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博物馆的对外传播是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数字博物馆因其独有的便捷度成为传统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张大千”是当代中国书画界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其展品英译现状能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地方博物馆相关内容整体情况。以数字博物馆张大千展品译介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展品译介应遵循的原则,指出了其目前存在译介内容不当、媒介优势发挥不足两大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数字博物馆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以《论语》英译为例,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该模式体现了饱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而不同”之哲学理念、“推己及人”之他人意识及“文化平等”之比较视野。它克服了以往“5W模式”线性结构之局限,将起点与终点连接,形成了环形译介循环模式,提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受众与译介效果;同时,它突破了以往文化外译二元对立之藩篱,主张文化外译既要尊重文化之差异,更应探求文化之共通,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屏障,实现“人己通”,从而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提要]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软引擎”。虽然学术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什么影响“走出去”、如何有效“走进去”等问题仍亟待探讨和解决。本文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方法,以20个中国文化走出去案例为样本,结合传播学“5W”理论解释框架提炼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对象等四个条件变量,试图探索这些条件之间的“多向互动”以及不同条件组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的“联合效应”。研究表明:(1)中国文化有效走出去是多元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受众对象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较为核心的因素;(3)从不同条件的组合效应来看,推动中国文化有效走出去存在媒体驱动型、民间辅助型、内容支撑型三种典型影响路径。新时代,应在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的基础上通过融汇多元主体力量、构建发达的文化内容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受众本位的传播策略形成中国文化协同走出去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网——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架的中国武术类英文版图书的统计与分析,掌握中国武术文化在国外图书市场的传播力度,为中国文化和出版行业走出去战略的规划提供启示.调查的项目包括武术类英文版图书出版时间、主要内容、译/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得出启示为:“中国武术”术语译介要相对统一;中国武术译介内容要进一步多元化;中国大陆学者要更加积极参与译介工作;中国大陆出版社要主动策划“走出去”系列图书的发行;政府相关部门要协作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细则.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广泛实施的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的翻译进行再认识,包括对翻译的作用的再认识,以及对译介内容、译者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阅历丰富,他恪守现代传播学中职业“把关人”的必备的素养资质,采用归化翻译和写作策略,把中国文化带到“第三空间”,让中西两种文化就彼此的差异性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实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运用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等现代传播学理论,探讨辜鸿铭“归化”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中华文化的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外译典籍是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外译可以使中华典籍不朽生命在异邦文化中得以延伸和继续.《红楼梦》具有丰富充盈的文化包容量,从中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我们民族的人文意识和人文传统.然而,《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译介和译文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译道渐芜、外译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制约着《红楼梦》外译的成效.基于这一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红楼梦》外译“走出去”的真正实现需要新设想予以支持,以期推动《红楼梦》对外译介、传播及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译介学的视角研究池州傩文化策略,以推动和促进池州傩的传承和创新。译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包含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效果、受众及方式等内容,而池州傩文化的“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由这些因素共同组成的译介模式的支持。只有使外宣的译介模式达到各方面的标准要求,才能提升外宣效果,把池州傩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最后指出池州傩文化走出去的四大策略:培养高素质外宣翻译人才、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打造池州傩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对实现池州傩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传承与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走出去"除本土自主译介和出版发行以外,也有域外国家的自主译介与出版。以英国2000-2009年期间自主译介出版的大陆作家中文小说译作进行量化和分析,结合此间7家英国主流媒体发表的相关书评,探讨与诠释此10年间中国小说在英国译介与传播的接受状况。期望研究结果对阐释英国接受中国文化的态度,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莫言与贾平凹创作体量相当,所获荣誉相近,国内影响力难分伯仲,然就中长篇小说英译情况而言,二者在英译作品数量及译介效果方面相去甚远。莫言小说在译者、出版社及作家等的共同努力之下得以有效推介,而贾平凹小说却因创作手法、译者模式、传播途径以及读者定位的不足尚未取得良好传播实绩。系统梳理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活动的差异,并借鉴传播学相关概念,可以构建中国乡土文学的英译传播路径,助力中国乡土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且作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周仁回府》是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对电影《周仁回府》进行对外译介研究,探究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电影英译应具备哪些特征,为秦腔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广泛实施的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的翻译进行再认识,包括对翻译的作用的再认识,以及对译介内容、译者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行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之相关的译介研究方兴未艾。其中金庸小说在英语世界内的传播因为涉及东西方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而频频受阻,与东亚文化圈内的“金庸潮”形成了鲜明对比。译介推广策略的滞后和量化分析手段的缺乏都限制了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视域的拓展,导致出现了大量重复化的例证,武侠小说作为类型文学的特殊性也未在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宏观视域审视,文化传播视角下如何保留源语文化色彩并且拓宽译介市场的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传播中的政治思维定式也缺乏反思。近期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视角的发散与转变虽然已经改善了译介文化生态,但仍没有突破这种研究困境。在此情况下,对金庸小说英译的特殊性进行剖析,梳理近期英译研究的逻辑思维,凸显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的基础架构和学术热点,总结与反思金庸小说的英译现状,或许能够为金庸小说“走出去”找到新的文化屏障突破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但是中西跨文化双向交流存在不对等的问题,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在走向西方市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为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传播到国外,以20世纪70年代的翻译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发现语言文字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作品的对外译介影响很大,并针对文学作品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系统全面的介绍对外译介策略及其与数字化时代的结合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基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根据翻译传播的主体、客体、译者、媒介、受体、效果等六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翻译传播过程分为发起、翻译、传输、接收四个阶段。为了进一步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可针对这四个阶段依次确立优选优创策略、对外翻译策略、国际传播策略和效果评测策略,并以中国(长沙)马栏山文创产业园为文化交流基地和国际传播平台,建构一个有机统一、循环往复、自我优化的湖湘文化“走出去”策略体系。这是讲好湖南故事、传播湖南声音、弘扬湖南精神的基础性工程,对形成湖南的文化建设和政治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本质上,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是跨文化传播,遵守传播学的相应规律和原则才能提升传播的效果,因此传播学可作为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的理论指导。文章在遵循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度整合传播学5W理论和翻译学等理论,从建立传播路径的前提条件、有效方式,拓展传播路径和提升传播效果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与探寻建立中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切实提升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纸托邦”(Paper Republic)是中国当代文学域外传播的重要网站和新路径。“纸托邦”自网站创建以来自觉以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己任,这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相关,还得益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海外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纸托邦”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主要有四,即:偏重译介现实题材作品;选译作品每季以一个标题集中推出但内容多样;作品的民族特色鲜明;译者队伍水平高。“纸托邦”为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提供了三点启示:要充分发挥译入国熟悉当代中国文学的译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要注意搭建立体化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要考虑译介主体模式的构建。《解密》从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是译介主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其主要包含三个因素:译者对文本翻译策略的理性选择、权威出版社的大力宣传和海外主流媒体的书评报道。可见提高作品国际意识,吸纳海外译者,建立出版商等赞助人合作体系,是实现译者主体最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甘肃省积极建设活力丝路、创新丝路,推动甘肃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在文化“走出去”视域下,甘肃特色文化对外传播是提高国家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甘肃省地方发展、助力甘肃特色文化传承传播和交流发展的需要。甘肃特色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多样性和共生性的特征。文章以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为分析工具,提出甘肃特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须结合时代发展,构建包括多元协同合作的传播主体;创新文化成果、打造文化精品;丰富传播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开展智慧文化传播;找准关键传播对象、辐射传播效应;不仅“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向世界展示陇原大地的多彩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甘肃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