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及传播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探究我国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循环互动模式基础上,根据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效果划分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以这三个层面作为评价维度,建立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测度模型,通过对贵州省织金县300户农村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取测评数据,采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测评指标权重,对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当前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较为理想,处于较高水平.推进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加快农村科技信息普及推广,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多种渠道互联互通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平台、建设面向不同需求水平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合当前我国农村特点的现代信息传播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图书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1.图书馆在西部大开发中是科技文献信息的交流中心 图书馆具有发挥文献信息的集散传播功能,是一个地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在西部大开发中肩负着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资源,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使用过程中,起着传递科学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的发展带来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新课题,对档案管理的技术、方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对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也提出新的要求.而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实际对企业的基层档案室如何推进档案信息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四川社科界》2008,(5):20-23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我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吹响了号角,成都市社科联在省社科联的领导下.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我市社科普及工作.深入推进“全国城乡统筹实验区”建设.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我市社科系统全面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建设“百千万”工程行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生态省的特征和山东生态省建设的复杂性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复性科学的视角提出了推进山东生态省建设的对策建议和构建山东生态省的法制、社会、组织、政策、科技和监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是学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抓手,也是国家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明确各类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的地位和比重,引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的科学组织,保证学生科技竞赛经费的合理使用,文章参考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的参与情况,结合影响科技竞赛活动分类的评估因素,探索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排行榜生成体系。  相似文献   

7.
闻福来 《理论界》2004,(2):159-160
近年来,随着科普期刊的迅速发展,对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及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总数已达4300余种。《青年科学》自1980年创刊至今已20余年了。在目前期刊林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创精品期刊,是我们办刊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一、坚持办刊宗旨,努力打造精品期刊《青年科学》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普期刊,怎样通过这一大众广为接受的舆论媒体来普及科学知识。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在编采工作中,以科学的世界观来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才…  相似文献   

8.
当代科技文化的特征、内在价值与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人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化和大科学化等基本特征的当代科技文化,对于协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具有重要价值.从科技观念、器物、伦理和制度等层面推进当代科技文化建设是构建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任民 《学术论坛》2005,2(11):30-34
邓小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渊源,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科学基础,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致力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的创新精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中共领导人及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都清楚地认识到展览会的科技传播功能,因而积极举办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展览会。抗日根据地的展览会汇集、展示了大量的科技信息和知识,是边区民众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成为抗日根据地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展览会中的实物、口头和印刷三种传播手段,抗日根据地的科技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助于推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传启 《江海学刊》2012,(1):98-104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学诞生,第二次是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第三次是电力和运输革命,第四次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第五次是电子和信息革命。它们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前四次浪潮,包括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它将推动世界现代化的第五次浪潮。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将主要发生在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的交叉结合部,将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但也将带来伦理挑战和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继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抓紧制定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抓紧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重大科  相似文献   

13.
泛北部湾科技合作发展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已由共识走向实践,开展科技合作将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乃至中国-东盟合作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我国应积极探索实施泛北部湾科技合作发展战略,通过建立科技合作机制、完善科技合作政策环境、健全泛北部湾科技项目合作服务体系、完善区域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科技合作投融资体系、培养和建设科技合作人才队伍、搭建科技合作信息平台等策略和措施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新闻是大学校报的核心新闻。加强科技新闻宣传既是高校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需要,也是高校校报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科技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尊重科学、贴近读者、促进人才培养、保守机密等一系列原则,并从思想重视、队伍建设和疏通信息渠道等抓准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党在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对科技文化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建设之路。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对科技文化建设与科技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理性"的伦理困惑与科技决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庆燕 《北方论丛》2009,(5):105-108
伴随着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与生态效果难以预测,"科技理性"的高度膨胀导致人性的碎片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以及人与自然生命本体背离的问题.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科技决策的施行作为指引科技理性发展的关键环节,理应引进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弥补科技理性发展的不足,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合理对接,建构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健全科技信用制度,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要推进科技信用制度建设,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界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基金信用的对象,形成契约制度与道德伦理相结合的信用约束机制,创设科技人员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制度,建立科技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方法,完善科技人员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构建科技成果承诺保证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新闻作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和社会生活重大动向,并对社会对受众具有强大影响。许多具有实用性、参考性的导向性的信息,对企业和人  相似文献   

19.
特定需求符号论阐释──情报概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90年代,国家科委把“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国家教委把与情报相关的几个专业合并为“信息学”和“科技信息”专业,一些高等院校把“图书情报系”改为“信息管理系”,许多科技和社科情报研究机构也都用“信息”取代了“情报”一词,一时间“情报改名”似乎形成了一股潮流。于是,有人对情报学是否会存在下去表示担忧。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一是情报学仍然被确立为一个独立学科列入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把情报学和系统科学、图书馆学一起…  相似文献   

20.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科技治理进一步成为全球治理变革的关键要素,以事实不确定性、价值争议性、决策紧迫性等为特征的后常规科学构成新型举国体制融入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从知识创新维度,基于科学契约、集中项目和互惠同意的整合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旨在形塑以使命为导向的创新型知识生产。从情境构建维度,以同一性、公共性和长期性的国家意志为启动机制,互嵌性多元主体构建了新型举国体制制度化运行的风险情境、争议情境、失灵情境、追赶情境等多元场域。面向未来,应当形成科学理性、集体信任和效率共识合力,以构建高效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质量及效能,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