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使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的机能,通过劳动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所需产品的生产部门。作为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市场化,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要部分。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状况对全省经济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广大农业生产劳动者即农民,能否也象国有企业那样,真正以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身份走向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对江西整个经济能否全面转入新经济体制的轨道,显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一、发展我国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首先在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1985年对统购统销政策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星火计划”的实施,加速了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农村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是关于财富生产的理论 ,而价值理论是关于财富分配的理论。决定财富生产的是要素的组织与运用 ,而决定财富分配的则是要素的所有权制度。传统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是 :商品都是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 ,商品就都应该归劳动者所有。这样 ,传统劳动价值论就混淆了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的区别 ,因而它不能解释分配格局多元化的现象。另外 ,传统劳动价值论还将财富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因而它也不能对广大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参与财富分配的原因给以解释。因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必须在澄清价值概念的基础上 ,从理论与教学方式两方面尝试改革。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学的进步,因而注重农业科学研究的农家学派也就应运而产生.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新的封建制度,虽然提出"耕战"和"崇本(重农)抑末"的政策,重视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但是小生产劳动者阶层也非常重视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并且还是农业科学的直接实践者,与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劳动具有密切的直接联系,所以,在农家学派之中既有新兴地主阶级的成员,也有小生产者,后者的思想则更具进步意义.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农家学派的阶级属性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给以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5.
单家独户或小范围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必然会受农业分工的有限性制约,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分工深化与职业分化。只有在农业区域生产专业化条件下,生产效率提高、交易成本降低、劳动者从中得到的收益增加,才会激励劳动者主动参与到分工与合作的进程中来。浪山村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形成专业化,主导产业选择正确,规模报酬递增得以实现,"斯密猜想"的困境就可能缓解,其潜在的收益会激励劳动者进行劳动分工;而生产专业化的同时,也需要农户之间进行合作来降低交易成本,这必然导致农民职业进一步分化。劳动分工与职业分化水平提升反过来可以集中投资,促进技术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6.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当前,劳动关系中的多样性、兼容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唯有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关注职工精神需求;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快社会保险的立法工作;使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具有制度性才能使企业与员工构建起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阐述劳动创造价值:智力劳动是如何超过体力劳动的发展过程。劳动创造价值:智力劳动超过体力劳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物化(科学技术原材料化、能源化和工具化)与人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切实加大培养智力劳动者的力度;为智力劳动者施展才华营造优良环境;改革现行分配体制,建立智力劳动报酬机制;“知本家”作为现代生产力代表,其劳动越来越成为决定现代企业命运的第一因素,所以必须保护“知本家”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有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负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代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显著存在。当时出现的寮主经济和棚民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领域出现了自然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过渡的现象。“木牛”、人力犁等耕作工具和农业新技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组合必然是集体的,劳动过程必然是简单协作性质的,这与农奴、佃农和自耕农生产根本不同。在雇佣劳动普遍的情况下,明清富裕农民雇佣两三个雇工,已属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萌芽;不少雇用自由工资劳动者数十百人的大土地经营,则显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出现持续的、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背景下,讨论了农业部门内部的农民分化问题,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单位农业土地上实际从事务农劳动的人数减少,改变了集土地承包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于一体的传统主流农业生产模式,催生了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带来了农民角色分化。劳动力转移规模、转移结构,以及农业政策等因素强化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全民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社会化的生产劳动达到最佳效果。即在微观方面,使劳动者充分发挥智力和能量,不断提高生产劳动技术,最好地利用各种资料;在中观方面,使企业经营管理具有最高效率和最佳效益;在宏观方面,使整个社会生产劳动协调、平衡,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和利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需求。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贫困的山区省、农业省,要使贵州经济加快发展,必须抓好发展农村经济这个根本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制约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诸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大面积的改善;农民增产增收难度大;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山区优势未能全面发挥.未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等等。文章就上述问题发表浅见,作为参与迎接西部大开发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剖析了历史上井田制演变中农业生产组织,土地所有权,劳动者身份,税收、地租形式的演化规律,并从宏观社会结构、中观社会关系网络和微观行为人互动三个层次阐释了井田制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井田制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扩展了农民社会关系网络,促使社会阶级关系和农业生产组织发生转变,继而提升农民的资源支配权,诱使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税制的转变;社会阶层数量、规模和不同阶层资源占有量是农民社会身份的重要表征;不同阶级的表达性行为和工具性行为的均衡演变推动了社会结构演化。由此,本文结合当前农地制度研究成果,探讨了井田制演变对当前农地制度改革中的生产组织、产权确立、农地流转和非农就业及城乡关系等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劳动者,而劳动合同则是确认劳动者身份和解决劳动争议的最重要凭证,所以曰前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刚一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被不少人誉为维护广大劳动者权益的一把“利剑”。草案中的一些亮点有望改变多年的职场规则,广大应届毕业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有重大区别的,人力资源反映的是人力的资源存量,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数量,泛指能从事劳动的人数;人力资本是需要对人力进行投资而形成,反映的是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主要是指劳动者的质量。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存量大但人力资本的存量少。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进行教育补课。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民,致富农民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施乡村振兴,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关注农民发展,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助推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减轻农民的劳作压力;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助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推动现代农业文化的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中国农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从劳动用工到社会保障,从劳动报酬到员工生活福利,从就业培训到劳动监察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广大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不断增强,合法权益自我保护能力日渐提高。本文针对聘用人员管理及其在劳动关系建立、管理、解除等三个阶段法律风险的分析,提出了如何有效预防劳动争议发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生产力三要素着手,统筹城乡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从而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生产力三要素着手,统筹城乡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从而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劳动者必然面临职业转型,转型后的职业客观上对劳动者提出了较高的技能要求。农业劳动者职业转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提升农业劳动者技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工匠精神要求农业劳动者在转型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忠于雇主,诚实、勤勉、创造性地劳动。未来劳动法立法应转变理念,从保护不同农业劳动者合法权利,强化雇员忠诚义务,健全职业能力开发制度,完善工时、工资、劳动合同激励制度等方面,为农业劳动者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保障和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