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拾得遗失物能否得到有效处理,主要取决于拾得人的作为——返还遗失物或者交存。在目前的《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立法框架下,笔者认为目前拾得人返还遗失物或者交公的概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返还或者交公渠道不畅通,成本太高;二是交公并不完全能实现返还失主的目的,物归原主是被广泛接受的,遗失物最终归属于行政机关、国家是没有依据的;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开发商与业主委员会对一小区内独立成幢建筑物的诉讼案件的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实施后有关小区内建筑物共有权问题进行了部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观点:除法律直接规定外,小区内未经开发商以合同、广告等形式让与或售与业主的独立设施或楼房,应属开发商所有。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民法认为善意取得仅仅适用于动产,实际上,善意取得中受让人的善意来自于对无权处分人占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产权证书上被登记为权利人这一类事实所产生的权利推定的信赖,也即对于物权公示的公信力的信赖。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由于登记错误等原因,不动产的真正权利人与登记权利人不一致的情形时有发生。所以,关于不动产的善意取得的研究相当必要。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文从《物权法》为解决电费回收问题提供的新途径,以及《物权法》关于地役权、相邻权的有关规定加以展开,论述了《物权法》的实施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两个重要问题:电费回收和反窃电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一、关于自然资源利用权性质的争议自然资源利用权在民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法中均有规定。《民法通则》和《物权法》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单位或公民个人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只适用于动产物权而不适用于不动产物权。《物权法》颁布之前,就我国不动产物权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学界颇有争论,而以登记作为公示的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不适用此制度。《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这一规定完善了我国原有的物权法制度,使我国在不动产所有权取得方面有了开拓性进展。本文以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的价值及依据为基础,分析其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并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完善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7.
翟桂花 《决策探索》2009,(24):43-43
股权转让协议属于合同的一种,对股权转让协议效力的判断,应依据合同效力的自身规则进行。根据《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当事人因为受到欺诈、误解或胁迫导致其意思表达不真实的,有权请求撤销合同,从根本上否定合同的效力。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是无效的。因此,只要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时,不存在当事人意思表达不真实的情形,也不违反法律禁止转让的规定,股权转让合同即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对转让人与受让人均具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第191条的规定过于笼统,其意旨是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但没有考虑到抵押物性质的不同.对于一般动产抵押物而言,出于对抵押权人的保护,如此规定未尝不可;对于不动产抵押物和适用登记对抗主义的特殊动产抵押物,这样的规定多此一举,甚至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9.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对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探讨,促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该制度适用条件,使善意取得制度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进而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完善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包括让与人占有动产;让与人无移转动产所有权的权利;受让动产的第三人须为善意;受让人必须实际占有由让与人转移占有的动产;受让的财产必须是法律允许流通的动产。  相似文献   

10.
善意取得制度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物权法》第106条对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规定,这一规定可以说与学理上通说所认为的善意取得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的趋势是扩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具体来说 ,从善意取得适用的标的物种类以及可以取得的权利种类两个方面扩大了其适用的范围。本文通过阐述善意取得概述,我国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我国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的特色,阐述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发达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不动产所有权形态,随着网住房商品化,房屋产权呈现多元化,建筑物共有部分产权归属的矛盾和纠纷不断发生,本文就是基于对共有所有权的客体范围,法律性质以及共有所有权人的权利义务等的分析来解决我国有关共有所有权产生的纠纷问题,《物权法〉的颁布,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关系的调整提供了法律依据,是我国民法建设上的里程碑,值得肯定,随着《物权法》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尤其是共有权关系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般法学原理认为,法律上的义务是有一定范围的,义务人有权拒绝权利人在这一范围之外的利益要求,也就是所谓的有权利就有救济,而票据法中的抗辩制度就是这样一种保护义务人只在此范围内承担义务的制度规定。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权法律制度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可以为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预期规范和激励机制。2007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自然资源权属制度、使用制度等做了原则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现有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本文从自然资源物权的概念、特征出发,结合我国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缺陷,初步探讨了《物权法》对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孙永民 《决策探索》2010,(18):66-66
背书是持票人为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或将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在票据的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然后将票据交付被背书人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我国《票据法》第27条第3款规定,持票人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应当背书并交付票据。因此,背书方式是我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转让的最主要方式。背书禁止是法律赋予出票人或背书人有权或者法律直接对票据的背书性加以限制。根据我国票据法的有关规定,票据背书禁止分为两种:一是约定的背书禁止,包括出票人背书禁止和背书人背书禁止;二是法定的背书禁止。它们对票据的流通均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文娟 《经营管理者》2011,(3X):316-317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本质上属于一种重要的物权,但并非新生的物权,它对调整建筑区划内业主、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国直到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才设专章对它进行规定,称为"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而且关于此项制度的规定过于简略,不足以规范和调整所有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关系,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我国面临的任务是制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本文分三部分:一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性质,二是成员权的行使及管理人团体的地位,三是建筑物及基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干部任期乱象的透析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中央办公厅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保证《规定》的贯彻执行,2009年,中央组织部又发出了《关于严格执行干部职务任期规定保持干部在法定任期内稳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将受遗赠规定为无须经过公示即可取得物权的一种形式,与法律行为取得物权均需公示的基本原理产生冲突。我在本文中,就是以研究该规定之所以产生、内在的不合理性及其解决路径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建议将"受遗赠取得物权"从《物权法》第二十九条中移出,并修改《继承法》相关规定,使我国民法体系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黎婉婧 《经营管理者》2013,(13):272-272
典权在我国的法律中历经了从"立"到"废"的三进三出过程。虽然2004年全国人大公布的《物权法(草案)》中依旧保留了典权。但遗憾的是,在此后的几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后,2005年再次公布的《物权法(草案)》便删去了典权一章。至此,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并没有关于典权的规定。典权的存废在学界已有很多争议,但最根源的是在于典权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本文就仅从文化的视角,谈谈典权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出台已经有一段时日,不少曾被实务界和学术界热烈争论的问题已尘埃落定,然而,还有一些问题,学者依然争执不休,尤其是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其与无权处分的关系,是否适用于不动产等.笔者认为,理论的研究立法的实践既要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又要立足本国国情,本文将在二者兼顾的基础上对学者的争议,对我国物权法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作简单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 抵押是一种法定担保形式。《担保法》中所称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特定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抵押权是一种担保物权,以担保主债权的实现或主债务的履行为目的。抵押财产是指抵押人用来抵押的物及权利,统称为抵押物。《担保法》第37条对抵押物的范围作出限定,明确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土地所有权。《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