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文学元理论、文学理论、文学亚理论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学理论属于元科学范畴,文学亚理论有力地支撑了文学元理论的发展空间。文学理论远远大于各个文学亚理论之和。文学理论应该对其科学属性和研究对象等进行内在和外在的反思,从而把文学理论建构成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凸显出一种对传统视界理论话语的突破。借助理论涵义的突破与新媒介的合谋,文学理论实现了整体话语形态的颠覆。首先,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阐释,在体现当代人性本真与现实性统一的场域方面,完成了话语增殖。其次,在非意识形态的文学理论场域方面,通过"图像理论"、"叙事理论"、"意象理论"等的探索掘进,促成中国文学理论的本质、构成蕴涵的相应转换。总之,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针对现代性的理论症候,向后现代涵义的文学理论研究转换,这种转换注重宏观逻辑与文学自身话语身份的研究,注重文学理论的涵义研究,将深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要解答文学理论有没有边界的问题,应该从知识社会学中的"理论"概念入手。"理论"是不断打破已有模式和权威的知识活动,它与对象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之间是对话关系。文学理论就是以文学为基础的理论。本雅明、巴赫金和海德格尔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学理论"。为文学理论设定边界的是一种传统理论,在新型文学理论中边界是应该被突破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形态学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理论 ,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话语 ,研究客体是文学理论话语中的元话语。探讨文学理论形态的逻辑起点 ,是文学理论实践本身。以文学理论话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形态主要有三种 :从上而下的观念演绎式、从下而上的经验总结式和方法互动的横向移植式  相似文献   

5.
普希金文学理论传入中国60多年了。60多年来,普希金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界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典型人物复杂性格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是文学理论身份存在的根本问题,此为以往学界所忽略。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由于缺少自觉的理论主体意识,而使文学理论的效力发挥受到限制和影响。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及其功能效力,以建立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合理互动关系为基础,而以往的文学理论在楔入文学事实时,或因聚集于文学特质的本体追问而陷于某种普泛失根的困窘,或因局限于某些文学母题的单向涉入,而使理论与现实的对话造成错位、脱节乃至整体感的迷失。总结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经验,应在明确文学理论功能指向性的前提下,拓宽拓深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对应领域,通过强化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突破文学理论的功能极限,使中国文学理论绽现出新的历史景观。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其独特的、更能显示文学理论自身价值的纯粹性。全文拟对该理论的提出者———胡风和刘再复,从著者自身、时代背景、理论内涵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本文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分析比较形成二人“主体性文学理论”的背景。指出,诗性气质和东西方文论是两人主体性文学理论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批评化是导致文学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因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并不属于同一个学理层面。搁置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片面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导致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化、浅层化和无序化。以方法论代替本体论研究,使“片面的深刻”相互否定,耗尽自己,最后只好走出文学的边界。促成文学理论批评化固然有文学理论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文艺学学科的体制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市场化。因此,仅用二十年时间走完欧美百年之路恰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幸运:消化不良才中毒不深,改弦更张还有余地。在加强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借鉴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果,发展自己的批评理论,形成文艺学学科各部类共谋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理论旧范式的解体固属必然,而新范式的选择与创立并非易事.世纪之交的文学理论研究及其相关领域正处于艰难而缓慢的"范式转型"之中."范式"理论和文学理论"四要素"说为我们认真思考文学理论"当代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在今天提倡理论对话的同时,我们似应依据文学理论的四种要素来重新整合编码古今、中西的三大文论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反本质主义问题的争论一直未能停止。究其原因,反本质主义论者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文学理论过分依赖哲学,受其影响而丧失了文学理论的学科基础与自身理论的合理性。文学理论中本质主义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受哲学影响,文学理论过度发展其理论品格的一极,在脱离创作实践中放弃了实践品格的追求。当下文学理论应在保持其理论品格的同时,突出其实践品格,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提高理论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坛圭臬,对其诗歌理论及创作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何焯是清初考据学开风气的学者,开乾隆以来考订之风,治学范围涵盖经史子集,学术成果主要保存在大量的批校本中,堪称评点大家,他对王士禛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研究主要保存在其所批校的《古诗选》及《渔洋精华录》中。何焯论王士禛诗重在揭示其诗作风格及其渊源所自,分析王士禛诗歌中集前人之大成的创作轨迹,从而对王士禛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形成比较完整的历时性认识。强调温柔敦厚是王士禛与何焯诗学思想的共同之处,体现了康熙盛世之治对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世贞在朝鲜的影响很大,多数朝鲜文人赞誉了他的理论和创作,肯定了他在文坛的领袖地位,将他作为学习和比较的对象。也有人指责他的复古和模拟,甚至认为其对朝鲜文坛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评论体现了朝鲜文人较高的鉴赏力和客观的批评态度,是对中国王世贞研究的补充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代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王世贞十分重视史学考证。他研究碑帖,其目的之一,就是用来证经证史。王世贞以碑帖证史,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以碑帖证史之讹,二是以碑帖补史之阙。同时,王氏-~,Jll文献来考证碑帖的真伪与正误。王世贞以碑帖为文献资料,考证史书,扩大了史料来源,也促使史学不断开拓领域。  相似文献   

14.
吴晗先生对“王世贞说”的否定不能成立。王世贞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人已确证《金瓶梅》是王世贞的“中年笔”。从《金瓶梅》“指斥时事”、抄本之源、小说中的吴语、王世贞的学识等考察,作者当为王世贞。大名士与非大名士(中下层文人)共同参与了《金瓶梅》的创作。《金瓶梅》是王世贞及其门人的联合创作。“联合创作说”具有强有力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15.
王士祯研究杜甫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神韵理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形成独到的思路与方法。他对杜诗的总体评价是"杜甫圣语"。他认为杜诗"纯以忠君爱国为气骨。故形之篇章,感时纪事,则人尊诗史之称","其大过人处在诚实耳"。论杜诗的艺术的伟大是"以雄辞直写时事,以创格而纾鸿文","此正一主于赋,而兼比兴之旨者也"。王士祯对杜甫的研究非常广泛。他游宦到杜甫漂泊和生活的地方,实地考察研究杜甫的生活思想和杜诗的内容。他考释杜诗的一些名物,研究杜诗的一些版本文字,还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杜甫对后世重要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王世贞首次集中以“古雅”论书,其审美价值观念倾向于古拙、含蓄,着意于意趣表达。由于他对“古雅”的推崇,也使这种美感属性从普通层面逐渐提升为书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永明诗人的共同努力,造就了永明文学的辉煌。但是由于南齐史料的残缺以及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得学者们在研究永明体的过程中,将焦点主要集中在沈约、周颙、谢朓等人,而对另外一些作家缺乏应有的关注,王融就是其中之一。根据《诗品序》和相关史书的文献记载,在分析王融诗作声韵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王融本人的文学和声韵学修养及其生活环境,可以说明王融在永明体创立过程中所起到的首倡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月泉吟社是规模最大,诗作最丰富的南宋遗民诗社,对月泉吟社竞赛诗作进行重新排名,是王士祯最重要的评诗活动。由于王士祯本人并未明说缘由,重新排名之举引起后人诸多的猜测。王士祯重新排名的原因既有家世的影响,也受"神韵说"诗学观的影响,还缘于王士祯本人对月泉吟社"去时文气习"革新理念的认可。对月泉吟社重新排名体现了王士祯强烈的领袖意识和革新思想,也暗合了他选诗实践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世贞与庄子的生命精神最为接近.但终因其过分重视个体生命,而未能臻至逍遥游的完美境界,最终心境扰扰不能莹彻.相应于其对庄子生命精神一生的坚持的是其文学主张上贯彻始终的性灵说,体现了王世贞对庄子诗学体系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清代格调派的产生与康乾以来的盛世背景、文化氛围及文人心态相关,而清初宋诗热的流弊及王士稹神韵说的偏失,则是促使清代格调派产生的诗坛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