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性本身的特征及文化本质使得人们可以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来看,文化进化论较为接近一元现代性,文化相对论则更为近似多元现代性。一元现代性和多元现代性是现代性这一综合性概念的两种阐释角度,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由此可见,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根本问题在于寻找能够整合二者的总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种历史的目光,从根本的形而上层面考察当代视觉文化与人类世界的内在深层关联,从而理解视觉文化之本质:当代视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的一种必然的命运,其根本动力是人类通过视看将时间空间化从而降服时间、超越自身生存有限性的精神意向.这种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视觉精神在遭遇后现代空间性体验氛围后推动视觉媒介技术发展,造就了当代蔚为壮观的视觉文化景观.人类将世界转化成视觉图像加以把握,从本质上说是人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对象化活动形态的体现.图像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归结为一种世界对象化价值运动,其根本意义在于伦理价值,即确证人的力量、满足人对于主体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文化相对主义作为文化进化论的文化单一发展模式与价值观的对立面,认为评价文化没有普遍原则,一切判断标准是相对的,强调对各民族文化理解、宽容、尊重的态度,反对文化征服,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多元和平共处的愿望.但它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经历了从学术到政治层面的演化过程中演变成为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潮,表现了其价值理论的迷误和现实缺陷.本文从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出发,结合当前的文化争论,对中国多民族文化互识互补,交流、对话、平等、和谐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必须解答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把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新发展观是把文化、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汤因比也认为文明中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人认为这个结论把多元的社会发展动力简单化了,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这样的论断不能让人苟同.因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日益凸显,汤因比已觉察到了这一点并阐述出来.因此,我们不应僵化地指责汤因比的文化动力论的观点.只有把它与所处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地、深刻地理解其所蕴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多元取决于人类生态前提的多元存在.中国、日本与俄国不同的生态前提,决定了三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中国属于"东亚陆缘"生态区,这就让中国人具有如下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坚持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中国要走的道路是面向太平洋的工商立国、市场立国、世界贸易立国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又区别于他国,与西欧不同,与俄国不同,与日本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文化构成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的反思和观照,人类洞悉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对大学文化进行自觉地反思和反观,从学理的层面,对"什么是大学?"、"怎样建设大学?"等问题进行追问,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具有本质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的悖论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倡多元文化的初衰无疑是反对一极化、一体化和中心霸权主义.有悖于提倡者初衰的是,多元文化的提倡也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落后的甚至低级趣味的文化思想和凌驾于民主之上的权威政治思想提供了合法化的借口.在很大程度上,多元文化也被广泛地、有意识地被误读为"文化平均主义".在"宏观多元文化"层次上的边缘弱势却在另一"微观多元文化"层次上变成了中心和霸权主义.在"微观多元文化"层次上新形成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霸权主义"就是只在自己以上的层面即"宏观多元文化"层上大讲多元性,而在自己以下的层面即"微观多元文化"层大讲统一性,把文化的多元性力图阻止到自身而止而不愿向下延伸.  相似文献   

8.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变迁,形成众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柏格森用哲学语言展示了一幅生命进化的蓬勃冲动:薛定谔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的进化图景;近代中国自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也都贯穿着文化进化的意蕴.尽管进化论创立以来的文化回响逐渐偏离其“科学”界限,但报以“同情之理解”的心态重建其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对于把握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逻辑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澳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在澳门这块葡人"居住"的中国土地上,通过长期碰撞和交融后所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多元性文化."澳门文化"在其历史的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方宗教与中西学校的并存、及在鸦片战争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进一步融合与认同,使澳门成为了中国近代一座典型的多元文化型的国际商埠,并为我们今天考察和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实施范例.  相似文献   

10.
在后五四时代,牵涉到进化差异的东西文化问题引发了争论。梁漱溟和胡适都具有全球眼光,也各有其民族论述的底线。梁漱溟借鉴了孔德的社会发展三段论,但加上了空间的划分,让时序空间化,挑战了风行的进化论。不过,看似多元的文化轮转,但每段仍仅单一文化,实即以线性的一元来涵容多元。同样侧重空间视角,梁漱溟又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性质不同,而不是程度不及,故中国的发展是停滞而非落后。而胡适则本"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在长期的历史中找到了中国文化存在的基础,也看到了复兴的希望,从历史向度确立了文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工业革命之后200年间的"现代",人口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则致使地球资源和环境都达到了极限状态。但自1970年起,不论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国",还是墨西哥、韩国和泰国等新兴工业国家,人口的增长趋势都出现了转折,开始步入持续下降的年代。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了"成长的极限"。通过将"当代"理解成两个不同时期——"现代"最终的快速增长期和朝向新的平衡状态的过渡期——相互抗衡的时代,当代人实现了对诸多个别现象的统一把握。为迈入未来社会,人类必将经历一场革命。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对这场革命命名,但只要其目的是为了使世界进入最终安定平衡的状态,那么它就必须是一场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社会、人类与人类的和谐共存,创造社会体系、价值观和人类的生存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全面教育,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而作为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桥梁与纽带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承载起一种崇高的文化使命,应当是统摄人才人生之意义、道德之完善、生存之价值、心灵之归宿的精神文本,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14.
李娜 《北方论丛》2011,(6):119-121
个体是文化的个体,文化是个体的存在方式。文化与个体的相互统一和协调是文化个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文化的个体生成,主要指在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中,作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之统一的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生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再现过程,是已有文化在每个个体中的生成。文化的个体生成包括重复性生成和创造性生成。文化自觉是文化的个体生成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5.
文化以复数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文化在进行一致化的同时也在持续地特征化和个体化。从差异的角度思考文化的多元性,将会使文化归属变成一种认同论述;而从距离的角度来审视文化的多元性,将会展现出一切富有创意的可能性的开放。事实上,文化距离是可开发的资源。对于广受关注的人权问题,可以对人权的普遍性达成共识的是:人权所否定的东西比肯定的东西更有普遍性。面对文化冲突,是理解而非妥协才是解决之道。在文化对话(dia-logue)里,距离(dia-)使分开的事物之间维持着互动关系,而所有的文化都互相保持着一种原则可通性,并且属于文化的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不同文化之间每一方都应该开放其立场,用各自的语言,共同在有距离的立场之间寻找理解对方。这也要求每一方再次审视自己的理念,从而进入与另一方的沟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钱穆都从人的生活来认识文化结构。人的生活不仅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横向结构,人还生活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中,还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同到场的历史向度,而实践作为人的类本性,整合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个体凝聚为民族,文化呈现为民族精神。分析马克思与钱穆文化结构的异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与文化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主题。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实现世界和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一方面,文化多样性面临难得的机遇;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受到严重威胁,实现文化自觉是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是以反思现代化的形式出现的 ,它的发展也是与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密不可分的。本文概括分析了文化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想倾向 ,即文化进化论、文化相对论和文化进步论 ,并对在它们指导下出现的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进行了剖析 ,以期揭示以往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生态福利是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内在文化秩序,其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精神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生境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生存情景。在澄明生态福利的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生态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伦理价值逻辑的追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以生态福利的文化价值为公共性追寻的"美丽中国"的实践,必能造就一个人与社会共享生态福利的优雅、健全、可持续生存的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20.
当下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结构转型与体制调整不仅在客观环境上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在主观内心世界里影响着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生活状态的认知与判断,一方面,由于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性”的主题效果在中国社会日益扩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与多样性同时在不同层次上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日常运作模式中,这一社会变迁中两种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