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梁启超论孟子遗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略传孟子名轲,邹人(邹为春秋邾国,今山东邹县)。盖生于周烈王时,当周平王东迁后三百八十余年,孔子卒后九十余年,秦始皇并天下前百五十余年,民国纪年前二千二百八十余年。(万斯同《孟子生卒年月辨》定为生于烈王四年己酉,但所据之书不甚古,今不敢武断,但举约数耳。)其时七雄并立,而泗上十二小侯尚存。孟子所尝游居之国,在七雄中曰梁曰齐,在小侯中曰邹曰鲁曰宋曰滕曰薛曰任。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而私淑孔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据《史记·孟荀列传》。而《汉书·艺文志》本注云,子思弟子,赵歧《孟子注序》亦云长师孔子之孙子思,后人遂有谓《史记》门人之人字为衍文者。崔述《孟子事实录》云,孔子之卒,下至孟子游齐、燕人畔时,一百六十六年矣。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哈阿姆对犹太教、犹太历史以及传统、希伯来语和教育及巴勒斯坦地的独到观点,阐释了文化复国的内涵,指出了哈阿姆的思想对以色列的深远影响及对中国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论《孟子》遗稿,是尚未公开发表过的梁启超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康梁讨论会即将在广州召开的前夕,我将此《遗稿》贡献给各位专家学者,期望在康梁研究上取得新成果。《遗稿》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四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上学,后来参加革命,又南下到湘北。1956年,母亲到武汉来看我,将这部梁启超论《孟子》遗稿交给我,说是父亲叫给我的,是梁启超的著作。由于我多年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加以长期以来,学术界许多人对康梁持批判否定态度,我一直未翻阅也没有重视这部遗稿。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解放思想,出现 相似文献
6.
7.
张澍(1781—1847)字百瀹,号介侯,甘肃武威人,清代著名的史地学者。他于嘉庆四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及江西永新等县知县。后辞官定居陕西长安,病逝后葬于长安县姜村。冯国瑞的《张介侯先生年谱》述其生平颇详。 相似文献
8.
几年之前,在编集柔石烈士的著译系年目录时,从柔石烈士的长子赵帝江同志的来信中得悉:柔石烈士有一批遗稿(包括早年的习作、日记等),已于解放之初送赠北京的有关部门收藏。柔石烈士的次子赵德鲲同志,有一年路过上海,在叙晤间,我们也谈到了这批遗稿的下落问题。但因他们当时都忙于工作,无暇寻查。现在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查寻确实要费一番周折了。以后几经探询,才获悉柔石烈士家属捐赠的一批手稿已由解放初期中央文化部艺术局所属的编审处,移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编选《柔石选集》撰写序文的参考。一九五八年,新版的《柔石选集》出版后,这批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岱庙、遥参亭、玉皇顶和郡庙以及道教用乐相通性的内涵进行考辨,并将岱庙所藏清代晚期诸多乐谱手抄本乐曲与他地所存传统小祀用乐形态进行比较,认为东岳庙祭祀作为国家小祀用乐类型在鼓吹乐组合、乐曲使用以及音声形式丰富性等层面具有典型性,与他地同类型用乐具有相通一致性.岱庙藏谱为学界探讨明清以降官属乐人承载以及国家小祀用乐提供了不可多得、内涵丰厚的文献样本. 相似文献
10.
《学术研究》1983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梁启超论孟子的遗稿。这是一份从未发表过的梁氏手迹。据有关方面鉴定和知情者的分析,认为手迹是可靠的,估计是梁欧游回来或在此一段时间的作品。梁启超从1918年底出发到欧洲游历,1920年春天回国。后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和南开等大学的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直到1929年1月去世。梁氏晚年政治上仍是趋向保守;但最后十年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的生涯中,他结合教学,编写出不少学术专著,对后学起到启迪的作用。梁氏这篇论《孟子》的遗稿,是讲孟子教育思想的专题论文。但梁氏此文,不仅是客观地介绍孟子的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对此作了引申和发挥。我读过这篇《遗稿》后,觉得内容相当丰富,反映出梁氏对人才学的重要看法,为我们研究梁氏晚年思想提供了可贵资料;同时对我们了解中国二十年代教育思潮的一个侧面,也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哈阿姆对犹太教、犹太历史以及传统、希伯来语和教育及巴勒斯坦地的独到观点。阐释了文化复国的内涵,指出了哈阿姆的思想对以色列的深远影响及对中国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13.
略谈唐代旧题乐府的入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人们一直把唐人的旧题乐府看作是文人的拟作 ,并不入乐 ,与时下的音乐更是毫无关系。笔者以为 ,唐人作旧题乐府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旧题曲调一直流传 ,作旧题以入乐 ;二、旧题曲调被改造 ,作旧题以入乐 ;三、旧题曲调已经消失 ,作旧题以入新兴曲调 ;四、旧题曲调已经消失 ,只拟旧题而不入乐。把唐人的旧题乐府创作统统归为第四种 ,不仅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也把唐人作旧题乐府的动机看得过于简单了 ,这很可能引起我们对那些大量的乐府诗的创作效果、创作风格作出错误的判断。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唐人旧二歌皆今时吴歌也。” 《…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清康熙间 ,高士奇刊布他所录存的“菊 ,南仲两公诗稿及姚承旨、王学录原序”。经考查 ,《菊集》录南宋游士高翥诗 ;附录《林湖遗稿》十九首 ,乃高翥之侄高鹏飞诗 ;《菊集原序》 ,元人姚燧撰 ,就姚之行踪、年代、官衔看 ,与《姚燧年谱》所记相符 ;《林湖遗稿序》 ,南宋人王撰。此序“束文”判为伪作 ,然束氏所论无实据 ,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9.
20.
从名的规范性考察艺术,人们难以确定艺术成为艺术的真理,因为命名法则确立的是一种利害实体,而艺术的经典定义却是超功利的先验原理。从象的角度考察艺术,艺术对象作为静观中的形式使得审美超脱利害的缱绊而使艺术成就艺术本原的规定。正是一种形式与一种自然情感相关联,作为艺术的象被确定,并在与名的自觉分化中自觉到一种既不归属于自身又终究不能不为之付出一份眷顾的那个意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