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审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古小说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神话传说、寓言杂史。在先秦两汉人的审美意识中,仅是“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外物篇》)即小说是琐屑的言论,不是理国治世之道。《汉书·艺文志》也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些琐碎杂乱、道听途说的俗闻俚语、杂史传说,艺术上稚嫩、浅陋,内容上带有浓厚的原始审美趣味和卜筮巫术色彩,其审美价值很难与当时已走向成熟、完美的叙事性诗歌、散文相比。至魏晋六朝,随着人们思想解放、宗教盛行的文化自觉时期的到来,我国  相似文献   

2.
魏晋六朝是志怪小说繁荣的时代,历来对其繁荣的原因多从社会因素、文体演变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认为志怪小说包蕴的潜意识,诸如对生死、情爱、安全等人类永恒话题的关注,是志怪小说作家创作的内驱力。而且志怪小说的潜意识蕴含是魏晋六朝“人的觉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显示出志怪小说从神话探讨自然、探讨宇宙起源转向了人类自身,这不仅是必然出现的文学现象.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历程中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3.
魏晋六朝志怪中人鬼婚恋故事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鬼婚恋是魏晋六朝志怪中常见的题材。这类故事的产生和流传有悠久的鬼魂崇拜和生殖崇拜的遗迹,古老的冥婚习俗也为其提供直接来源。人鬼婚恋故事是男性话语权下文人内心痛苦的表白与消解,更是他们对男性个体人格与伦理道德的完善和实现的渴求,而鬼魅的人化为女性追求理想爱情和人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展现空间。  相似文献   

4.
六朝志怪小说虽然是"丛残小语"式的叙事文本,但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就却是不可忽视的.它在第一人称叙事、语式和语态错位的见证人叙事以及重复叙事等方面,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其自有的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5.
志怪小说是魏晋小说的主流形态,它的基本表述手法是记录、写实,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自觉性。但这不等于说志怪小说中没有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透过小说的具体内容,我们会清晰地发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深深潜藏在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审美意识就是饱含着魏晋时代气息的情感与愿望,具体表现为对自在自为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长生的希冀以及对大千世界的神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小说史上,明末清初是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后的高峰期。《聊斋志异》以其辉煌的思想艺术成就,使之大为增色。这部杰作问世,固然有其现实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同时,岁月悠久、异彩纷呈的小说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中,六朝志怪小说的作用是突出的。所以,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特别提到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一从一定角度看,《聊斋志异》是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蒲松龄在书成之后回顾写作过程说:“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  相似文献   

7.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8.
汉代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汉代小说不仅继承发展了先秦小说的所有类型,而且还出现了新体裁小说。过去我们对汉代小说重视不够,主要是囿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所录的十五家小说今已不存,因此就感到材料贫乏。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仔细搜求,汉代保留下来的小说资料还是很丰富的,通过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看出汉代小说发展的概况。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是小说作为独立文体自觉发展的关键阶段。志怪小说突出体现的就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谐趣、勇敢、爱情是魏晋志怪小说表现生命意识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0.
11.
六朝志怪虽不脱"丛残小语",但在叙事上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穷怪录》是南北朝志怪小说的选本,其晚期优秀之作已呈现出向唐传奇过渡的明显迹象。在初唐到盛唐的百余年间,唐传奇从初创到成熟,并作为一种正式文体卓然确立,从而开启了我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魏晋志怪小说具有奇丽幽密的特征,其中的动物幻化故事更是充满着神秘色彩。人与动物之间、鬼魅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变幻充满虚幻感,但这些动物幻化故事又处处弥漫着人情味和世俗气。深入研究这些经以人情、纬以神秘的动物幻化故事,可以发现:魏晋人在书写这些故事时把它们当成了真实的客观存在和平常的生活琐事。  相似文献   

13.
“志怪小说”中的“鬼”与“神”是人们给“灵魂”安排的两个归宿,这归宿正体现了人们对世间善恶美丑的划分。人们在安排“灵魂”归宿时必然要给以编排、给以附会、给以解说,从而形成故事和传说。鬼神故事在秦汉已大量产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人们朝不保夕;由于思想领域较少束缚,较多自由;由于佛道及神灭与神不灭之论争,使神仙鬼怪故事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作品上是:数量增岁,篇幅加长,内容丰富多彩。《神仙传》、《列异传》、《述异记》均为佳作,而干宝的《搜神记》堪称集大成者。这些作品虽属实录,但由于民间故事本身就有趣味性,加上记录者的加工润色,所以故事还较有文彩,读来耐人寻味。同时又能使人从故事表面体味到深层内涵,即现实生活的曲折再现。  相似文献   

14.
面对魏晋六朝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敏感的文人学士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变幻和生死的无常。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是魏晋六朝时代文士生命意识觉醒的呐喊,在小说中所描绘的三类世界也无疑是这一时期文士忧患情怀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六朝志怪小说婚恋故事的一个情节要素就是“分离原则”,即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关系大多以分离告终。这种情节模式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原因,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联想到上古高裸祭典的仪式性限制,从社会心理角度体现了乱世中人理想幻梦的破灭。此外,分离原则也与个体本能的安全需要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禁忌母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六朝志怪小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好"奇",这种特性不仅仅表现在书目和内容上,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探寻作家收集记录这些怪奇灵异之事的审美标准和原因的角度,以窥六朝时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7.
爱情作为人类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拥有着永无定律的内涵。川端康成的《雪国》与中国古代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以不同的笔法各自叙写了其不同的虚幻爱情故事,共同表现了人们对爱情的一种超现实的憧憬,却又以其不尽相同的爱情故事,分别演绎了绝望的纯真之爱情与希望的世俗之爱情。  相似文献   

18.
从反映魏晋名士风度的角度对魏晋志怪小说进行全面考察 ,认为志怪小说在它离奇古怪、荒诞滑稽的外衣掩盖下 ,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名士思想。从而打破了以往只从志人小说来议论魏晋名士思想的局限 ,使我们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下认识和研究志怪小说  相似文献   

19.
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可比性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毫无事实影响关系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首先意味着要切实找到它们的可比性。从两者产生的大背景看 ,它们具有类似的历史境遇 ,这种类似的历史境遇 ,带来了它们创作思维上的某些共性审美特征 ;从作为文学的文本看 ,它们在情节、主题、人物塑造、叙事形态等方面又都呈现出了某些共性倾向。考察其相同性 ,不仅是为了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避免盲目比附的弊端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可比性加以思索和追问 ,进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