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把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而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真正解决社会主义民生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关注民生的伦理依据、改善民生的有效路径和民生建设中党和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陈振斌 《理论界》2014,(3):7-10
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但在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其中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基本政治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思想的核心;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对现阶段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民生"是老子政治哲学关注和讨论的核心."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民生观的基石;"圣人人格"、"圣人治国"是老子民生观的展开;"小国寡民"的大道世界是老子民生观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4.
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运行的主旋律。民生系统运行同样也有一个效率问题,民生本身体现着效率,民生就是效率。民生效率是一种综合效率和系统效率,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民生效率的运行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积极做好民生工作,全面提升民生效率。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引起了种种经济失衡问题和社会矛盾,前者为关注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后者迫切要求关注民生问题,否则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构建民生经济学成为时代的需要。从马克思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看,生产是民生的基础,分配和流通促进民生的发展,消费本身就是民生,所以民生经济是全部经济的核心,人民是推动民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原动力。民生经济的内涵包括民生需要,推动民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与助推民生事业发展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历来是大家都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追求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时代需求下,民生问题就更加被重视。对此,与民生有关的民生保障问题也受到了很大关注和讨论,它不仅关乎民生,也关乎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民生保障已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浅层次的兜底或救助必须做好,但不能就此止步,还必须转向更深层更高水平的以人为本的民生保障。深层民生保障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它以保障劳动幸福权的最大化实现为目的,具有全纳性和更广泛的普惠性、平等性和更高程度的公平性、持续性和更灵活多样的动态性等特征。区别于传统民生保障,深层民生保障更能满足人们对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良好的民生保障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为此,应该在做好传统民生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深层的以人为本的民生保障,从劳动幸福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深层民生保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破解民生难题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本文从破解民生难题所依据和坚持的法则或标准角度,阐述了破解民生难题的两个原则:惠及底层原则,民生政策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收入分配最佳化原则,收入共享标准。要从根本上破解民生难题,首先就应紧紧把握住这两原则。  相似文献   

8.
民生的问题化与政府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中国,民生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政府管理学思考。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人民政府框架下的发展观念、具体制度与应对机制问题。为化解民生问题,中国政府应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为第一要义;应该转变发展观念,调整民生政策,着力于政府创新;应该切实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绩效制度。同时,应当全面构建旨在主动应对民生问题的调研、预测与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中心点和落脚点,从实践上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解决民生问题破题,从倾听民生心声着眼,从破解民生难题推进,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保生 《南方论刊》2007,(12):28-29
破解民生难题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本文从破解民生难题所依据和坚持的法则或标准角度,阐述了破解民生难题的两个原则:生存价值原则,人类平等生存的法则;流动、开放原则,现代化阶层结构的主要标准。要从根本上破解民生难题,就应紧紧把握住这两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要提高企业利润,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即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政治任务,而民生问题的解决首先依赖于企业经济的繁荣昌盛,寄希望于现代企业的科学治理——"善治"。企业"善治"的基线是保障民生;本质是"义""利"兼具;体系应科学规范;旨归是创新质态。"善治"应以关注和改善人的"生存、生命、生活"等民生问题为价值标尺,主动承担起养护民生的社会责任,最终彰显民生道义的"人性尊严"和"国民福祉"。  相似文献   

12.
赖金良 《浙江社会科学》2012,(5):65-72,156,157
现有"社会基础设施"概念,大多是指有形的或实体形态的基础设施,而无形的或非实体形态的基础设施,迄今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把包括民生保障体系在内的作为现代社会支撑基础的制度性设施,纳入"社会基础设施"概念的定义域,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理依据。"社会保障"概念已有历史形成的固定模式,且侧重于社会保障类传统项目,未能涵盖或容纳民生领域诸多重要方面,难以应对由当代风险社会所催生的诸多重大民生保障议题。依据基本民生需求内在逻辑来界定的"民生保障"概念,无论从保障对象还是从保障内容来看,都是一种既全面又普遍的相对平等的保障;有必要对目前归口不同部门分管的各类民生保障事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制度设计,避免因条块分割而导致制度缺失或空隙,形成面向所有社会群体或全体国民的可普遍分享且相对平等的民生保障体系。受传统经济发展观甚或"GDP发展观"影响,我国在民生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份额长期偏低,且原本有限的投入大多花在各类"民生工程"或硬件设施上,它们只是民生保障的必要物质条件或载体,而各种非实体形态的制度性基础设施,才是民生保障体系的核心所在;应从现代社会重要基石或基础设施的意义上,重新审视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民生领域资源投入的生产性或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民生领域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关注的经济社会领域之一,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满怀民生忧患,这主要是缘起于对民生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缘起于对历史上民不聊生导致政权发生周期性更迭的教训总结,缘起于对当今中国民生疾苦的切肤之痛。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革新着民生理念,忧患着民生,关注着民生,并力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引领着当代中国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论民生型政府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民生型政府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府,也应是高绩效的政府。为确保民生型政府建设又快又好地推进,我们必须科学界定民生型政府的内涵,重构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标准,科学设计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保障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政治承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民生,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实现,就谈不上全国人民的民生。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认真分析农村的民生问题,科学把握重点和思路,才能把民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论民生保障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与社会保障不同,民生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公民提供的、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不断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民生保障有其正当性、必然性,人的尊严、社会正义、国家责任、人权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为民生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主要涉及生存权和发展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关注民生的重点在于落实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平等发展,其目的是要实现人权的平等保护。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关注民生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也要注意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以避免因政府"懈怠"导致公民社会权落空,并推动相关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亲民”,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立足于“民生、民情、民意”,正因如此民生新闻才受到受众的普遍关注和好评。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的一些民生新闻节目当中,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日常锁事,还有一些猎奇的、不健康的、低俗的内容也充斥于此类新闻之中。可见,提高民生新闻的内在品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改善民生,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与公平正义。临沂市河东区创新为民机制,把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富民措施,将促民增收放在首位;推进惠民事业,使发展成果普惠群众;构建安民体系,让稳定和谐成为常态,努力构建"富强河东、和美河东"。  相似文献   

20.
何永桃 《南方论刊》2010,(3):I0011-I0013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建设局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城建作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心全意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为理念,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强调关注民生福祉,确保一方平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