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在人类产生以前物质是世界的惟一本体,人类产生以后,世界是物质本体与实践本体交互作用的产物。物质和实践都是现实世界的决定因素,都是世界的本体。人的肉体和精神在物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具有人类学意蕴。马克思的本体论既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体,又赋予实践活动以本体论意义,它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使人类走出当前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它具有两大功能:客体的改变和人的主体自身的改变。实践既创造了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也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主体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以其科学的理论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以其深刻的理论提示了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一所谓本质,就是事物内在固有的规定性。正是由于事物自身内在规定性的存在,事物就有了区别。人具有实践的规定性,就形成了人的特殊本质,使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区别开来。人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即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创造着的存…  相似文献   

3.
在《博士论文》时期,作为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哲学的实践,马克思具体化的实践概念体现为批判这一概念。批判既有德国浪漫主义“反讽”概念主观的、能动的一面,也包含黑格尔哲学的客观性维度,是二者的综合。批判或哲学实践所依据的是由法哲学提供的伦理生活、国家生活的理念,批判或哲学的实践的对象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一定的历史世界。因此,马克思此时所说的批判或哲学的实践,是面向政治的。由此可见,当马克思首次使用实践概念时,实践就意味着以对现实世界原则的哲学认识为前提,以哲人为中介,与政治相关的自觉地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动的活动。马克思成熟时期实践概念的一些基本规定性由此而得到了初步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阐明的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谐社会的生产结构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和谐发展;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置精神生产于恰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创建的是人类学唯物主义和人类学辩证法。人类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表现在 :1、以物质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实在性为前提 ;2、理论研究的客观实证性、科学准确性和实践价值性 ;3、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观察分析世界。人类学辩证法的立场和方法主要包括 :1、在肯认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基础上 ,强调了人类学的即人类自身的辩证法 ;2、以对立面统一、多样性统一以及概念从简单上升到复杂为主要形式的分析把握人类问题的辩证法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一文中指出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物质一实践方式,表现为对世界的物质化改造,具有物质生产的特征;第二种方式是精神一理论方式,表现为对于世界的理论把握,即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处于两者之间的则是第三种方式──实践一精神方式,“即这样的一种活动领域,其中发生着对现实的改造,但不是物质的改造,而是幻想的、只在想象中实现的改造(这就意味着是‘实践一精神’的改造)”。这就是艺术、宗教与神话的把握方式,而其核心则是艺术。因为神话是“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抽象的历史观,而是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之上,关于人类历史活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科学历史观如何建立的理论。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历史自身所具有的辩证发展特性及其面临问题的挑战是马克思创造性提出世界历史理论的根本动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之所以区别与其他世界历史论而成为科学,是因为它体现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世界观,对于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1)当前,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究和宣传,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即只注目于自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对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则注意不够。我们以为对此应加以纠正。 (2)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论断,首先是与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以及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精神生产力”概念整合在一起的。 由于人类的任何有别于感性实践的理性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人的精神动因的过程~①,因此,人类的生产可从这一角度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能力的展示,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也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实践概念在中国当代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李泽厚和刘纲纪把实践看作是物质生产活动,蒋孔阳把实践界定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新实践美学代表人物张玉能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实践的明确定义,即"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完整整体"。然而,却有人对这种实践概念的发展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是对实践概念的"篡改",是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这里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针对这种观点和看法予以批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提出的"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的命题不仅是马克思共同实践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但这一重要思想却被学界长期忽视。什么是"共同的"活动方式?如何认识"共同的"实践活动?这些基本问题对于全面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普遍价值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在马克思自己的诸多著作中,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是"共同的",即人的实践具有"共同性"。这种"共同的"实践内容应包括现实世界实践关系的共同性、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性、人的形而上存在的共同性,以及人的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存在的共同性。明确实践活动的共同性也就是肯定实践法则具有共同性。马克思的"共同实践"思想为普遍价值奠定了基础。是对传统哲学关于抽象的理性或感性共同性的彻底翻转。通过理解"共同实践"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普遍价值的认识,可以树立真正的"普遍价值观",抵制"普世价值",反思将价值问题狭隘化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建立的东西。他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实践的、现实的批判;与之相适应,他所批判的是由感性的人的活动建立的、真实的对象或现实。这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所在。改变哲学漠视真实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的传统,把哲学的关注点从“天上”拉回到“地上”来,具体从革命实践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真实的现实——即运用马克思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创立的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来批判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是其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特定的历史内涵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具体表述,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实践阐释,对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是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和发挥,由此兴起的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原则是一致的,它创新并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他的人本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马克思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带有支持无产阶级解放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经济学,这首先从它的核心或基石——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上表现出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解决的一系列主要理论难题,它们同时贯串着科学原则和正义原则:解决剩余价值的存在与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的表面平等实质上不平等;解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率规律之间的矛盾,揭穿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假象;揭穿利润、利息、地租等独立产生的假象,证明它们都是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旨在不仅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给予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以社会正义。《资本论》中的科学观点和正义原则的基本思想不仅仅适用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而是适用于全人类获得解放、走向自由幸福的整个时代。全面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这种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实践哲学,即道德实践的继承和超越。把握道德实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征,既是正确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真正内涵的基础,也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民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们的活动"三个要素的统一。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人的实践,目标旨归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理想民生的基本道路是:占有生产力总和,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全面准确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居于经济学与哲学的二维空间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其中,马克思以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及其实现自身对象化本质的劳动为立脚点,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精神劳动”论题的合理形式,并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方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以及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抽象性与非批判性,指出两者均妄图将现实异化绝对合理化。而马克思则以现实的、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理解为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必然生成却又只具有暂时性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形式。并且不同于黑格尔力图在主体思维范围内解决这种异化的幻想,马克思提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只有马克思才真正破解了这一"历史之谜"。原因就在于,马克思运用了其科学的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因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厘清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问题包括"人的本质"的理解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与对马克思其他经典著作的研究相比,有关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当前学术界围绕博士论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思想倾向;第二,有关博士论文对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探讨;第三,博士论文中体现的自我意识哲学;第四,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学思想;第五,关于宗教批判;第六,博士论文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第七,博士论文初现的辩证法思想;第八,本体论解读。这些学术成果丰富了有关马克思思想的认知,填补了部分学术空白,但也存在着偏重微观研究、宏观考察欠缺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