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真 《山西老年》2008,(12):56-56
问:心肌梗死一般会出现心慌、气短、胸痛等症状,但医生告诉我说急性心梗并无胸痛的表现,所以常常被误诊。请问,如果不发生胸痛,怎样辨别这种无痛性心肌梗死,从而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呢?答:急性心肌梗死无胸痛发生,医学上称为无痛型心肌梗死,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病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般有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小于60岁的255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对比。结果60岁以上老年女性AMI患者与60岁以下的相比较明显增多,无痛性心肌梗死明显增多(30.5%),血流动力学受损的体征和并发症、泵衰竭引起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明显增多,死亡率比60岁以下年龄组明显增多,60岁以上老年组脑供血不足为起始症状的明显增多,且既使无脑血管并发症,烦躁、谵语、定向力障碍、打人骂人等精神症状明显增多,合并脑血管病的明显增多。以急性左心衰竭为超症状的60岁以上老年组明显增多,而梗死范围、死亡原因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60岁以上老年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多见,病情严重程度高,并发症发生率高,而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统常见的急症,发生在老年患者尤为常见,症状不典型,病死率极高,腹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明显增加。腹泻如果能及时控制,是减少腹泻并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关键。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12例老年腹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常表现为剧烈胸痛,持续不缓解,伴有大汗、恶心、呕吐,但在临床实践中,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但其症状不严重,往往不及时就诊,而是几天后去看门诊,门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本文对这类患者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结果加以总结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视,并及时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若抢救不及时,常会危及生命。那么,怎样才能及早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征象呢?虽说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猝不及防,但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NP在急性心肌梗死预测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再将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的血浆BNP水平,分析BNP在急性心肌梗死预测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BNP水平较健康体检者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患者BNP水平以及阳性率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随着年龄的增长,BNP水平也出现增长趋势,且75岁以上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75岁以下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作为一项临床参考指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10,(20):73-73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被认为是秋冬之交的好发疾病。连续降温、阴雨和大风天气时.急性心肌梗死的入院人数明显增加。提示持续低温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和血液凝固性增高。是为发病增多的因素。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暖和做好对降温的预防。可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可见于一年各个季节,即使在高温的炎夏。急性心肌梗死也并不少见,并且有增多的趋势。因此,高温天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也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合并高血压病的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方法 :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照病史分为高血压组 (HT组 )和非高血压组 (NHT组 ) ,对比分析两组的重要临床事件。结果 :两组病人基础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 ,梗死部位相似。严重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和梗塞扩展在HT组略多 (P >0 .0 5 )。HT组发生左室重构 ,心力衰竭 (心功能Ⅲ~Ⅳ级 ) ,心梗后心绞痛和死亡明显多于NHT组 (P <0 .0 5 )。结论 :伴高血压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和肝素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变化;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两者患者治疗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血流分级各级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在围术期治疗高血压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确切,在有效改善患者TIMI血流分级的前提下,不增加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风险,还能降低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7例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基层医院对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入组病例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对AMI症状不典型者认识不足,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结论基层医院对不典型AMI应保持高度警惕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方法不稳定心绞痛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76例,正常对照组60例,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于三尖瓣环侧环及右室游离壁中点处测量收缩波(Vs)、舒张早期波(Ve)、舒张晚期波峰值速度(Va),计算Ve/Va(简作e/a),比较三组右心室功能。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舒张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无复流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行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且术中发生无复流,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PCI术中无复流现象患者中1例死于反复恶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病死率为5.00%(2/40)。其余38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对行PCI术中无复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不仅能改善心理状态,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导致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常因并发心源性休克而死亡.50%患者死于起发症状头1小时,尽早给予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特别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约有1/3到1/2的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前死亡。若能及早发现心肌梗死前兆症状并予以处理,至少可避免梗死发生或使梗死范围缩小。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饱餐,尤其是进食脂肪过多的食物太多,造成本来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大手术。此外,便秘后用力解便、各种感染、休克、持续较长时间的心动过速及气候突变等,也可使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  相似文献   

15.
冬季清晨是心梗高峰期据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规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年之中冬季多,二是一天之中早晨多。气温越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高。近来北京安贞医院相关研究还发现,急性心梗发病还与时辰有关,尤其在60岁以上老年组中更明显。早上5~6点,发病率最低;7~8点是5~6点的2倍;8~9点是5~6点的3.1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期体表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因急性胸痛以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收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208例患者,经急诊或择期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采集病史、查体,并在5分钟内完成18导联心电图,根据最初体表心电图的改变将20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检测组为QRS波群终末扭曲组117例,对照组为无QRS波群终末扭曲组99例。对各组患者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情况、左心功能不全程度、院内死亡情况、CK峰值水平、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灌注治疗ST段回落情况分析。结果患者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生率、左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院内死亡情况、CK峰值水平、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检测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经静脉溶栓或急诊PCI术后ST段完全回落情况检测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体表心电图QRS波群终末扭曲为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院内死亡率高、CK峰值水平高、ST段不能充分回落、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肌灌注不良等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析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再灌注治疗前预测此类患者和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时间约5-6周,进入亚急性心脏康复期。在此期指导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运动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关键,可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避免新的梗死发生,以及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2004年-2005年通过应用两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对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指导,康复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收治时间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以此作为本次实验的主要观察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在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入院时间、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明显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要明显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入院时间,提高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护理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救护,观察组予以预见性护理程序。比较两组的入院至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有效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t=6.209,P=0.000);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χ~2=5.190,P=0.022)。结论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有效缩短了患者入院至救治时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他汀类联合非诺贝特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且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实验组34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非诺贝特胶囊0.2g,每日1次。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和12周后监测:(1)血清总胆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DL-C水平;(2)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监测监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且记录不良反应及临床事件。结果 (1)治疗8周和12周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用药前,HDL-C 8周后升高幅度实验组大于对照组,12周后更明显(P0.01);(2)两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均升高,但无明显差异,12周实验组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3)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非诺贝特治疗有助于血脂的全面达标,具有安全性,且能有效抑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