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古代小说在它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口头传播,唐宋"说话"传播的繁荣是小说口头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笔者在结合传播学与文学的基础上,以史料为依据,对"说话"这种口头传播方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首先对"说话"这一传播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史料,对"说话"进行了溯源;再次从传播学角度对"说话"这种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编辑、传播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加速,文史类的学术文章也在各种"规范"的要求下,向自然科学论文靠拢,失却了自己应有的灵动性,显得呆板而"八股化"。中国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许多都是论证性极强的文章,但它们并不艰涩,也不呆板,更不是吊书袋,是将古人之学问消化后的创作,现在"大作"中的学问,多是别人的,看不到作者自己。本刊本期刊出的王磊教授的文章,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回归。意在表明,文史论文可以有多种写法,学术刊物应有接纳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唐宋八大家”散文从明代定名开始,其影响和传播不断扩大。清代人编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数量不少,在编选的同时也重视文章理论的研究。而这一时期的日本,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影响与传播也在同步进行。无论是在选本接受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深受“唐宋派”和“桐城派”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就学者新说中古诗歌中"伊""於""为""试"等是词头,"应""已""云""来""其""取"等为词尾的观点,文章从宏观与微观角度作细致准确研究,论定它们都不是附加式构词。得出结论为:"伊~"或表肯定和强调语气,或为判断系词;"於"为"於乎"之省,"为~"为泛义动词;"试~"或为动词"尝试",或为副词"姑且";"~应"为动词"应当";"~已"或是"以"的通假,或为副词"已经";"~云",或是动词"说",或为"运"的通假;"~来"为助词;"其"为助词,"载"是"才"的通假;"~取"为泛义动词。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在当时的传播形式分为五种:第一、传唱。根据唱词环境又可细分为宫廷、公私宴会、市井、军营传唱。第二、传看,其中士大夫之间的唱和、寄赠是传看形式的主要表现。第三、题壁、题画、刻石。第四、结集。结集又分别集和选集。第五,买卖,这种传播形式少见,但意义很重要。探索唐宋词在当时的传播形式,对于词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唐宋词在当时的存在形态,尽可能地恢复当时的词坛面貌。其次,可以透视出词体文学的文体观念在唐宋时期的逐渐形成过程。再次,还可以看出唐宋人对词作态度的演变。此外,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比如考证、校勘、编年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且+VP"祈使句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表示说话人要听话人暂且或姑且做某事。唐宋时尤其是禅宗语录里用得很普遍。其后,"且+VP"语用功能出现分化:"且+VP"由祈使标记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这一转变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VP"在语义上为"且+VP"的功能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且+VP"在句子中的位置促使其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再次,唐宋时期其他一系列相似的话题转换标记的存在也对"且+VP"功能的转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宋法律考试制度主要包括科举制度中的“明法科”、吏部铨选“试判”以及选拔法官的“试刑法”考试。它们是选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律考试始于唐而兴于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选举制度与唐宋司法传统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唐宋法律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推动了官员知识结构的改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撼动甚至扭转了仅以通晓儒家经义即可为官的惯例,为士大夫阶层的时代风貌注入了新元素。唐宋法律考试制度经统治者在总结成败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逐渐确立了以“试刑法”作为选拔法官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直接促使了初具职业化趋向的法官群体的形成。   相似文献   

8.
唐宋诗词作为承前启后的传世之作,其传播是极具典型性的。作品依托帝王、名士、歌者这几个关键的传播介质,在不同场合和渠道进行着动态的组织、互动与传播,并以题壁、题红、题扇等方式实施着静态的转换、保存与传播。在大量的诗话、词话、笔记和作品等史料的基础上,对不同传播环境和传播介质的特点与效果进行对比,着重分析唐宋诗词的动态创作活动及其由动转静的过程,并试图从通过传播模式的研究,探求其传播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唐宋两代诗家辈出,诗歌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贬谪诗歌勃然兴起。但是,唐宋两朝的贬谪诗歌风格迥异,前者悲凉郁愤,后者则多反映出诗人在逆境中走向超然的心态。该文试就唐宋贬谪诗人与贬谪文学创作的情形加以论述,考察唐宋诗较少为人涉及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传播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新闻导向功能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隐性表达将新闻的导向性了无痕迹地融入新闻信息的选择、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隐而不露、非正规传播","悄然渗透、无意识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新闻写作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表达新闻价值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中西新闻思维观、价值观、人格观、道德观、职业观、表现观等方面阐释中西新闻写作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可为中西新闻写作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微博传播时代,新闻信息的发布已经变得非常简便和自由,微博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但是,大量微博谣言的传播,也形成了虚假的"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分析微博谣言形成的原因和传播特点,创新微博管理机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使"拟态环境"更接近于真实世界,是当前网络新闻传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质上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物质、技术、符号和人;传播新闻的媒介是比较固定的和专门的,而传播文学的媒介则呈现为多样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学有时本身就是传播的媒介,而新闻不具备这方面功能。文学传播中,更多的是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往往表现为交叉关系。中国古代传播文学的媒介主要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石,以及写本文学媒介中的竹、木、帛、纸、雕版、墙壁等。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自媒体传播“个性化新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自媒体凭借其及时纠错性、平等互动性、广泛迅速性、自由发布性等特征,成为信息时代传播"个性化新闻"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然而,自媒体在"个性化新闻"传播中存在信息传播不完整与不准确性,存在着恶意、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等缺陷。因此,我们要建立自媒体"个性化新闻"传播的道德约束机制,设置自媒体对"个性化新闻"传播的监测识别系统,实现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个性化新闻"传播的"双轮驱动"等,促使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媒是城市的产物,却又反哺着城市,包括城市电视媒体在内的现代传媒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电视新闻报道在传播城市品牌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内容上关注城市百态、营造城市氛围、倡导城市文化、突出城市特色,报道手法和叙事语言上,多采用平民化的风格,表现形式丰富。它以动态日志的功能,每天以影像的方式记录着城市里发生的一切,它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品牌影像志。但它同时也因为其固有缺陷在一定意义上削减了对城市品牌的传播和影响力。我们需要通过主题新闻策划、提升新闻品质、提升媒体形象等举措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城市品牌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试论微博的休闲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浪微博"目前已经成为媒体监控和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在感受新闻信息在微博上传播快速和影响巨大的同时也看到了作为一种新鲜的自媒体表达方式,微博在引领小众交流的过程中适应了现代人忙中偷闲的心理特征,逐渐表现出新媒体的帮闲功能,实现了它的休闲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理论滞后于国际精神同辈,滞后于传媒发展.经营管理缺乏企业理念.传媒成为以政治目标为主、兼顾经济利益的组织.媒介结构和体制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不适应,面临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多重冲击与压力,中国新闻传播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武器,对传统的新闻理论进行历史性检讨,建构新时期新闻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19.
简要、简短、简单和简明这“四简”境界,是增大新闻信息密度、信息容量的必然性追求,是传播致效的关键。“四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评价,题材的选取和挖掘,语言的推敲和锤炼。新闻精品是“体式精炼”的作品,应大力倡导优良文风,力戒“新闻腔”。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地方新闻网站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党和国家的"网络喉舌",其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具备诸多其他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利和优势。但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地方新闻网站不仅未能有效发挥这些舆论引导优势,反而呈现出舆论引导观念滞后、舆论引导艺术不精以及舆论引导技术落后等问题,使其社会整合力大受限制。所以,地方新闻网站理应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地方性话语优势、注重深层意识形态植入、整合信息资源等方式,提升其舆论引导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