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立伟的小说语言经历了从诗情洋溢向诗性消隐的转化过程。从文化语言学的观点看 ,何立伟早期的“诗化小说”在语言上的试验显示了他力图回归汉语言本质精神的努力 ,而他此后的小说语言 ,则由于放弃了这种努力 ,导致了“诗性”的消隐 ,审美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辽宁作家中,于晓威被誉为国内20世纪"70年代出生小说家"代表之一。其作品非关地域性,非关原生态,但均关注乡村、城市和历史。有人评价说他的小说不靠讲故事而是在一定阶段有意疏离小说的传统作法;也有人说他的小说创作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苦心孤诣地尝试和取舍,并有效地创造了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张力与独特的艺术个性;也有的说于晓威小说创作彰显了作家特有的抒情气质,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来自于他对世俗性的超越。总之,作为"新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于晓威是值得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家。本期刊发刘恩波、李保平、张贺楠等三篇相关的评论意在梳理上述于晓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同时刊发本刊编辑与作者的对话,进而展示作者的真实创作理念。本刊坚持做"新东北作家群"之"当代辽宁作家研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得到了诸多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支持。我们坚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为推动东北文学暨辽宁文学的研究做我们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独具一格。《红字》是他天才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合的产物。他是一名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世界文坛,盛名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作家和批评家从小说语言的拓展来考察小说的审美效应,近10年小说语言的嬗变及多样化所对应产生的接受效果,使人感觉把小说仅看成表现形式,而形式又被内容单项地规范着这样一种线性思维,无益于对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做宏观俯瞰和微观研讨。10年的小说实践,推而广之,亦可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有不轻视文体形式的作家的实践,已经说明小说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把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 ,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既同于又异于诗歌意境的新意境。他的小说常常采取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 ,在客观描写的同时 ,非常重视主观感觉的描写 ,在表现形式和技巧上又刻意求新 ,综合运用通感、叠句、意识流乃至电影镜头组切等手法 ,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6.
语言·命运·历史——论吉本《苏格兰的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兰小说家吉本最著名的作品是其三部曲《苏格兰的书》。这部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对女主人公命运的关注显示出这位男性作家超前的女性主义意识。而小说的叙述结构所蕴含的历史观则是进步和乐观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不仅被称为讽刺幽默大师,而且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这不仅说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说明了他在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语言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西方学者认为,“构成文化的整个社会行为领域或许事实上也表现了一种按照语言的模式进行‘编码’的活动”。中国作家则认为,“语言是小说的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因此,在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因为:一,作家的创作是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作家独特的感受体验促使他寻找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二,隐喻的使用是作家从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因而隐喻创造出了新颖别致的文学语言;三,美的规律使作家在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心理感觉时考虑独特的审美语言形式。这三个因素使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成为一种创造,并最终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独创性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9.
狂欢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生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受中国市场化社会形态影响的结果。新生代小说叙事的狂欢化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想象两个方面:在语言方面,新生代小说将诗性的先锋语言与口语化的新写实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轻快、飘逸的狂欢化语言,并表现了新生代作家们对历史的重新解说;在想象方面,新生代作家们反抗宏大叙事,以诗意的想象冲淡历史与现实的残酷性。但是,极端的狂欢化并不利于新生代小说的发展,狂欢也是需要限度的。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俄苏文学史上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路翎是我国七月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两位作家都以写社会心理小说见长,创作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吴福辉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评价路翎:“他(路翎)运用错综地表现人物心理深度、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之间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由此可见,在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技法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可比性。本文仅就他们创作中的主观性特点,以及这一特点在揭示人物心理中的作用作一点比较。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个作家的艺术追求、创作个性最终都要在语言上得到体现。同样,一个作家的最终成功就在于找到最合他脾胃、最适宜表现他的具有特定文化背景之韵味的题材的那种语言。然而,我们在考察新时期小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艺术局限时,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内容要素上,相对地忽略了对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得失的判断。假如我们把艺术审视的目光移向作品的语言,将会发现,文学语言随着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也在慢慢地进行着一场革命,这在小说这种叙事文体  相似文献   

12.
一新时期小说在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涌现出一大批文体家。他们张扬小说家的语言个性,在作品中显露出语言变异的明显征兆。在这股小说涌潮中,何立伟可算是一个勇敢的弄潮儿。何立伟的小说之所以得到读者的认同和赞赏,并不仅仅在于他描写了那种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封闭的、古铜色的生活,抒发了桅子花一样的哀愁和美好而真诚的感情。而且更为主要的是由于他对小说的叙述话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审美创造。何立伟立志要写出“美文”,他把自己作品的语言的审美创造叫“实验”,并决心不顾“荣毁所夹带来的忽然高兴和忽然悲哀”,只要“沉溺到工作本身的乐趣中,这似乎就够了”。这种对小说语言的执着追求和大胆探索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3.
作家在其富于想象的创作中,其宗旨是创造作品的艺术性.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未必以牺牲道德于艺术圣坛前为代价.美国小说家法兰克诺里斯(FrankNorris,1870-1902)能揉道德与小说、艺术为一体.尽管他未必绝对正确,但无疑,他是个坚定的道德家,于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他的关于人和社会的道德观.在德莱塞(Dreiser)、哈特·克莱恩(HartCrane)和杰克·伦敦(JackLondon)等的自然主义流派作家中,诺里斯创造出一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混合体.他更着重于艺术的道德目的.他试图运用小说作为一种工具,以唤起人们反抗罪恶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文体化与活性化,是大江健三郎的"语言-文体"观在创作实践中的文学创作策略.这一方面使得他所倡导的想象力论落实到了具体的文体问题上,一方面又使得他对日本传统私小说文体的解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是 2 0世纪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崛起于上海滩的一个小说流派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 ,风靡一时 ,又迅速地消亡了。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侧重从小说写作技巧上去分析这个流派三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 ,并对他们在白话小说革新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6.
T·S·艾略特的读者无不有这样一种感觉:他那充满着才气、闪耀着灵光的作品时而现实,时而神化,晦涩难懂,他的作品让人难以卒读的原因是多重的,然而他善于用神话去创作无疑是一个重要和值得探讨的方面. 现代文学家的神话创作倾向在艾略特那里表现得尤为强烈,而且带有明显的自觉性和目的性,他倡导文学家运用“神话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并断言这种手法对现代派作家来说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20年,不少作家站在宗教文化的立场展开书写与言说。在对神圣之物心理的作用下,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还是故事的叙述人的语言,都是敬畏式的语言;在宗教精神的制导下,人们可以由形而下开始,向着形而上的终极意义发出追问;宗教徒非常相信语言的力量,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态面对语言并进入语言;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很容易给小说语言涂上厚厚的神秘色彩;新老教徒之间的言语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师生式的语言;立足于宗教文化立场的作家常常在创作中由日常语言走向宗教语言。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也是文艺评论界很少注意到的作家。然而,作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尽管没能象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师那样以丰富、震世的思想内涵,使作品发出奇光异彩,却因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全新的现代派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过读者,并一度产生过“穆氏小说”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文学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作家既运用语言来构思形象,又通过语言来完成他所构思的形象;同样,读者也是首先通过对作品语言的解码来接受文学的。无怪乎古今中外的作家在创作中无不为语言的运用呕心沥血。 概观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对于语言运用的刻意求新。在刚刚排除“左”的干扰之时,思想解放的伟大潮流强烈地冲击着长期积郁的新老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如井喷一发而不可收。歌哭嘻笑、呐喊啼泣,皆成文章;提问题,闯禁区,揭伤疤,一时蔚为大观。人们运用朴素的、带血的语言渲泄着各自的痛苦。痛定思痛,当控诉的高潮过后,人们开始反思,他们运用冷静的、哲理的语言来探究黑白颠倒的原因及生  相似文献   

20.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中极力描绘了社会现实中的混乱和伪装,同时他在语言上也相应运用了精湛的伪装技巧.他的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主题与表现手段上都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从而超越了社会、超越了种族而获得了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