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者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运用多种多样的叙述角度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传统小说理论及实践中,叙述观点的意识并不自觉,直到现代文学亦复如此。而鲁迅的小说以其内容之深切,体式之别致开辟了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新天地。鲁迅对多种叙述方法的尝试,多种叙述观点的运用,使其几乎每部作品,都能产生新奇、强烈而丰富的艺术效果,给我们以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
廖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2)
一什么是讽刺?鲁迅曾从三十年代中国社会上对讽刺的不正确理解出发,特别强调了揭示生活中的真实面目为讽刺的主要任务。他曾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与污蔑而已”。 相似文献
3.
王子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叙述人称的正确选择和运用是小说构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思过程中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作家们在创作每一篇小说的时候,总是认真地选择最佳的叙述人称,以利于材料的使用、主题的表达、结构的安排,进而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天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3)
讽刺,是鲁迅小说的特色.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一鲁迅运用讽刺手法的显著特点,是密切配合现实斗争.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划时代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鲁迅积极参加了这场决定祖国命运的战斗.他在《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等小说里,把讽刺作为武器,向腐朽、没落的旧世界进击.《孔乙己》是篇脍灸人口的小说.这篇小说塑造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这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孔乙己非常 相似文献
5.
李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
30年代有位评论家指出:“我们应当知道鲁迅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文艺家。……自从他创造了这一派文学以后,表现‘地方土彩’(Localcolor)变成新文学界口头禅,乡土文学家也彬彬辈出,至今尚成为文坛一派势力。”①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在20年代初有些作者开始注意到农村的题材,反映农民与妇女疾苦, 相似文献
6.
高雪晓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鲁迅自剖的一方面内容直指自己的黑暗内心 ,这里有着超乎常人的坦率 ,同时又超乎寻常地隐晦 ,这两方面奇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野草》和《彷徨》这两个骨子里内蕴孤独的典型自剖文本。从这一角度来进行的解读 ,特别是对于《彷徨》 ,已经开始但还远远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在某种程度 ,鲁迅自剖的自觉和达到的深度 ,是中国文人中所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塑造真实而动人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使作品具体、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恩格斯把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看作是现实主义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历来许多著名作家也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就这样说过:“现在当一切可能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一切不可能的都已试过,这时作者坚信,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个人生活场景》一版《后记》)我国杰出的文学巨匠茅盾在谈到人物形象塑造时也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描写。” (《鼓吹集·关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3)
鲁迅小说有点式、线式、面式结构,本文从多篇小说中发现了作者运用圈式立体构架,多角度,多侧面地塑造人物形象,扩大小说所表现的空间,使故事情节更趋复杂。鲁迅运用圈式立体构架描写主人公圈子历程表现的圈状人生,富有深刻的哲理蕴含。 相似文献
9.
古远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
成语,从词汇学的角度看,它是特殊的语言建筑材料;从语法角度看,它是在长期流传使用中形成的固定词组。在人们日常说话、写文章中,经常用到它。在小说创作中,我们也很难看到有哪篇作品没用一个成语的。在鲁迅小说中,我们更可以看到鲁迅娴熟地使用了大量成语,强化了他的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成语言简意赅,能用少量几个字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鲁迅说:“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使文字分外精神”,正是成语的修辞功能。它用在叙述人的语言中,能使行文洗炼,增加文章的生动 相似文献
10.
高雪晓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82-84
鲁迅自剖的一方面内容直指自己的黑暗内心,这里有着超乎常人的坦率,同时又超乎寻常地隐晦,这两方面奇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野草》和《彷徨》这两个骨子里内蕴孤独的典型自剖文本。从这一角度来进行的解读,特别是对于《彷徨》,已经开始但还远远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在某种速度,鲁迅自剖的自觉和达到的深度,是中国文人中所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1.
陈国祥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2,(3)
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说,刻划形象常常离不开肖像描写.这是因为人物的肖像不仅深深地印刻着时代、民族、阶级的烙印,而且还透露出人物的性格、气质、地位乃至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所以罗丹要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体表达内在的精神”.(《罗丹艺术论》第90页) 相似文献
12.
沐金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3)
变形,是指改变对象的原形的自然形态所作的一种“破格”描写,它是作家在一定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情趣的需要对人物、事件、环境等所作的有别于“常格”表现手法的突破。作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必须对创作的客体——生活进行粗细加工,产生各种映象,这些映象,有些与生活的原形叠合,融为一体;有些则根据作家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等差异而产生新的意象,而作家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形象大多是作家加工过的艺术创造。这种生活形象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更具有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蓝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3)
说明:(1) 在意义、色彩、词性、写法等方面,本文所释的词有不同于今的地方,为了称说方便,暂且称之为“特殊词”。(2) 特殊词不同于今的地方,一般辞书一般不加说明,读者无处索解。因此,本文只解释这些特殊的地方,跟现在相同的地方从略。(3) 本文所说的方言词是指未进入普通话的绍兴人也在使用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4.
申勇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8-39
"荒诞"一词在字典中一般被解释为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二战后,在文学创作中,"荒诞"一词逐渐成为具有高度思想概括性和丰富内涵的概念.加谬在<西绪福斯神话>中首次把"荒诞"定义为一种人与世界的紧张的对立关系.尤奈斯库认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1]罗贝尔·埃斯卡尔皮的定义是"荒诞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创作荒诞文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吴志刚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一“五四”运动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纪元,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作为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五四”以来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小说为锐利武器,开辟了我国新文学的光辉道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五四”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我国的知识界、学术界有着深刻的影响。不 相似文献
16.
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1)
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的崇高美与鲁迅人格的崇高美的内在联系。文章指出,鲁迅的伟大人格决定了他的创作目的,也渗透到小说的审美判断和理想追求之中。在鲁迅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集中了我们民族的精华,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路上,仍然闪耀着她不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袁庆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正格”形式;而《彷徨》则是对这种格式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不周山》是鲁迅对小说正格形式的一个突破,却只是正格转换的一个开始。在《奔月》和《铸剑》的写作中,鲁迅并没有把这种突破进行下去。至《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等的写作,鲁迅对“油滑”的处理,已与前期有质的不同,完全采用了与正格小说不同的写法与格式,达到了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化境 相似文献
19.
20.
朱崇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
考察鲁迅小说中的经济话语,我们不难发现在其五光十色的形态下面其实有着繁复的功能意义,既有普通意义上的买卖/交换操作,又可能对人产生压制/物化,还可能起到对精神的消解作用.耐人寻味的是,鲁迅小说中虽不乏商品经济意识的痕迹或者萌芽,但其主流经济伦理形态仍然是封建主义的,不可生搬硬套相关经济伦理理论.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鲁迅对经济话语的深切体会与实践,也使得其相关叙事带上了经济话语的色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