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民族音调分析与歌曲创作姜宝海“民族音调”系指我国各族的民间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等音乐体裁中的音调。其音调的结构篇幅,可为全部(乐段、乐套),或为片断(乐汇、乐句)。如何根据歌词在丰富多采的民族音乐体裁中识别所需用的音调,就要求曲作者应...  相似文献   

2.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是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多种音乐表现要素的音调,体现出有着共同语境和文化渊源关系人群的音乐语汇特征。弘扬民族多元文化,构建视唱练耳课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它能够培养学生体认民族文化的音调感。在选材和教学观念上,应突破欧洲大小调式的局限,深入挖掘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丰富多样的调式资源。透过大量生动的视唱实例,以及听辨、听记等练习,从丰富的素材中提炼不同民族原生态民间音乐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音调,培养学生对这些特性音调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刻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3.
<正> 音乐与语言的深刻的、有机的联系,表现在许多音乐旋律是从人类语音言调中产生的这一事实中。人类语音的音调在音乐的旋律的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决定性的意义无论在声乐或者是器乐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在某一个民族的音乐中,很自然地也反映着这个民族语言的整个音调和节奏体系。这不仅表现在旋律、和声复调中,也表现在乐器音色的特色中。  相似文献   

4.
电脑音乐的音色优势与创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脑音乐的明显优势在于音色的丰富多彩。虽然严格意义上说来。电脑音乐系统所有硬件音源,和软件音源所提供的音色都是电子声音,但是依据电子储存制造波形采样的不同,产生的音色实际上可以分为管弦乐队乐器音色、民族乐队乐器音色、模拟音色、电声乐队乐器音色以及电子合成音色。充分发挥电脑音乐音色异彩纷呈的特点,以传统管弦乐队编制的乐器音色和管弦乐编配的技术规范为基础。以民族乐队乐器音色为色彩、以模拟音色、电声乐队乐器和电子合成声音音色为辅助的绚丽多姿的音乐创作编配方式,是电脑音乐创作编配的崭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管乐作品的创作受1949年以来社会思潮及变革的影响,其创作经历了由民间形态向学院形态的巨大转型,在专业作曲家的助力下,当代中国民族管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回顾、总结当代中国民族管乐创作的得失,对探索未来中国民族管乐作品创作的艺术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鲍罗丁的《第二“勇士”交响曲》的产生有其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潮影响和创作历程等方面的原因;在此交响曲的呈示部中,使用了两种主要的音型音调,分剐代表勇士们的不同侧面形象;副部主题的音调悠长、调性稳定、音色多变,仿佛营造出勇士们在战前商泌场面的内心世乔;展开部的规模宏大,发展过程曲折,描写了勇士们参加整个战斗的场面;再现部有几处微妙的变化,把整个乐章“勇士”的音乐形象刻画得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7.
一、扬琴曲<林冲夜奔>的创作背景 扬琴,又称"打琴"、"敲琴"、"洋琴"、"蝙蝠琴"和"蝴蝶琴"等,原流行于波斯一带,明代末年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及广东沿海一带,后流行全国,现在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击弦乐器.其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辽金元时期,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政权的相继建立,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为汉文创作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同时,北方民族自身所具有的文学传统也为其汉文创作奠定了根基。良好的文化基础使得北方民族文学系统在特定历史时期建构起民间/作家、口传/书面、民族文字/汉文创作这种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学模式,它们之间有承继、有交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形式、素材、技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钢琴音乐根据民歌、民间器乐曲、民间舞曲等改编,以及民族调式和声与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创作活动是取决于人的内在运动,和对时间、地理、文化诸种环境的反映。作为中国民族艺术之一的民间剪纸在其历史演变进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开拓,但要求更多的是应与时代紧密结合,在其形式和精神领域的深层推进和挖掘,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民间剪纸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精神性,结合自身创作挖掘民间纸材与色彩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认识和把握交响乐的审美特征与欣赏规律;避免过多依靠语言、文字解释、阐述交响乐;反对把想象与联想心理过程作为欣赏交响乐的主要功能;主张通过听觉直接感受交响乐的交响性音响艺术效果美,进而欣赏、领略交响乐艺术所表现的内容美、形式美;不同意过分夸大交响乐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安德烈·纪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年曾参加象征主义文学团体,作为玛拉美的门生,因其“蠢事小说”受到达达主义者的欢迎,并由于“实践了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得到萨特的赞许。他的父亲纪德教授1880年过早去世,使母亲的管教变得愈加专制。1895年,纪德旅居阿尔及利亚时,对母亲的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土家族“民间交响乐”——建始丝弦锣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变迁,丝弦锣鼓现主要活跃于丧葬文化。若能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改造,对促进土家族地区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提琴在清朝中期就已经由国外传入中国。它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是其它乐器不能替代的。文章主要阐述了中提琴的起源、发展、演奏及其在交响乐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动物园的故事》犹如一支交响曲,它有着主题音乐般的结构,还有标题音乐的一些特点;作品节奏型非常明确,且与全“曲”乐思的发展相呼应。《动物园的故事》以不同的变奏形式多次重复,将全曲联结得非常紧凑,悲怆的主旋律贯穿始终,表现了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6.
德彪西的音乐充满着神奇的梦幻色彩。本文围绕他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特点,从旋律、节奏、配器与音色、踏板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蒙古族文化内涵为表现内容,以蒙古族风格的民歌、器乐曲旋律或自创的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旋律作为作品主题并贯穿发展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作曲家眼中的蒙古族历史、英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一切涉及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是蒙古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传达的是蒙古族的崇高审美理想,是蒙古民族的感情、特有文化和审美方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古斯塔夫·马勒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分为歌曲和交响曲两类,声乐套曲《青年流浪者之歌》是马勒早期的歌曲作品,整部套曲呈现出一种贯穿始终的悲悯美。这也是作曲家精神上悲剧性体验的表达。悲剧形象的戏剧性刻画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旋律线条、乐队伴奏和力度对比。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影坛,钟惦棐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他的《电影的锣鼓》重在一个“破”字;而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和弦论”,通篇强调的则是一个“立”字。他的“和弦论”为中国电影美学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尽管岁月流转,他的“和弦论”到今天依然具有活泼、新鲜的思想力量,对当代中国电影创作及其产业化的推进,无疑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数字技术—艺术时代,"人声歌唱,器乐交响"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人机一体化的技术—艺术创作。这种变化促使人们的艺术欣赏方式得以重构——经典音乐艺术所刻意强调提升的人之主体性及其内心反思、内省、体验,一转而为计算机音乐艺术的机器"主体性"与"人—机"互动交流——计算机音乐由此成为体现当代人类生存—生活方式变迁的一种重要参照,并具体而微地以艺术化生存和异化生存二律背反的形式与人类的生存改善和价值迁延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