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徽师范大学陶富源教授的《学术论文写作通鉴》是一部指导当代青年学子如何治学与写作的系统性教程。该书的特点是:立意高远,将治学之道与治学之术融为一个整体;视野开阔,将作者与中外学者的治学与写作经验加以融汇和创新;理实交融,将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覃启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6)
朱舜水与日本水户学的关系可作三个方面的考辩:其一,舜水于水户担任宾师期间,系统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水户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学术生态环境;其二,舜水的人才培育是水户学得以产生的重要政治基础;其三,水户学与<大日本史>的编撰联系紧密,而朱舜水的主要嫡传弟子德川光圀乃是设馆撰修<大日本史>之第一人,并且.安积觉作为舜水的嫡徒,担任了彰考馆的第二任总裁,这些均是舜水与水户学有直接关系的铁证.朱舜水与日本水户学有着无可否认的重要关系.其为日本近世多元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郑良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2):22-24
朱舜水受明末清初理学清算浪潮的激荡,对形上思辨学风批判不遗余力,对佛释更是痛加针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朱舜水文集》中又有反对攻击佛教的言论,这其中原因何在呢?而更让人不解的是朱舜水自己对佛释有所取用,但却对某些宋明理学家的杂佛批评有加,这是为什么呢?因此,探讨朱舜水反佛思想矛盾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2+41
对日本东夷的褒贬互见和清朝东夷的损誉不定,使朱舜水的在日角色和日后作用变得十分复杂。在明清交替的兴亡背景下,朱氏一方面通过乞师行为希望深受汉文化浸润的日本能承载起反清复明的文明大任,但同时也认为日本距离他的期待还有漫长的路程;一方面对造成华夷变局的清朝义愤填膺,但也通过对清军迎刃破竹的状摹和明军前途倒戈的白描,暗陈了几分对鼎革终局的无奈和默认。定居日本后,朱舜水对于高谈性命、无视民瘼的士林风气的反思,不但揭破了明朝灭亡的政治学术隐情,也为日本汲取明朝之失并走向实学事功之路,开启了异国实践的场域。二百年后,当朱舜水传播于日本的华夷对立观念最终转化成日本与中国的国家对决时,有日本国参与的中国内乱,最终也给舜水的母邦带去了东洋人的灾难,尽管这并不符合他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朱舜水的《春秋》观对《大日本史》编史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春秋》观又深受胡安国《春秋传》的影响。比较分析二人《春秋》观,对于《春秋》学史和《大日本史》史观的理解都很有价值。我们认为,二人的《春秋》观之间虽有渊源关系,但学术重点不同,学术风格各异。胡安国意在“尊王”之统绪,以谨始通贯他旨;朱舜水意在通过“尊王”之阶序,以虚君敬奉天命。胡安国的《春秋传》作为科举定本一直影响了元明清三朝,在政治上强化了“尊王”的论述;朱舜水指导编纂《大日本史》对德川日本的体制和儒学话语变迁都有所影响,其“虚君”问题一直延续到明治时期。二人在《春秋》观上的差别有身份、地域及历史境况的原因。胡安国的《春秋》观作为朱舜水《春秋》观的重要来源是需要加以说明的,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二人《春秋》观之“异”的《春秋》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炳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9
明清之际流亡日本的反清志士朱舜水、戴笠,是学术界研究甚多的两个人物,但其生平事迹仍有疑点。在古文献中朱舜水除号、斋号各有一种记载外,名有三种记载,字有四种记载,令人眼花缭乱,实则名之瑜,字鲁璵,号舜水,斋号溶霜。将其名记为"之璵"、"之璵"者,及将其字记为"鲁屿"、"楚獊"、"楚璵"者,皆属讹误。戴笠赴日时间,在清代的中国文献中,多记于崇祯年间,而日本人东条耕《先哲丛谈续编》将之记为顺治十年(1653)。其后者是可信的。崇祯年间之说,当出于忠于清朝人士的有意假造。 相似文献
7.
朱敬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12-16
胡朴安一生从事文教、编辑事业,著述丰富,治学自成特色。《诗经学》一书明确地体现了其治学方法:注重"正名";注重古书的史料价值;注重对学术史的整理和编撰;注重治学方法的介绍和治学门径的指导;注重学术的创新。他这些治学特点和治学方法在当时处于学术前沿,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哲学治学须以意新而得巧、凭理趣而显奇,应"言近旨远"、道出妙理,"风神气韵"而品性不俗,玄思无疆而自成一统,要具有"冲和淡远"之境界、高尚宏伟之品格;而不能闭门觅句、专事雕琢,斟酌玩味于细碎风尘,流连忘返于乡间阡陌,踯躅徘徊于市井旮旯,孜孜以求于文化细节。若妄滕口说、空言义理,怎能集万千理趣于笔端写出激活魂灵之佳品?若文句呆滞、品格趋下,愚世诬民、充塞仁义,焉能为史立鉴、为民立命、为学立范? 相似文献
9.
10.
徐苏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3)
陈庆年是清末民初知名学者。他研究领域广泛,学术造诣深厚,是典型的博学通才型人物。本文结合其生平及治学活动的介绍,着重分三个阶段论其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先论其青年时在经史、治谱方面的卓越成绩,继论其中年时在教育学、兵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最后论其晚年在图书馆事业、校勘学、方志整理与研究以及刻书方面的建树,力求较全面地反映这位著名的镇江籍学者及其治学成就。 相似文献
11.
姚利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102-10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是大学教师关于教学的系统而专门的学识和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学的深入认识、全面知识、高超能力和卓越成果。认同、研究教学学术,会扩大学术的范围,促使教师正确地认识大学教师及其教学和努力地研究教学,恢复教学在大学中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黄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5):575-581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道德修养论深深打上了两宋理学烙印,集中表现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对于朱熹的"存理灭欲"论,学界由于受"左"的影响,过去对之批评颇多,而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几乎未见提到.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似乎有失公允.今天,"左"的影响正在肃清,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之重新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秦辉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明清易代之际,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再度高扬,很多有志之士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也有一些人采取逃避隐居的办法面对现实。然而清朝的政局日益稳固,复明的希望日益渺茫,能否坚守气节,能否保持性情,是很多遗民面临的艰难考验。为此朱鹤龄提出了要保持性情之正的说法,希望大家守住气节,心存明室。 相似文献
14.
初探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意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108-111
采用分析、举例、引用等方法来论证当代工笔人物绘画学习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重要性,对于丰富当代工笔人物绘画艺术形式,提高其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以"形"传"神"的人物造型、整体空间意识的构图、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三个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武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59-封3
学术性是学报的基本属性.在学报编辑的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准确定位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就必须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术性内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准确界定、妥善处理学术性与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民主性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和衡量学术论文学术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郑万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朱伯崑先生的易学哲学研究,开创了哲学史研究同经学史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明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儒家传统哲学的形上学和本体论,来源于其易学体系,不是基于道德生活的要求的思想;将易学思维区分为四个层次,即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而以辩证思维最为丰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有意识地培养历史主义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学风,为推进中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自从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教学学术”这一术语以来.教学学术成为研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维度。教学学术是一种由学科教育性知识表征的学术。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引入有利于强化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明晰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成长的阶段,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成长的途径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当前工笔重彩课程教学的弊端出发,对工笔重彩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核心、课程衔接等三个方面做出对比分析,提出对工笔重彩课程改革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9.
尤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69-72
教学具有学术性特征,走向教学学术的发展路向是对“全能型”教师发展范式的否定,并已成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和新内容。教学学术可以平衡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使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回归大学教学的本真。在教学学术的理念下,大学教师需要广采众取,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博学型教师;需要投身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广泛交流成为智慧型教师;需要善于整合资源成为创造型教师等方略来完成自己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5):110-114
中和学说是朱子哲学思想发展和完成的关键.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中和旧说本来蕴含先秦及宋明儒正宗的纵贯系统义理,但由于朱子对“天命流行之体”及孟子所说的“本心”无真切契悟,又因其混本心或良心发见之发与喜怒哀乐已发之发而为一,故其在中和旧说中所说的未发已发与《中庸》不符,朱子因此自疑而放弃中和旧说,并建立中和新说.朱子中和新说在本体上将“天命流行之体”及本心性体拆散而为理气二分、心性情三分之格局,心体沉没;在工夫上,格物论无法正确理解道德行为所以可能之超越的根据,这样,本心失去其为内在而固有的道德创生之源之义,道德成为一种他律道德而被“减杀”了力量.本人赞同牟先生判朱子相对于宋明儒“大宗”来说为“歧出”,但认为朱子“歧出”的义理间架不是本体上理解太差的“误出”.牟先生认为理解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唯有“逆觉体证”一途,舍此别无他法,未免太绝对.牟先生一味强调自律道德,而轻忽他律道德,也有偏颇之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