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鑫  王清海 《南都学坛》2002,22(5):66-69
济慈的诗歌理论的宗旨在于极力强调想象的巨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后来的论家无不注意的“消极的才能”之说。其诗歌创作理论的要点就在于能用想象去激情拥抱世间万物,去感受体验、浮想联翩。虽然济慈“命运乖戾”,英年早逝,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浪漫诗人,身上体现出了许多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他所强调的美,不仅限于感性上,而且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痛苦的沉思中。其诗《希腊古瓮颂》是“消极的才能”的完美的注脚,反映了济慈诗论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2.
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一直在努力解决自己提出的美学理论问题,虽然他的美学思想一直处于一种希望逃离现实和承认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本论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述济慈的诗歌艺术:"天然接受力"的美学思想,济慈认为,自然、自由和飘逸是诗歌的灵魂,诗是空气,而不是泥土,它飞翔越高,越接近诗的本质;"描写人心的痛苦与冲突"的诗歌宗旨。济慈认为,作为艺术家的诗人,只有了解社会的痛苦,从而反映人的崇高生活,其诗歌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美即真、真即美"的艺术原则。济慈把美作为通向真实的唯一途径,寻求存在于真实之中的美是济慈的诗歌创作理想,济慈优美的诗歌表达了诗人最美好的情思。  相似文献   

3.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济慈爱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8至1819年无疑是英国伟大的浪漫派诗人济慈短暂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作为年轻诗人,济慈正处在个人爱情和诗歌事业的十字路口。诗名未成,却坠入了爱河.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端庄”的范妮·布劳恩。但从一开始,济慈就处于一种“既幸福又痛苦”的困惑之中。济慈在这时期创作的《无情的奴女》、《拉米亚》和《奥托大帝》等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的困惑,是一个立志献身诗艺的年轻诗人和情人之困惑、诗人不能同时崇拜诗神阿波罗和爱神厄洛斯,事业爱情两难全。这就是济慈爱的悖论“痛苦而甜蜜”的内涵,也是他产生爱的困惑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非个性化理论是英国浪漫主义批评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柯勒律治、赫士列特和济慈看来,诗人唯有超越自我个性的局限,才能以博大的精神去体察万物,描绘万物,使笔下的一切生气灌注,千姿百态。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伟大艺术的典范,就在于他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超越,他的艺术是一种非个性化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埃得蒙·斯宾塞是生活在乔叟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之间的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乔叟所开创的英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加以丰富和发展,把诗歌的火炬传给后来的诗人,因而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创立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斯宾塞诗体。后来的不少诗人从他那里学到了这种美妙的诗歌创作技巧。仅19世纪就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分别用斯宾塞诗体写出了传世佳作。本文详细分析了诗人和相关的诗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艾略特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通过神话重构来体现民族特征,通过景观书写来建构民族身份,也都通过文学传承来反映民族情愫,彰显了以文学想象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书写策略。然而济慈建构的是英伦诸岛合而为一的不列颠共同体,而叶芝建构的是区别于不列颠的爱尔兰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英美批评界出现了重评英国经典诗人济慈的热潮,济慈诗歌中的启蒙思想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他在书信中表达的艺术见解等使他超越了唯美主义诗人的艺术境界,他的浪漫主义诗歌表现了强烈的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对当前反思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局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用“游心”的方式对现实世界、死亡世界、大同世界作出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记录他“游心”经历的“游心诗”具有鲜明的想象特质和理性思辨色彩,是诗人哲理世界的诗性呈现,也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痛苦思索和试图超越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记忆之书”既指新近“发现”的诗人吴兴华将可能搅乱读者关于文学历史的记忆,更是对吴兴华的诗歌写作本身所呈现的“记忆”形态的指称。吴兴华诗歌对于时间和记忆特别敏感,记忆主题得到了反复呈现;这使得他的写作最终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某种内核勾连起来,记忆成为一门艺术,拥有强大的诗学力量。但记忆的法则又决定了记忆本身既是窘迫现实之慰藉,也是精神恐惧之来源,在传统和记忆被残酷压制的现代社会,诗人吴兴华的精神世界最终被“恐惧”所占据,他那“纤弱的”诗风,以及他在抗战胜利后逐渐放弃诗歌写作,均导源于此。而这样的诗人将以何种姿势进入新诗史与文学史序列,也就成为了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司空图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诗品》在论述诗歌艺术美的本质和本原时,使用了“道”、“体”、“虚”等抽象的理论概念,从而对诗歌艺术的本质规律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后代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明显的创意.其一,司空图“韵味”说同刘勰“余味”说和钟嵘“滋味”说侧重于作品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神味不一样,更强调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欣赏者想象后所获得的一种境界和情绪,更重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司空图对意境的推崇使他尤为重视审美情感(思)与审美想象中的艺术空间(境)融为一体。其三,司空图的美学理想、审美标准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素”“心”“情”“意”等代表主观的概念恰好说明司空图对诗人的主观在创造诗美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济慈诗歌的艺术性与其独到的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不朽之作《希腊古瓮颂》,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想象力、"客体感受力"及诗作原则方面的美学思想。无疑,这对进一步研究济慈的诗歌艺术及其美学思想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创作的颂诗之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济慈突破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强调,从“亦真亦幻”发展到“真即是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同时,《秋颂》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中,诗人总是以他奔放的热情和磅礴的气势,反映自己对旧制度旧传统的诅咒和背叛,对光明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我们知道,除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除了激情扬越、风格突进、形式解放和新颖多姿之外,色彩瑰丽、想象丰富也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正是以他新奇富丽、引人入胜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给他的诗歌增添了显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吕亮耕重视诗的艺术技巧,却不赞同“唯技巧论”。他的诗作,意象鲜明、生动、丰富;语言清新、洗炼;他不但是在诗坛上不断地探索诗艺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少有的诗论家。他的诗论主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诗歌本质论;诗歌的社会作用与诗人的社会责任论;诗歌语言论;诗歌技巧论;诗歌风格论;诗歌创作论  相似文献   

18.
六,济慈秋颂济慈这首诗,当然是经典名篇,但是一般的说,外国文学作品,经过翻译,语言的意味损失重大,诗歌尤其如此。有西方学者,对此发出过极端的言论,说,诗歌的定义,就是不可翻译。这当然是太绝对了。济慈这首诗,虽然翻译时损失不能说小,但是大体上还是可想象出其原作的诗意来的。这主要是,他对于秋天,并不像我国古典诗人那样引起悲的感觉。在他笔下,秋天是“成熟和结果的季节”,是“带来祝福”的日子。这里所写的一切的景象,或者意象,都不是一般的描写,不是单纯的反映,而是带着诗人的阐释的,或者叫做感情的抒发的。如,把阳光说成“催熟一切…  相似文献   

19.
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济慈无疑是独特的。他英年弃世,在短短的一生中历尽人生甘痛,但他很少在诗歌中直接描述他的痛楚。那么,他的这种“逃避”倾向为什么会导致一个丰富多彩的时空而又赢得读者喜爱? 天才的诗人超越了时代,并且深入了人类之谜、人类的种种梦想之中,因而他自身也成为这梦想的一个部分。时代愈久远,诗人的魅力愈巨大,其诗作的意义也愈强烈。一、“逃避”并不是唯美,沉湎更见出创造在现代人群日益侵袭大自然并破坏自身生存环境和传统精神的今天,诗自然是来自那个世界友好的劝解和呼声。而济慈的诗作正捧出那个世界的精魂:那是爱,是“激  相似文献   

20.
论韩作荣对诗艺诗美的不倦探索吴开晋每一位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一个诗歌世界,他是用自己的心血营造出来的。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创造诗歌世界并把它虚的生活因素组织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情感与形式》第14章)。作为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中年诗人,韩作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