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形成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龙堂 《南都学坛》2002,22(2):31-36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仍然坚持以大城市中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还未形成。长沙撤围前的“立三路线”时期,毛泽东仍未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从长沙撤围开始,毛泽东真正实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转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革命时期,蓬勃兴起的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中国苏维埃运动虽然基本上是依据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和模式而兴起的,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客观历史环境下,却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然而,正是由于苏维埃运动模式的影响,又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求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迟滞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直至1935年以后,随着中共政策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向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最终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3.
学界一直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独创,本文在最新公布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的基础上,认为中共在由一个幼年的政党转变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的过程中,共产国际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共产国际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所产生的有益的影响作初步分析。首先,土地革命初期共产国际的某些正确指示及后来某个时期策略上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变,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起了政策上的导向作用。从大革命失败到中共六大前夕,共产国际强调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红军…  相似文献   

4.
在土地革命时期,蓬勃兴起的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中国苏维埃运动虽然基本上是依据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和模式而兴起的,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客观历史环境下,却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然而,正是由于苏维埃运动模式的影响,又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求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迟滞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直至1935年以后,随着中共政策由苏维埃工在共和国向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最终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5.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犹如茫茫大海的灯塔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在指引我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理论和思想所不能替代的。可以毫不隐晦地说,“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道路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但是,我们今天在享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具体分析“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把握,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王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革命道路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为中国开辟了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王显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走向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下均略称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独特的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经过集体奋斗,是在经历了严重挫折并在实践...  相似文献   

8.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不同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十月革命后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广大革命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一个新的典型,也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  相似文献   

9.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创立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的时间及其标志问题,近年来党史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从实际出发,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毛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刍议王生杰,赵守仁东方历史的巨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开创出一条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以农村为依托,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  相似文献   

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周恩来为首领导的南昌起义是全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光辉起点。他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特别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的科学论断,推动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从而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在抗战时期的发展韩胜朝中国式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就是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城市政权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个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  相似文献   

13.
首次国共合作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孟庆春,刘金祥在大革命失败后极端困苦的境遇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那么,这条道路的开辟与1924年至1927年的首次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有否联系?迄今尚未见到专文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4.
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变,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曲拆的革命斗争,从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和发展了红色政权,最后夺取了全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我党许多领导者从发动数以百计的武装起义和创建农村革命政权的尝试中,共同开辟出来的;红色政权的革命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  相似文献   

15.
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本来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无需再争论的了。但是,杨福新同志撰文质疑:“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吗?”他并没有论述这条道路同世界革命的关系,显然是指中国革命问题而言的,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是不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以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椎的。作者说:“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斗争形式,走了不同的革命道路。”他把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道路划分为1927年前和1927年后两个阶段。他认为1927年前的“北伐战争就是以城市为中心,采取‘长驱直进和夺取大城市’的斗争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那种斗争形式是可行的。”作者引用了毛泽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创造了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党和人民在集体奋斗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完整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有一个提出、发展和最后形成的过程。仔细研  相似文献   

17.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内容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它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精髓是独立自主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时至今日.该理论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面对错综复杂的营销传播环境和目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本土品牌可以把“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应用于营销实践,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信把城市斗争看得比农村斗争更重要,没有明确地把小块红色政权与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联系起来,所以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的标志;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战争和战略问题》报告,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领农村,后夺取城市,明确地当作革命道路问题提了出来,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9.
从1945年八路军解放邯郸,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邯郸市进行了一系列城市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和以后接管改造其他城市,提供了依据,积累了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内涵.邯郸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早期城市工作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为大家所熟知,但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虽有许多文章和教科书进行过探讨和阐述,但尚未形成共识。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1930年初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已基本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即以毛泽东1936年12月发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标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形成于抗日战争前期,即以毛泽东1938年11月发表《战争和战略问题》及1939年12月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标志。上述几种意见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