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使列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德国挑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日赔款为列强扩大在华权益提供了条件。伴随列强在华权益的扩大,教会势力日益壮大,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也蓬勃发展,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列强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这次联合行动为日后日英结盟提供了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2.
在对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对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积极因素,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文明成果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肯定了近代中国人民日渐觉醒的斗争精神在促进欧洲革命和开启亚洲新纪元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沦为西方列强侵略对象的封建落后的近代中国存在的不利于人类解放的落后因素,指出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成为过时的经济形式,并否定清朝腐败的政治统治及其在对外交往方面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基于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和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批判西方列强对中国推行的殖民政策,斥责它们侵犯中国人权的罪恶行径。从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诉求来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他们“论中国”的核心内容和科学视角,也对当前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深入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约瑟夫.奈对"软权力"的定义,将"软权力"的要素归纳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投射性,倡导和建立国际制度安排的能力,以及对价值和体制的认同性三个层面。认为"门户开放"政策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表达了美国欲均沾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权益的意图,而且该政策诉求的外延与范围亦不乏美国在华倡建国际商贸开放制度的要素。"门户开放"原则的内涵更蕴涵着美国在帝国主义扩张初期传播其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投射性,列强在华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国际认同性,则是这项政策在当时能够顺利推出的国际环境。"门户开放"政策既没有军事实力作后盾,也没有诉诸武力去实施的意愿,其在华最初的有限作用,主要取决于该政策所蕴涵的各种"软权力"要素对列强的感召与吸引。  相似文献   

4.
站在革命党立场上认为列强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貌似"中立",实则是赤裸裸的镇压或暗中破坏的观点未免失之简单。在1911~1912年中国发生政权鼎革之际,列强一改过去直接干涉的做法,实行包括金融中立和外交中立的政策,并制止个别国家武力干涉中国革命。导致列强实行中立政策的关键因素是革命党实行保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对外政策和英国坚持中立态度。中立政策的推行,对中国革命来说既有弊又有利,促使南北双方达成妥协而共赢。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包括美国着手瓜分中国领土。 这时,在太平洋彼岸,坚持反殖民传统的美国民主派对中国人民深表同情与支持。民主派建 立全国反帝同盟,在全美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同盟反对美国参加远东的国际竞争,认 为“门户开放”政策是表面上为了扩大对华贸易、实际上参与在华国际竞争的帝国主义政策 ;谴责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的镇压是史无前例的暴行。反帝民主派的业绩是中美关系史上珍贵 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武昌首义后,1911年10月18日英国与其他列强一起宣布“中立”,这一决策的根据就在于英国在华利益较其他列强占优势、34集中于南方、12以上集中于长江流域的格局,为维持整体优势,确保南方利益是英国“中立”决策的根本原因;中国敌对双方都尽力和外国人修好的局面为英国“中立”决策提供了可能;英国对事态发展难于判断,等待观望是其“中立”决策的直接动机;全球战略是英国“中立”决策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奥多·罗斯福与排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罗斯福排华态度与政策的演变,分析了导致这一演变的内外因素。指出罗斯福的排华政策既与他本人的种族主义思想有关,也与美国排华势力的巨大压力有关.1905年中国抵制美货运动发生前后,罗斯福倾向于执行一项较为宽松的排华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不受损害,而非真的准备放弃排华政策。  相似文献   

8.
在1921年6月至1923年10月,马林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正式使者,对中国革命有两大贡献:一是帮助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一大”的召开;二是提出国共两党间的合作政策,促成了两党的党内合作。  相似文献   

9.
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十九世纪末美国针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特殊政策,而且也是美国谋求在华更大利益,协调远东国际关系的均势外交方针.对于这项政策,学术界仁智互见,至今对论不息.本文拟从远东国际关系史的角度,探讨这项政策的缘起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巴黎和会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尤其在中国的矛盾立即尖锐化。英国认为,其有能力迎接日本对其在华地位提出的挑战。综观这一时期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可以看出英国对华外交政策不择手段,以获得其在华的权益为中心;追求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在华不寻求代理人;与日、美主要是日本在华进行激烈的争夺,当然也有协调。   相似文献   

11.
清楚地意识到列强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批判地继承洋务派思想的基础上,康有为等维新派把“近代救亡的中国观”推向了中级形态:中国幅员辽阔而物博,人民广众而聪颖,文化悠远而深厚,居地球第一等大国之资格;惨败于东瀛日本,遭遇列强瓜分,乃奇耻大辱;唤醒人民的自强意识,建设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大中国,才能免于亡国灭种,进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挽救中国于危亡的根本途径是变更政治体制,以此带动军事、经济、文化的更新;服务于变法救亡,需要进化的历史观、自由平等的人权观、主权在民的国家观以及冲决网罗的批判精神。宣传救亡、推进改革、更新观念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不朽功绩,但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不够,对中国各社会阶层的认识肤浅,找不到变革中国的根本动力和现实方法,导致了变法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晋夫 《山西老年》2011,(1):16-17
侵华战争中所推行的毒化政策是日本侵略政策的重要一环。如果说日军在军事行动中所实施的屠杀、掠夺、放火的“三光政策”、毒气战、细菌战等属于战争“硬式”手法,那么日本在华从事鸦片生产与贸易就是一种渗透和腐化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软式”手法。因此,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侵华日军所到之处,必然带来鸦片的火量种植与贸易。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国难家仇系于一身,反日思想极为浓烈,先后在东北推行了一系列反日政策,并付诸实施。如摆脱日本羁绊毅然“易帜”;推行“Q型计划”包围满铁;实施反日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于白银和币改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下半年,美国政府实行一项给中国造成严重困难的白银政策,中国同美国就此问题进行了交涉,并被迫于1935年11月实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牵涉到美、英、日的在华利益,围绕该问题,美国等列强制定了不同的对策。美国的态度经历了由消极观望到积极支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 ,西方列强为追求其本民族的利益 ,发动侵略战争 ,对中国进行掠夺和压迫 ,这是列强侵略、野蛮的一面。而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又使列强表现出先进与文明的一面。西方的文明制度与自由民主 ,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中国追求建立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国的主要精神源泉。然而列强为维护和扩大其各自的在华利益 ,竞相帮助清政府扼杀了革命派的追求目标。这说明殖民者对利益的追逐高于其标榜的对自由民主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立即引起列强驻汉口领事馆的高度关注.外报及其新闻记者的反应见仁见智,褒贬各异.而列强政府采取"友清敌民"的态度,都站在清王朝一边,防范、敌视革命党人.因列强在华利益各异,所以它们对待武昌起义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列强之间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是共取"不介入"的中立态度.这与湖北军政府意图示好列强的外交政策也颇有关系:鉴于近代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被列强绞杀的严重历史教训,革命党人始终避免得罪外国,承诺保护各国在华既得权利和外国人在华生命财产安全.湖北军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策略,得到驻汉领事团的理解认可.袁世凯出山后,列强则全部转向"拥袁抑孙",将袁世凯视作"秩序"的代表.辛亥首义后,列强面对中国政局的急剧变化,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固然与清王朝、民国政府、袁世凯诸方的外交策略不无关系,但归根结蒂,是列强自身谋求在华利益最大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期,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的系统化趋势逐渐趋于明显。"中国教育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鼓励课程和考试的统一;加强教会学校的联合和协作;促进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机构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面对纳粹德国在保留侵略波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和平倡议”,美国表示了反对与拒绝。这一方面是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纳粹德国政策中出现遏制因素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它当时所推行的援助英法遏制德国的政策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在中国出现了"韩流",在韩国出现了"汉潮",而在日本既出现了"韩流"也出现了"汉潮",不过在日本把"汉潮"叫作"华流"。"华流"的基本表现是关心快速发展的中国,而最突出的是很多人都在热心学习中国的文字和语言。2005年春,我以国际交流员的身份被派到日本,在鸟取县米子市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其中主要的一项任务是教当地居民学中文,在这过程中我经历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