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吕伟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7-30
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 ,对乱世人生的感悟 ,都极富别具一格的女性色彩 ,她的小说中也相应凝聚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月亮的意象及家庭婚姻两方面 ,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楚清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41-42
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大而破"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被扭曲的疯狂变态女性和为谋生而谋爱的女性两种;张爱玲洞察和把握女性生存状态的高超能力,主要缘自于她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江肇钦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148-152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着苍凉、哀婉的色调。她们虽然悲剧类型不同,有人格扭曲的虐待狂、金钱树上的"攀枝花"、命运捉弄下的投降派、风月场上的牺牲品等,但其悲剧根源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世态的炎凉、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膨胀。认识其悲剧性,可使人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4.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大多数女性常会陷入不能在获得物质生存的同时主宰自我的困境,于是就通过依附男人,借助婚姻来摆脱这种困境,最后产生一种变态的行为思想,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这些变态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生活在铁闺阁中的女性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所作出的挣扎。 相似文献
5.
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体的构建,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畸形/变态中的女性;梦想/幻灭中的女性;无奈/堕落中的女性;青春/叛逆中的女性. 相似文献
6.
韩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42-46
张爱玲的小说写了三个类型的女性形象 ,即为人女、为人妻和为人母。无论身处什么位置 ,她们都逃脱不了压抑、扭曲、驯服甚至变态的命运。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 ,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特定阶层女性的共同悲剧 ,更可感悟到作家深刻以至尖刻文笔下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相似文献
7.
孙佰玲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2):56-61,95
张爱玲将古代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羼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现代人性主题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视角的流动与转换是张爱玲小说区别于其它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它突破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要求固定视角的理论限制;张爱玲用她的妙笔使"五四"之后被否定的"全知视角"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在中国文学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红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66-68
分析指出,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和苍凉的审美风格。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使她对"苍凉"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自己的苍凉情怀写进了小说,把苍凉诠释于亲情的无情、爱情的无爱,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无情无爱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9.
王晓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95-98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以女性言说的文学立场叙述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故事,作家以悲悯的心态描写了不同女性迥异的人生经历,从女性的角度探讨和追求特定时代作为人的女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彭彩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86-89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张爱玲的小说侧重于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分析。当然,她的小说不限于对女性心理的分析,但作为女性作家,她有意无意地偏重于对女性的关注。她对女性自身痼疾的揭示,对女性潜意识心理的分析,为后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是永恒的人生悲剧及对人生不完满的悲剧性感受,其价值取向在于雅俗共赏:即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人情世态的深刻体察,又独具个性色彩;对古典文学传统轻车熟路,却有机地融入现代人的 视察。张爱玲身不由己的生存处境使他的创作视角呈现出一种冷眼旁观的独特态度。 相似文献
12.
贺国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张爱玲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有循环内指的特点,而且结构模式也带有一种循环美感。其作品呈现出艺术完整性,富于艺术韵律,也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张爱玲小说整体的结构模式需要用一种全知视角来加以表现,这使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成为一种“精神样本”。用全知视角是张爱玲的“有意为之”,这种视角的选用甚至使其小说结构模式所产生的美学意蕴超出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身的意义。在自我反思意识的关照下,文本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有助于新的自我意识的生成,更有助于培养理性的读者。情节的周而复始并非原地不动,而是经过一个否定又否定的过程,其中既蕴含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又对其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实质上构成一种强化。 相似文献
13.
从广义上来说,作家的一切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色彩。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将经验、情感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倾注于作品当中,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文学作品。张爱玲在其中年时期花费大量心思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不仅向读者呈现出了别样的自传体小说,也给了读者一个更贴近的机会去了解张爱玲的生平,为张学的研究扩大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杨小青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0-55,73
张爱玲具有独特的色彩心理 ,对色彩有着细致敏锐的辨别力。在大幅度、大密度的色彩涂绘中 ,张爱玲运用各种色彩的对比展现了丰富的意蕴。张爱玲如印象派画家般用新奇的语言重构了一个陌生的彩色世界 ,但又缺少光亮 ,色彩总是处于大都市的浑浊与家庭的阴暗中 ,所以其色彩语言既华丽又蕴涵着涩味。张爱玲小说中也有单纯素朴的色彩语言 ,大量的灰白色色彩语言使红尘繁华的表象全部消解 相似文献
15.
李翠雯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4-87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觉冷峻地刻画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她笔下身份各异的女性无论如何挣扎冲突,都只能生活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最终落得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张爱玲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6.
赵玲玲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4-105
张爱玲与白先勇是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的作家,但是他们却把目光同时投向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上,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是二人的相同之处。然而,不同的童年经历和人生体验使得他们看待女性的视角,对女性所持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张受玲以冰冷犀利的笔触来审视女性;而白先勇以欣赏崇拜的眼光来仰视女性。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从女性视角出发,张爱玲的人性关注主要体现为对于女性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在张爱玲的笔下,女人们一方面为旧的生活所拘束,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生活所威慑.新旧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陷入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处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己作为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散失. 相似文献
18.
孙凯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3-94
通过对劳伦斯和张爱玲的坎坷经历进行简单的对比,探讨出他们的家庭因素、社会背景以及婚姻生活对他们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劳伦斯和张爱玲在各自的小说中所反映的一些针对妇女的丑恶现象在21世纪的今天仍就存在,展示问题的存在并尝试揭示问题的成因对避免和减少女性问题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健玲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冰心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美”与“丑”的典型。冰心以审美为参照系,展示女性健康的人性,塑造了“爱”与“美”的群像;张爱玲以“审丑”为切入点,剖析女性畸变的心态。她笔下的女性终身束缚着“奴性意识”的枷锁,丢了人格甚至丧失了人性。作家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营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审视特征。基于各自生活阅历的差异,冰心笔下的人物纯洁、典丽;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凄苍,丑陋。但是,不论“贤淑”还是“丑陋”,都是时代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的“真实”,都是为了人们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白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152-15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其女性意识的基础是对二元对立的两性观的突破。她既透彻地揭开了女性在家族制度与父权文化压迫中的绝望经验,也戳穿了女性独立追寻生命自由的虚妄,以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证实了她们无法拥有一间绝对属于“自己的房间”的现实;女性在痛苦阅历中或疯狂复仇,或沉淀经验历练生活智慧,使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成长的资源,但最终却无法以胜利者的强悍姿态宣告自己的未来;她们对人生价值的最终确定是在两性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经验话语中完成的,而这正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获得精神成长的体现。张爱玲是将“性别政治复杂化”与她的历史观、写作观达成统一,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女性主义政治的悖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