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中国电影传统风格与情感表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电影的情感表达最为真切地透露了与西方电影的区别,由此衍生的行为表现、表现手段、电影风格都别具一格,包括注重内涵的文化传统,偏向意义表达的重心,欣赏柔静的艺术美感等等,使中国电影呈现独特风格形态。而中国电影文化的艺术情感形态相当显要地突出情感表现形态特点,即崇尚中庸为度,节制含蓄的情感抒情方式和"言外之意"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2.
艺术不同于巫术、巫术艺术及娱乐艺术.艺术的根本特征在于表现情感,而不是唤起情感,更不是暴露情感.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公众的集体情感,其最终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审美情感的表现,是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普遍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格林伯格和阿多诺都是推崇艺术自律观念的现代主义者。格林伯格从康德的认识论观念出发对艺术自律原则的坚持,尤其是对"形式正确性"原则的推崇,与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体系中对"审美形式整一性"的坚持异曲同工。启蒙理性是二者的精神底色。他们都强调艺术活动中以理性反思为基础的"建构",贬抑以自发情感为旨归的"表现";推崇现代主义自律艺术,批判以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前卫艺术;青睐诉诸理性反思的精英文化,否定依赖移情效果的媚俗艺术。虽然两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就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格林伯格趋近于"和解论",阿多诺则是坚定的批判者。二者在艺术观念上的差异,源于其哲学思想的不同:阿多诺是黑格尔主义者,格林伯格则是康德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从恢复现实主义观念开始,对社会现实给予极大关注,对人生矛盾的正视和对生活情感状况的深入反映,使电影艺术再一次跃上新的高点。现实主义审美观和表现手法重新占据主导位置,基本表现为对社会矛盾和人心情感深度的现实关照以及维护真实之美感。对历史的反思已经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深入到对人的命运和人的心路历程的表现上。审美观念的位移使直面现实的尖锐问题和揭示问题实质的立足点都放在人的情感与心灵的震荡层面,造就了电影成为一个时代艺术成熟的最重要标志。对现实的真实表现使中国电影走到了世界电影共同的轨道上来,从而走向现代电影。  相似文献   

5.
电影批评家贾霁的文艺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的戏剧活动、“十七年”的电影批评与创作以及新时期的电影批评与电影教育。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贾霁形成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又因其对《武训传》的批判而得到强化。新时期,贾霁跳出国家理论的批评视野,反思电影作为艺术的表现方式。他的文艺思想折射了时代主流价值和文艺思想的光谱。需要结合具体时代语境和对当下问题的回应之双重历史视角来确定贾霁文艺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老庄思想,人们大多从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之影响切入,或延伸为文学观念的讨论。由于老庄诗学是理性思维,注重理论批评,不同于孔子式的实际批评,所以,人们很少论及《老子》、《庄子》与中国古代诗学及艺术理论的关系。文章从道家文化的角度,研究老庄诗学思想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倡导诗学艺术的自然性、形象性、抒情性与含蓄性。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艺术价值论以指向政治目的的道德理性原则来统辖艺术。但柏拉图又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到了诸多的矛盾与困惑,因而他总是徘徊于感性与理性、情欲与理智、审美诉求与道德原则和政治理想之间。柏拉图的矛盾提示我们,文艺并不仅仅是那种满足人的感性欲求的东西,而应该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将人引向更高的真、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音乐美学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论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人类的情感是表现音乐的源泉,音乐能给人们心灵以最深刻的情绪与情感变化体验;人类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也是其获得自我确证的一种方式;电影音乐是通过影视艺术音画结合的途径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和体验内心情绪及情感变化,在实现自我确证的同时,也实现了画面与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相互确证。因此,这也使电影音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批评的现状难尽人意,理论层面上的批评本性和批评功能的缺失,现实层面的批评对象的空泛,以及批评家自身文化使命感和批判意识的阙如,导致当下的中国电影批评渐渐失去了其应该承担的总结电影历史、剖析电影现象、指导电影创作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电影批评已经不具有一切真正的艺术批评都应具有的根本品质:给理想以冲破现实藩篱的梦幻空间,让有限的艺术形象焕发出无限的光芒,给艺术的受众以永恒和超越性的慰藉。因此,重提电影批评家的职责,让中国电影批评发挥应有的作用,实乃中国电影理论领域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克尔恺郭尔认为人的有限性(即本文称为肉身的方面)与人的无限性(一种纵深扩张的想象力)是不可调和的,在具体的生存过程中,这不可调和的两方面转化为必然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对立。克尔恺郭尔通过分析焦虑概念揭示出生存中的非存在(non-being)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不可调和的根源。而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正是面对非存在的主体性,从而是面对绝对的他者而生存的激情。与建立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内在统一基础上的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相比,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是肉身的主体性,同时以绝对他者的绝对主体性为前提,而黑格尔的主体性是一种抽象的无肉身的主体性。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概念是一种灵性叙事,而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是一种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2.
透视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不是停留在理性批判和理性重建的层面上探讨现代性问题,相反认为,理性原则从属、依附于利益原则.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奴役是导致"现代性悖论"的最深刻的根源.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是解决现代性的根本矛盾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在现实矛盾分析中层层展开,表现出了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双重视野.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批判与发展的统一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论是站在现代哲学美学反形上学立场上的,反对把心和物作实体化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界定也是相对的,美的真实意蕴是化掉主观和客观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重点在"统一"(同一)上。黄应全得出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是主观论的结论,其原因是他的思维方法是旧本体论的,他对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分析也是静观的,不是动态的。他推理所涉及的"心灵"和"形象"都不是朱光潜的原意,他的实体化思维使得他非此即彼地把美同美感割裂开来,这是他的错误结论的病根。  相似文献   

14.
透析腐败概念的四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学术界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普遍适用的定义,本文提出透析腐败概念的四种视角:有利于推动反腐败斗争和加强廉政建设;具体与抽象统一;个人与组织相统一;存在的客观性与认知的主观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行为论中,行为在构造上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内在统一的关系,行为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客观积极地实现主观。作为犯罪成立之规格的犯罪构成,既不能忽视自身评价对象——行为的构造,又不能抹煞行为构造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而要将主客观相统一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将犯罪构成要素予以体系化,形成犯罪构成体系。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超越了不同的刑法基本立场的不同内涵,对犯罪构成体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相伴相生,互相转化,这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对立统一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得失问题作为对得与失存在、发展和应用的规律性认识,既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得失方面的实际运用,电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处理得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人们对得失大小、好坏主观评价上的不同,使得失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倡导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对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有效进行领导、实现科学决策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述期刊编辑的审美理念及审美展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们根据自身感受与偏爱对某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价值评判,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审美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具有时代性与历史传承性相统一的特性;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性;审美又具有直觉性。期刊编辑应具有正确的政治审美理念、至善的道德审美理念、求真的科学审美理念及独特的艺术审美理念。编辑要在策划、组稿、文章编校、出版等几个阶段应充分展示其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8.
"这样的战士"是文化批判的战士而不是政治斗争的战士。"无物之物"是指的以封建礼教为基础的强大的封建专制文化。"无物之阵"是由被封建礼教文化浸润入骨的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无物"则没有象征意义。《死火》是以意象象征的诗意化方法表现的作者的一场激情与理智的对话,描绘了作者从充满热烈的改造社会的青春激情到陷入苦闷和再次燃起激情重新投入战斗的一段特殊的思想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考察了国民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和人的劳动的异化,指出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积极的扬弃的结果,应该是我们"作为人"来进行生产劳动。同时,针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精神哲学的抽象性和虚幻性,马克思揭示了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明确了自然的、现实的、感性的人是在其类生活中确证类存在和类意识的彼此统一。由此,社会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扬弃了异化的共产主义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作为总体的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那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则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最终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