本正确 ,从而证明《史记》所载中国古代史中的商代部分基本可靠 ,并可由此推断《夏本纪》的信度。这一学术成果将中国历史中的所谓“历史时期”向前延伸了近两千年 ,其价值不言而喻。汤炳正通过对阜阳汉简中《离骚》《涉江》残片的研究 ,批驳了“屈原否定论”。汤漳平、谭家健等通过对银雀山汉简《唐勒赋》的研究 ,纠正了学术界对宋玉赋的片面否定 ,大大推进了人们对…  相似文献   

13.
继1928年殷墟的发掘将盘庚迁殷以后的商史确证为信史之后,1952年郑州“亳墟”的发掘又为增补盘庚迁殷以前的商史提供了可能。北京大学邹衡教授适时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不畏困阻,几经反复,历数十年终于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成功地创建了一套商文化编年体系,为夏商周年代学取得进展铺平了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14.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原整理者的释文为底本,将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上)》个别简文重新释读、断句,并做注解、白话译文,认为《殷高宗问于三寿(上)》是楚史官抄录的商代原始档案,是《道德经》的来源文献之一,记录了殷高宗与三寿之间就世事人情、君国子民之道展开的思想交流,《殷高宗问于三寿》为商代研究、儒家和道家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尤其为"彭祖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尚书·盘庚》是研究殷商史的珍贵资料之一。其内容不仅囊括了盘庚迁都于殷的前后经过,而且也涉及到其他方面。特别是关于“众”的十二处记述,深刻全面的探索这十二处记述的“众”,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商代“众”(包括“众人”)的身份和地位。本文拟就对《盘庚》篇中“众”的浅析,谈谈商代“众”的身份和地位。 关于商代“众”的身份和地位,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持不同的看法,相互间分歧很大。王宇信同志在《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的第五章第二节中对彼此间的认识曾予  相似文献   

17.
我对於陆侃如冯沅君两用生所著中国文学史稿,现在只提出两点意见: (一)中国文学史稿讲商代文学只讲甲骨卜辞和殷代金文,而不讲尚书巾盘庚等篇。他们的理由是“尚书中的……商书事实上还是後代人写的或追记的。”(文史哲1954年7期)抱有这种看法的,不只陆冯两位先生,还有些人认为甲骨卜辞和殷代金文篇幅都很短,最多不过几十个字,而盘庚三为每篇都有几百个字(盘庚上篇578字),因而怀疑盘庚是後人追记或修改。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大有问题。1.卜辞是刻在甲  相似文献   

18.
从《盘庚》看商代中期的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商一代 ,王权在与神权和族权的相互利用和不断斗争中逐渐加强已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本文仅就《盘庚》篇所体现的王权在迁都中的功能和作用浅析商代王权在这一时期的特点。经过商代前期近三百年的发展 ,到盘庚时期商代王权已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基本控制了族权 ,并且控制了部分神权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为武丁时期商代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胡洪琼 《殷都学刊》2009,30(3):37-43
洹北商城发现于1999年,学界对其性质争论主要集中在"盘庚迁殷"与"河直甲居相"二者之间.本文全面分析了文献材料和考古发掘资料指出,洹北商城为"盘庚迁殷"之所在.而与河直甲居相尚无关联.洹北商城的发现完善了商文化序列,对中商文化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释滳     
滴又称商水,是商代一条比较大的河流,殷墟卜辞多有关于此水的记载(见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二八○页)。根据卜辞所记,商王在“求年于河”(《南明》四五六)的同时,还举行“求年于滴”(《掇》一.三八四)活动,河即黄河,是商代最大的河流,它的安流与泛滥,直接影响着商王朝的政治和经济,因此被商人奉为神灵,经常举行隆重的祭祀,以祓除灾患和祈求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