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选举援助是西方民主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选举援助的理论基础由以选举为中心的民主制度、西方民主输出传统、巩固民主成果等要素构成。在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等选举援助参与主体的推动下,西方采取了协助设计选举制度、选民培训教育、组织选举、选举观察与监督、斡旋调停等选举援助方式。尽管西方宣称选举援助是为推动受援国民主化过程和健全完善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但西方选举援助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受到非议或抵制,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西方选举援助。  相似文献   

2.
霍淑红 《国际论坛》2013,(3):38-42,80
冷战结束后,美国私人基金会对中东欧国家的援助呈突发性增长,并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培育公民价值和倡导公民参与为目标,以为非政府组织提供培训、项目和资金等支持方式的民主援助路径。美国私人基金会对中东欧国家实施民主援助既离不开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民主的现实支持,也离不开全球化全面快速推进所提供的机遇。它们行动的理论依据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民主的基石。它们的民主援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美国推行民主输出战略和推动中东欧国家的民主发展,但却不是使该地区民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缅甸实行"务实接触"外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同缅甸加强联系和接触,推动缅甸的民主化进程。在此过程中,援助是美国使用的重要政策性手段之一。美国一方面向缅甸提供民主援助,通过选举援助、政党援助、培育公民社会等方式直接介入缅甸的政治、社会变革;一方面提供各种专项经济援助和投资,帮助缅甸发展经济,为政治改革的继续提供动力。然而,扩大对缅援助并不意味着放弃制裁,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期内,援助和制裁交替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将是美国影响缅甸政治走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选举的民主形式实现后,韩国民众开始追求包括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在内的实质民主,要求政府关注分配公平和社会正义。韩国经济经历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后,马克思主义更是在韩国民众中日渐引起关注。这为韩国左翼政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因为它带有共产主义色彩,致力解决民众关心的贫富差距、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致力建立真正平等自由的民主主义国家。然而,韩国民众对左翼政党的支持却差强人意。左翼政党不仅始终无法进入政治核心,相反呈现倒退之势。政治理念过于超前,付诸实践却单一,以及缺乏有效的党内、党外政治策略,是韩国左翼政党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工人阶级政党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深入论述了党内选举。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把党内选举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思想。  相似文献   

6.
成立于里根政府时期的全国民主基金会属于冷战的产物,它虽然打着非政府组织的旗号,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美国国会拨款。无论是在冷战时期还是在后冷战时期,这个组织都是美国对外'民主援助'的主要机构。全国民主基金会主要通过四大核心机构在海外从事推进其所谓的民主活动,即国际私营企业中心、国际劳工团结美国中心、国际共和党研究所和全国民主党国际事务学会。另外,它也资助所谓'极权国家'或'半极权国家'内部推动民主化的非政府组织。全国民主基金会的'民主援助'活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海外全面推进美国式民主是其主要目标;在非政府组织外衣的掩护下,它经常赤裸裸地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同时,作为一个半官方机构,它也紧密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外交和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7.
抗日与民主进程融为一体,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本质特征。陕甘宁边区1937年选举是党为动员民众取得抗战胜利所采取的关键性步骤。它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过程。本文重点探讨在特殊环境下此次选举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方法,探讨了它具有的一些鲜明特点。文章最后对此次选举对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抗战动员、改善党的形象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2004年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塔吉克斯坦的援助力度,对该国交通、电力等行业提供大规模信贷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扩大了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影响.但在援助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企业形象、援外项目后期经营和还贷、劳工冲突及塔方忧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应努力使援助行为与援助理念相一致;加强援助援助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援外人员素质;适当提高人道主义援助份额.这有助于双边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析政党与选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与选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主选举是现代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合法途径。选举是促使政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离开了政党的参与,选举活动又将很难进行。本文从政党的起源、政党对选举所起的作用及选举对政党所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政党与选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国际论坛》2021,23(3)
民粹政党自转型之初就在中东欧各国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随新自由主义的深入发展而更加繁荣,在选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显著影响地区政治生态。本文通过投票行为的相关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影响选民投票动机的因素。研究发现,生产系统转型在一些中东欧国家造成了人口结构向保守和本土主义的转变,构成民粹支持者的身份基础;转型的"非人民性"未使民众对代议民主和主流建制建立起忠诚与依赖,而"转型性衰退"和对各种危机的处理不当使主流政党产生绩效赤字;包袱更小的民粹政党通过各种提升政治正当性的策略,以提高其投资附加值,导致选民将选票投给预期回报更大的民粹政党;在转型质量较差的中东欧国家,政党系统分裂度高,选举波动性强,为边缘民粹政党提供了更多得到选民关注的政治机会。本文选择保加利亚民粹政党的兴起进行案例分析,较好支持了研究假设,使中东欧民粹政党兴起的解释更为充分和科学。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民主与开放程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民主意识,通过对中山大学民选学生会主席这一案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高校学生社团民主选举的方案,以期推动高校学生社团民主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选举与协商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两种实践形式。村民自治使民主的价值深入民心,民主选举逐渐成为村民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主协商则因缺乏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而进展缓慢。重选举而轻协商的民主实践造成了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单兵突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进展缓慢,导致了选举与治理绩效的脱节。民主选举具有间断性、阶段性、单一性、规范性;民主协商具有常态性、全程性、灵活性、多样性。在坚持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协商制度化建设,探索协商实现形式与程序设计,培育协商主体,加快协商支持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协商发展,实现村民自治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兴起之后,选举逐渐发展为实现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操作手段,当今时代已成为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合法性最重要的基础.然而,在选举实践中产生的大量或无法克服的困难,使人们对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又存在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外学术界对于直接选举问题少有专门的研究 ,而该项研究又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更是如此 ) ,故文章试图着力探讨民意代表 (特别是高层民意代表 )直接选举制的理念意义和实际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杨悦 《国际论坛》2012,(4):67-73,81
每十年一次的美国众议院选区划分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并具有重要的政治含义。通过分析美国众议院选区划分的特点与政治含义,可以发现美国众议院选区划分不但是政党用技术操控选举的典型案例,暴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缺陷,而且对美国两党制的稳定以及选举政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选区划分对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村级民主选举存在的内部障碍性因素主要有村民政治冷漠,宗族势力干扰,选举委员会工作不力,贿选等。村级民主选举外部障碍性因素主包括上级行政部门越权、选举经费不足等。分析村级民主选举的障碍性因素,有助于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措施,保障村级民主选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奥巴马被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网络总统”,其竞选之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社会特征。网络环境的发展为公民实现广泛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开辟了新的路径。奥巴马当选,是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后网络环境对民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典型范例。网络环境天生具有公共领域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民主是去权威化、多元性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广泛参与的直接民主。在网络环境下,私方与公方的对话途径更加畅通,实现了网民与政府之间的双向信息互动,提升了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然而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当前影响村委会选举的因素有:行政干预、家族、经济利益等。本文从实证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搞好村民选举制度建设、强化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加快经济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美国军人教育资助体系保障了美国现役和退伍军人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学费资助,不仅为军人安置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而且也对美国军队人才建设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教育资助体系在资助方式、资助范围等方面灵活多样,对于中国军人在职教育和退伍军人职业重塑教育有着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