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粲经历离乱的身世和他自伤多情的性格气质与他“才华”的完美结合,使得他的诗歌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对诗歌章法结构的着意组织,体现出“以情取胜”、才情并茂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较早挖掘个人内心情感的诗人,其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她不仅从小我的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更以大我的态度对待一切。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舒婷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终将春暖花开乘风破浪,在情感上,舒婷不仅描写自身的爱情,更是以母性的情怀向他人倾注自己的爱,体现出一种优雅而忧郁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4.
[摘要]本文梳理了苏轼以赋为诗的主要表现,认为苏轼受赋家之心与作赋之法的影响,既能用独特的体物视角来创造美妙的诗歌意象,并据以组织篇章,形成圆融通透的艺术特色;又能抓住常人不曾注意的物象、物情来抒情说理,增加了诗歌的兴象美,从而以破体之法行尊体之实,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中 ,有近 1 /4的篇章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婚恋。这些情爱婚恋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对知己之情的渴盼和礼赞 ,这是作者屡遭生活蹉跎 ,屡受人生磨难 ,期盼自身价值得以确认的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探寻的问题包含世界的存在及其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而传统形上学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视野悬置人的存在空谈自在之物,会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流于思辨和抽象,无法对人生活的现实世界产生实际意义,由此杨国荣先生提出“具体的形上学”。具体形上学展开的理论进路可以从多种视域切入,其中“以道观之”和“以事观之”分别是《道论》和《人与世界:以“事”观之》中的主要理论视域,前者从对世界的整体把握考察存在与人的相互显现,后者以人的行为活动及其结果为指向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从“以道观之”到“以事观之”的理论进路,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在视域的推进与深化上,其二在形上学的“具体性”指向上,其三在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对诗学的影响在何种层面上发生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理学的性、情观对宋人思想观念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文人思想结构的改造,理学性、情观影响到此一时期诗人的创作思想。宋人“以意为诗”论中就渗透了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它同时也铸就了宋人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乾嘉学者沈钦韩以经史考证见长,兼具诗文创作的才能。他综合两方面的长处,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精深的考证功力从事诗歌注释,形成了以考证注诗的方法。在《苏诗查注补正》中,沈钦韩针对宋代苏诗的类注本、施顾注本、清代邵长蘅的补施本、查慎行注本的错误作了详尽精细的补正:首先针对性苏诗所用的古典作了补注。其次,沈钦韩拓展了宋代以来诗歌注释中的以史证诗方法的内涵,将证的重点从印证转移到考证上来,从而将以史证诗方法上升为以考证注诗的方法,对苏诗诗题与诗句中涉及的人物、时事等史实作了严密的考证,尤其将重点放在职官典制、地理方面,从而对苏诗的句意、篇意作了完整可靠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诗歌理论是让人高尚和智慧的理论.他的诗论直契诗歌本质,彰显了诗歌内容的真理性、品格的崇高性、精神的纯洁性和艺术的完美性.他提出新诗与旧诗要存异求同,彼此竞赛的看法拓宽了处理新旧诗关系的思考路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审视老舍的诗歌理论,能让我们对诗歌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诗人的精神品质及中国诗歌的发展前途等问题有更清醒的体认和更坚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作者,同样是一位"不得其位而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有命无运"是作者对甄英莲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叹息。《红楼梦》的主旨是"以情悟道",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旨在借石头的爱情与生活经历,表达自己"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然而,时代变了。《红楼梦》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与施耐庵的时代亦有所不同。这种改变反映到《红楼梦》中表现为作者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变成了"无才补天"的自嘲,把"替天行道"的呐喊变成了"以情悟道"的警世。从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思潮、科举制度、文学潮流以及满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文字狱等几个方面来看,这种改变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历代对苏氏诗歌创新特点的指责,从题材、立意、构思、用事等方面全面考察了苏诗创新的优长,并且对唐宋诗之争作出了初步的合乎历史观的检讨,认为:宋代是唐代后最有成就的诗歌朝代,宋诗的成就在于没有学唐诗,后代所有学唐诗的唐诗派比起宋诗的成就相去甚远,所以苏轼不是使古代诗歌倒退的祸首,而是创造唐诗后又一座高峰———宋诗的功臣。  相似文献   

12.
把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写入国家社会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深化了社会建设的主题,也把握住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矛盾和问题。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心理建设”的思想,梁启超、蔡元培等人也把社会心理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鉴于目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全面启动社会心理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软实力,践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对中华民族复兴起到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社会心理建设的主要路径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领导集体饱含浓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迎接挑战,注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透视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挑战的思想轨迹,忧患意识和增强执政能力相凝结,执政能力建设是忧患意识发展的必然。把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应对执政挑战的根本对策,是我党长期自身建设的自然逻辑成果,把握住了我党执政后党的建设的根本和实质。  相似文献   

14.
南齐王室的成员绝大部分都是文学爱好者,喜欢创作诗赋.尽管数量不多,但他们的身体力行与大力倡导,对齐乃至梁的诗歌繁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研究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创作心态,有助于我们对齐梁文坛上这一特殊诗歌创作群体的研究.文章将南齐宗室成员的诗赋作品,分为三个时期来解读他们的创作心态,并作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针对前人对苏颋应制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对其应制诗从体势、立意、笔法等审美特征方面进行细致探讨,并对其应制诗的题材、风格、律化进行分类说明,指出苏颋的应制诗对盛唐诗歌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比古人或借古人来表达某种情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而李商隐的诗文里亦有咏历史人物以自比或比他人之作,展现了诗人不同于他人的人生感悟和心态,开拓了一番别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五四诗歌革新运动中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白话诗"时期,是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寻求突破,致力于"工具"的改革和形式的解放;到了"新诗"时期才改变自己的写作背景和思想艺术资源,在内容、诗体、修辞上全面接受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之前的诗人较少将自己作为对镜的主体进行抒情,即便偶或为之,在其整体创作里也没有形成一个主题群.至中唐白居易始大量创作对镜诗,不仅数量上远超前人,在内容上更是承载了其深刻的自我认识与不同的人生体验.通过具体分析,横向上,其中基础语词反映出诗人在同类型创作上面的微观差异心理,纵向上亦能深挖发现三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展现了诗人从自我矛盾到和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潞潞的短诗具有由外向内,由表象而及内心的真实,由印象式的书写而及悲悯以及悲悯中的沉思。这同时也是一个从素朴到丰富的过程。作者所落脚的丰富性,由缜密的深思和写作的难度所构成。但是,作者在其诗集中似乎有意要遮去其写作过程,从而实现一种共时性呈现。这种共时性呈现所呈现出来的,也许就是诗人潞潞的精神结构和他所理解的世界。在潞潞短诗中,其表达具有罕见的从容,其思想具有罕见的深度,它使我们见识了一个孤寂、封闭的灵魂在广大的困境面前竟然拥有怎样的觉悟。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向以小说家著称,对于他所创作的大量汉文诗,学界却少有评价。然而,该作家一生写作汉文诗二、三百首之多,其中不乏精品,写作的时间跨度也大大超过他的小说创作。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对夏目漱石的汉文诗进行探示,当能昭显该作家文学活动的别一种面貌,从中亦能把握到中国文化与文学对夏目漱石能动影响的脉冲律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