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比较陈瑜(湛江师院历史系湛江524048)抗日战争初期,对于抗战的战略问题,国共两党都曾提出了要坚持持久抗战的思想。本文拟就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形成时间及理论依据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求教于同行。1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  相似文献   

2.
以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而在武汉办公为开始,直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为止,近一年时间史称“武汉抗战时期”,简称“武汉抗战”。这一时期,武汉成为事实上的“临时首都”,为全国抗战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潮,为坚持全民族的抗日,并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作了坚实的铺垫。中国共产党派出了由王明、周恩来、秦邦宪、项英等政治局委员组成的阵营强大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全民抗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武汉抗战”时期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但是由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主要是政治和军事合作,其政治、军事策略方面存在的差异和统一,在抗战中呈现出微妙复杂的情况。因此,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政治、军事策略作分析、比较,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展示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采取正确的策略,使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4.
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倡议,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对其政治内涵与核心议题进行阐释。洛川会议后,毛泽东指出应以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达成,毛泽东进一步认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本质上即为三民主义,并号召国共两党应正确执行三民主义的“共同纲领”,但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多次制造反共高潮,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不断遭到消解。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依据国内政治形势变化,顺势提出同民主党派制定“共同纲领”,同时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的明确划分,为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抗战时期,毛泽东制定“共同纲领”的战略构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政治立场和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在近代国共关系中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国共两党曾分别从各自政治理论的角度来诠释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求理论上的合法性。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共以辛亥革命的失败来论证反帝反封建的必要性,并把国民党"清党"后的行为视为对辛亥革命事业的背叛;国民党在国共合作初期,也认可了中共对辛亥革命的解释,国共两党由此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国民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则将"北伐"视作辛亥革命的连续。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偏重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来宣扬"抗战建国",突出自己对辛亥精神的继承;中共则以辛亥革命的教训,强调抗战到底、加强统一战线。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都力图按照自己的政治学说改造中国,冲突最终变成全面内战。中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是辛亥精神的继承者,必须继承辛亥革命未竟事业,要将反帝反封建进行到底。由于中共正确把握了辛亥革命的真谛,因此最终完成了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联合政府”是抗战后期美国与国共两党三者之间交锋的一个关键问题。“联合政府”主张虽由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但却与美国抗战后期对华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国曾在国共两党之间就“联合政府”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并与中国共产党达成了五点协议。事实上抗战后期也确实出现过实现“联合政府”主张的内外部环境,但最终由于蒋介石政权的极力反对和美国对华政策的霸权实质,导致了“联合政府”主张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战略决策。抗日救国、团结御侮,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宗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开创全民族抗战新局面、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方针的实施,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又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吴稚晖作为国民党右派元老,在国共两党的对峙中坚持错误的政治取向,一生反共,死不改悔;但在八年抗战期间,他却矢志不移,力主对日抵抗,并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无疑,吴稚晖在抗日问题上的态度、立场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抗战后期及其全面内战爆发前后,作为国共两党以外最大的党派--中国民主同盟,在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坚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立场上,为争取抗战胜利以及维持国内和平民主、避免全面内战而积极奔走,为调解国共两党时张时驰的紧张关系、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陕西既是抗战的前沿阵地和西北开发的重点省份,又是华北和中原抗日军民的后方基地,更是联结西北、西南整个大后方和国际援华渠道的交通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当时陕西的千万同胞,则在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保卫黄河河防、直接抗击日军以及防空、支前等方面,发挥了责无旁贷的积极作用,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四十年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所取得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第二次国共合作迎来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实践证明,国共合作抗日,对于抗战的发动、坚持直至胜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具体分析了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的起因及其得以长期坚持的条件,论证了淞沪抗战的进步意义和经验教训。作者指出:重温淞沪抗战的历史,对于我们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实现四化、振兴中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错综复杂的国内政治形势,使国共两党在政治策略的制定与运用方面呈现出异同之处:第一,国共之间既联合,又斗争,但基调都是联合。第二,对于民主党派,国民党是打拉结合,共产党是团结争取。第三,对地方实力派,国民党是分化瓦解予以消灭,共产党是联合共同抗日。双方联合的原因在于: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第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了国共必须进行联合,别无他途。第三,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决定了国共对其采取以联合为主的策略。双方在国内政治策略上的不同原因在于:第一,两党的抗战路线不同。第二,两党的建国方案不同。第三,两党与民主党派和地方实力派的历史渊源不同。实施的结果:国民党的政治策略把自己置于全国各阶层的对立面,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以致抗战后短短几年以失败告终。而共产党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是坚持统一战线至抗战胜利,二是力量空前壮大,三是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使中共日益强大,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武汉会战与国共军事政治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军对武汉的作战,国共两党在抗战救国的共识下,围绕保卫大武汉,实行了有效的战略方针、战役战术等方面的军事合作,以及有效的广泛的政治合作。结果,军事上,日本侵略者不仅没能用军事力量分裂国共两党,摧毁抗战中最大因素的国共合作努力,也没有达到速战速决,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反而“完全丧失了继续采取攻势的机动能力”。政治上,此间国民参政会的设立和召开,并一致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则对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抗日的持久战进行到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两项成果既是共产党进一步推动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国民党按其需要,对共产党的建议加以吸收与改造,又为共产党所能接受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真诚的团结和坚决的抗战赢得了海外华侨的理解和信赖,并促成了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海外华侨从"拥蒋"逐渐转向"拥共",并最终抛弃蒋介石国民党,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当在八年抗战期间;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则应在"皖南事变"前后.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青年党作为一个国共两党之外的较大政党,在国家存亡之秋,其政治主张和活动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两面性:即抗日与降日同存;反对和拥护国民党共存;联共与反共并存.该党政治及活动上的两面性对当时中国的抗战大业产生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中间势力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中间人士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最先提出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及谋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办法,对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国共矛盾愈演愈烈之时,他们又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调解矛盾,平息内争,沟通歧见,防止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维护了团结抗日的局面,对坚持持久抗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间势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特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抗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抗战时期国共领导权的历史考察,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充分的政治领导权和在陕甘宁边区的全面领导权。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对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抗战后期,随着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政治领导权意义随着抗战的深入而逐渐凸显,促使整个抗战领导权在国共两党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1940──1942年国共粮食政策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0年至1942年是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期。粮食问题成了能否坚持抗战和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为此,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制定了自己新的粮食政策,它对渡过难关,坚持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制定的粮食政策表现了明鲜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地方实力派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实力派是指除蒋介石的嫡系之外的一切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中央存在着矛盾、分裂和斗争 ,它关系到国共两党力量的消涨 ,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至抗战前夕地方实力派政治态度的转变及行动 ,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方面达成的共识 ,促进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