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在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二者一直互相补充,共同熏陶塑造着“中国人”①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征。儒家和道家起初作为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不可能主动互相学习,但在孔老的思想中,对“人”的关注是共同主题,他们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具有相通之处,这是后世“儒道互补”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渊源所在。本文拟对先秦儒道人格理想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家的人格理想在多大程度上既相对又相通。 一、超越性境界之通与践行路径之异 在先秦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的人格理想中,都十分强…  相似文献   

2.
<正> 一、道家的审美理想是“道”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中国古代哲学,而足以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最高水平的就是儒、道两家学说。如果说儒家学说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占有正宗的主导地位,那么老庄的道家学说则是作为与之对立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即是说,儒家思想除本身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而产生影响之外,更多地是靠了外力的注入,即官方的强制推行;道家思想却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对人们产生了渗入骨髓的潜移默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庄子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对象,以道为基,建构了具有高度人本主义色彩以及抽象思辨意味浓厚的宏大思想体系.他们以现实的“人”为中轴,阐释了道的深厚意蕴;以“人与道”的关系为坐标,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作出价值判定;以“理想人格”为指向,全面塑造了道家推崇的“道体合一”之人.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人格自尊理念的先声,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人本主义的丰碑.  相似文献   

4.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5.
道家社会哲学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家社会哲学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哲学主要包含道本论、弃绝论、至德之世论及齐物论。道本论是道家的社会本体论, 弃绝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 至德之世论则是道家的社会理想论, 齐物论是道家的社会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家的代表,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建构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礼乐教化和儒家学说的独特的美育观。庄子美育观首先通过礼乐批判体现出来,并集中地表现在以“道”为原则的理想人格和以“虚静”为核心的人生修养论方面,对理想人格的艺术创造性也有深刻揭示。这种美育观与庄子追求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整体思想完全一致,与儒家美育观既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屈原和梁启超在人格建构方面有很多的可比性:“志于道”的政治追求,“美善合一”的伦理体验,面临生死考验所表现的“上下求索”、独立不惧的精神风范。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动力来源于“以道自任”的传统信奉。尽管屈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曾儒佛并举,但他们始终把儒家文化作为自己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开创的两个重要文化基点.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构成了士人进退出处、塑造自我人格的重要参照.从人格塑造的导向来看,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倡导自然人格,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崇尚社会人格.对现代社会而言,二者仍是构建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9.
陈天林 《学术研究》2000,(7):126-127
道家、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是道教的哲学基础 ,道教的道术实践思想是根据道家的哲学衍生出来的。长期以来 ,着眼于政治和伦理 ,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释道二家中 ,人们对释 ,即中国佛教还是颇为重视的 ,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相形之下 ,对道则重视不够。道包括道家和道教两部分。这其中 ,人们对道家也较关注 ,但往往不自觉地把先秦老庄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全部 ,而忽视了黄老道家、稷下道家、魏晋玄学等有内在紧密联系的道家思想的发展阶段。至于道教 ,应该说重视得更加不够。一般学人对道教…  相似文献   

10.
陈德献 《殷都学刊》2011,(3):153-156
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流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当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李泽厚认为两种流派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对立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本文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道家论政的主旨是因任自然的无为而治,法家论政的主旨则是以法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的完善,采取的是循名责实的干涉主义;而黄学则是道、法之间的重要的过渡环节,正是黄学的"道生法"、"抱道执度"、"循名复一"以及上下有别的王术观念等,使法家实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即上无为而下有为.黄学的一些理论命题及观念构成了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儒家创发和追求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理想,渊源流长,持续不断,作为显学长期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因而它在决定中国古典哲学的整体取向和精神价值方面,无疑占有格外突出的地位。但我们决不能由此而疏略其它范式和理想对中国古典哲学特性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显然,道家确立和提倡的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演变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角色。本文试图以先秦老庄所奠定的道家思想和在魏晋玄学中得到了复兴的道家思想为基本座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揭示出中国古典哲学中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的意义结构,并通过现代的价值尺度,对它作出评估。 一、宇宙法则论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它虽  相似文献   

13.
《云梦学刊》2009,30(6):84-84
《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易小斌著)于2009年3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最初并非为文艺审美而为,但是,道家对“道”的描述,显示出高度的诗性智慧,富有深刻的文艺审美意味。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境界,道与文艺审美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道”因此成为中国文艺审美的重要本体。中国文艺审美不在于有为、形式和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而在于道落实于艺术后成就的玄、妙、远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相似文献   

15.
岳永洁  左蕾 《船山学刊》2004,(2):103-105
道家,特别是《庄子》中有着比较详尽的对“体道”的展现和规定,道家的“体道”和对“道境”的描述不是一种无理性的瞬间体验和抒写,而是带有育人的深情,它深蕴着现代美育的几个支柱范畴:自由、审美超越、个体体验、理想人格,这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现代美育解读的突破口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姚文放在儒、道、佛、禅、理诸家中,对于中国戏剧美学影响最力者无疑是道家思想。与其他各家相比较,道家更富于审美的气质,观照天地万物更多审美的眼光,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道家也更多显示出素朴的心理学倾向,对于审美心理的规律有着大...  相似文献   

17.
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儒释道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善良、正直而又具悲情色彩的诗人.儒家正统思想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故儒学之思和政治抱负至死不灭,伤感悲怆的人生伴着日暮途穷的封建帝国演绎着晚唐的衰飒;坎坷的生活遭际,使他时常借助佛教世界麻醉痛苦的心灵;借助道家、道教思想修养心性、寄托精神,又望寻终南捷径.儒家、道家、佛教、道教对李商隐人格、情感、思想等的多元影响,构成李商隐无题诗丰富、深婉的意象.本质上,李商隐并非沉溺和笃信佛教、道教,但他了悟了不少佛、道之理,并借佛、道意象,曲折、幽隐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情怀.从无题诗中的佛道意象又可反观李商隐的家国之思和对政治追求的执着.  相似文献   

18.
魏晋名教自然之辨由儒道思想的冲突发展为“内圣(道)外王(儒)”、“庙堂”与“山林”的融合.根据这种模式,刘勰在齐梁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潮中形成了“内佛教外儒道”的人格理想。特殊的遭际使刘勰的理想人格范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深隐而实际的特征.刘勰的审美理想融合了儒家重视教化(善)、道家重视自然(真)、佛教重视缛采(美)的观念,从而升华为崭新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郭守运  马钰滢 《江淮论坛》2013,(1):160-163,178
“逸气”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历来表现于文艺批评领域,其哲学渊源来自于道家思想,是一种脱离了儒学框架的生存方式和人格典型,也是一种最高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它拥有多维度审美质素,如自由超脱之气、自然疏野之气、清新空灵之气、高迈壮大之气、变化无端之气等。本文从老庄思想出发,梳理“逸气”范畴的历史表现形态,从而探析“逸气”范畴的审美内涵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金庸作品中自觉吸取融会了儒家、道家与佛教的思想元素,以"庄禅"与"孔孟"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资源,从而把侠士英雄们的人格理想从传统的勇武、义气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得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品位也超越了传统的武侠题材.他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特别是在很多饱学之士中产生共鸣、获得赞誉,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