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DU.科瓦切维奇在《政治杰出人物》(1983年,青年出版社)一书中试图把有关政治杰出人物的思想系统化,并进行总的批判分析.除序言部分外,全书共分5章.第1章阐述杰出人物理论的基本立场;第2章论述政治杰出人物的概念和要素;在第3章中,作者阐述自己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看法;第4章讲述政治杰出人物的结构及其在统治过程中的作用;最后一章分析阶级和杰出人物关系中的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经济关系与道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134页)这  相似文献   

3.
苏联时期,苏维埃社会史的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研究课题主要是社会阶级结构、阶级关系等。当时关于苏联社会阶级结构的主流观点是官方的“二阶一层”论,即十月革命以后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完成和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形成了由二阶一层(工人、集体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结构。关于阶级关系的主流观点是官方的“单一性加强”论,即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生产资料国有制扩大和消灭三大差别的努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者之间的差别在缩小,单一性在加强,在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在“二阶一层”论…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揭示社会发展各种形态的科学,它能清楚了解人类所经历的各种复杂途径.它也和每一种科学一样,具有系统化的客观知识,具有经验资料的理论概括,能够通过揭示我们所研究的现象的内部规律,洞察其本质.马克思主义以前各种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试图解释重大历史事件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和杰出人物的作用.十九世纪初,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认识到了历史过程中存在着阶级,进而承认了阶级斗争的事实.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阶级,什么样的潜在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去斗争,促使他们提出某种口号和某种政治与社会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学把社会成员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称作“社会流动”。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流动”(一个人从地位较低的阶级或阶层转进到地位较高的阶级或阶层,或者相反)和“水平流动”(在同一地位的人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一生中的流动”(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的变化)和“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的流动)、以及“结构性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革命、变革引起的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  相似文献   

6.
2010年选举法修改,废除"四分之一条款",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象征着选举权观念从阶级论过渡到了权利论。选举权的阶级论,否定存在着抽象的、超阶级的选举权,其作为一种批判理论是深刻的,但也容易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淖,将选举权局限在工具的意义上。选举权的权利论,强调权利主体的个体性、普遍性和平等性,其与政治正义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社会的理想目标,选举权观念也有必要从阶级论过渡到权利论,承认选举权的道德权利性质。  相似文献   

7.
名词解释     
杰出人物(来自法语élite——[最好的、精选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学中用以表示高居于一般人之上的优秀人物,社会的精华的概念。社会杰出人物论是帝国主义思想理论家提出的社会结构理论。在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1848—1923)、G.莫斯卡(1858—1941)等人的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分为创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以来,南朝鲜开始搞它的“现代化”,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一批既非工人、又非资产者的南朝鲜式的中产阶层日趋形成。他们有自己的阶级特征,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起着与其他阶级不同的作用。然而对于中声阶层究竟是否已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南朝鲜学者在六十年代中期的看法是有分歧的。1966年前后,一部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 他们都指出了巴尔扎克通过他的作品显示出他对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以及由这个关系所决定的各个阶级的命运亦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刻理解。不过马克思是在《资本论》中以巴尔扎克的《农民》来论证“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者也受资本主义观念的支配”这样一个规律时说及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①的。而恩格斯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谈她的短篇小说 《城市姑娘》,从现实主义的特性的角度来论巴尔扎克,说他“看到…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之间,就如同个人之间一样,存在着“阶级”。世界是一个划分为阶级的社会,这个社会中的“个人”就是国家。一个国家或地区属于哪个国际“阶级”,不仅取决于它的人均国民收入,而且还取决于一些非经济因素,如稳定情况、政治发达程度、文化和教育程度等。英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显然低于科威特,但很少有人把英国归于“国际社会”的下层。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在它们奠定现代民主基础的初期,都不是经济发达国家,也不是富国,而是欠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四人帮”利用文件和报刊,抛出了一个反马克 思主义的“阶级真理论”,并以此为“理论”根据,对“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马克思主 义口号大张挞伐、他们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 级的真理”,攻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讲平等”, 是“掩护修正主义思潮泛滥”的“资产阶级口号”,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毛 泽东思想的极其反动的口号”。此后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和在真理面前是否平等的问 题,就成为一个禁区,对此,人…  相似文献   

12.
梁礼宏 《探求》2003,(3):78-79
“知识分子是什么?”这是个典型的“奥古斯丁的难题”,即不说的时候,比较清楚,一旦想说明白时,反而茫然不知所解了。美国学者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以下简称《知》)是一本专门论述知识分子的著作,其著述深刻而又富有启发性,以独特的视角回答了“知识分子是什么”的问题。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反思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现代西方主流社会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集编辑、记者、政客、学术中间人于一身,“知识分子”已成为一种特殊的专业群体,成为权力机构的代言人。出于阶级、民族、国家的利益,他们以各种方式(如文学、历史、人类学等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东汉佛学传入中国并很快得到信奉、改造与传播,宋明理学时佛学逐渐衷微,及至近代又从衰微走向复兴,这一佛学与儒学结合历史的分析,侧重指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或深或浅地打上了佛学的烙印。佛学在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那里,成为他们企图变革社会的理论武器。但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由于受本阶级的阶级偏见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局限,加之佛学作为一种宗教,毕竟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他们以佛学作为变革积弱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革命胜利的无数事实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无产阶级领导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下称《分析》)中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问题,有不少专文做过论述,综合起来是两种意见:一,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论据是:1925年12月第一次发表时,只提“做了民族革命运动的主力”,“领导力量”是1951年编《毛泽东选集》时添加的,“主力”不等于“领导力量”;当时的另一篇文章中,还称“革命的国民党为领袖”。二,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或者说,没有明确提出、但已经包含和具备了这种思想。论据是:“主力”和“领导力量”含义相近或相同,当时他入文章中就有通用的例子;称“革命的国民党为领袖”是一种策略;稍后,便明确提出“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为方便计,本文将这两种意见分别称为“否定论”和“肯定论”) 但是,两种意见都存在欠缺。笔者认为:《分析》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但具备和包含了领导权思想。其所以没有明确提出领导权思想,是因为《分析》是在承认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前提下正面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论及的中产阶级是指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涵括多个阶层的中间阶级。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它在一些国家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9卷中,有83处论及这个阶级。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阶级的存在。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是保守的。”①又如,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党》中提到,“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外,现代大工业还产生了一个站在它…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读了浩然同志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一、二部,感到这部小说在揭示高大泉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英雄行为的社会阶级根源和思想意识根源方面,有深刻、独到的地方。对于犯错误和受蒙蔽干部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也都从社会阶级根源和思想意识根源做了透辟入里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认真看书学习”,改造世界观,自觉地捍卫无产阶级专政与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是大有帮助的;同时也是对“天才史观”和“路线不可知论”的有力批判。 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代表,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客观阶级和认同阶级都视为行动阶级生成的动力学变量,改进了单纯以“结构”论述阶级变化的研究。作者利用数据分析了中国当前省会城市的阶级阶层冲突意识并发现:(1)那些收入并不低但却在参照群体中将自己认同在最下层的人们,更易于生发不满:(2)那些真正位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生发物质性冲突的可能,但这种冲突并不直接指向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3)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是有条件的:因为所有在制度变革中滑落了地位的成员,都易于怀疑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4)客观阶级并不必然形成阶级意识,因此也形成不了大规模的阶级对抗——但发展中出现的冲突则需要时刻注意;(5)认同阶级对行动阶级的形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除“结构”外,价值和心理因素在阶级生发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6)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不公正是当前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由此而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密切关注社会下层物质利益的正当获取,别一方面也要整合社会价值观,改革不合理的制度规范,约束强势阶级的越轨行为,在制度上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和谐的阶级阶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韦伯主义”学派为西方社会学中冲突论学派的分支,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一起构成70年代以来冲突论学派的两大基本阵营。5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侧重功能主义;进入60年代,冲突论学派因更能解释社会和教育的变化而取而代之。冲突论的开山鼻祖,在西方被确认为马克思和韦伯。这一学派共同采用冲突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70年代初,这一学派逐渐分化,始形成“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两大分支。“新马克思主义”偏重以社会政治、阶级结构的观点看待教育的作用,而“新韦伯主义”的出现则是对“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阶级系社会分层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阶级的划分,成员资格的确定以及阶级间的关系均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不受法律(如在社会阶层中)或宗教和仪式的染指(如在种姓制度中).罗马的普查人员为了军队义务服役的目的,在以健康状况为基础划分人口时引入了阶级(classis)这一术语.但它在英国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一定的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并为之服务。马克思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一经产生,便会以其基本属性对人们道德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追求价值为导向的属性,有利于人们开拓创新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充分利用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商品经济。既然是经济,那么,经济主体(指有经济行为的人或集体,即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在生产和经营商品时,就必须关心商品的价值,考虑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