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多神教,曾广泛流行于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等地的众多民族中。本文从渔猎、游牧、农耕等方面探讨了满族萨满教信仰中的多重文化成分,认为萨满教在满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萨满教造型艺术服务于科尔沁萨满教,它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而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本文从科尔沁萨满教的历史背景入手,重点分析了科尔沁萨满教造型艺术及其主要类型,进而探讨了科尔沁萨满教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谚语是维吾尔族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是维吾尔文化的浓缩和精华.通过对收集的6621条谚语的归纳和精选,从中镜射出与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生活区域、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展现出维吾尔族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和区域特征的传统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立和融合,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至辽金时期活动于蒙古高原东部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因分布地域广阔,各部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室韦文化源流的多元化。源于蒙兀室韦的蒙古族及其科尔沁部自形成之日起,在其蒙古族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女真、满清、中原汉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影响,历经元、明、清,发展成今日的多元复合文化———科尔沁文化。  相似文献   

6.
岁时风俗是一种现实的民俗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现象的积淀,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先后在这里生活过的民族众多,相互交流,故其燎百病风俗深受汉族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包含着鲜明的农本价值指向和强烈的除病驱邪作用。  相似文献   

7.
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2003至2011年658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注册地与高管籍贯所在地作为区域文化代理变量,分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受游牧文化影响的上市公司比农耕文化影响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并购频率;来自游牧文化区的企业高管(董事长和总经理)所在的企业具有更加活跃的并购行为。控制了企业的治理水平、财务特征和高管个人特征后,游牧文化导致的企业并购活动频繁特征仍然显著。笔者建立了我国区域文化与企业并购决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化因素在企业决策行为中的内在影响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领 ,黄帝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 ,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 ,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或黄帝时代。因此 ,黄帝和炎帝、蚩尤 ,是传说时代中原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的三大代表。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黄帝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推进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接之地,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之一。陕北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服饰、生活习性除了受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之外,也深受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遗风。陕北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了陕北的民族融合历史,同时也说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来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文化在东北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萨满教作为满族的传统信仰,既是满族文化的母源,也对东北文化的其他内容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仅就满族萨满教对东北地区的汉军旗香和地仙信仰的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曾经信仰萨满教的北方民族中,今天多数仍有萨满教遗存,现新疆地区的蒙古族中仍有昔日萨满教的遗迹,但他们的类型及其职能已随时代的变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现存的萨满类型及其职能主要包括,以治病为主兼主持祭祀仪式、行占卜术的“古日屯”;以治病为主又兼行占卜术的“多木其”;还有专司占卜的“比力克其”和以正骨术扬名的“牙斯巴日格其”。  相似文献   

13.
浅谈哈萨克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禁忌行为——禳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该民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其中以伊斯兰教为主,但萨满教信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至今日常生活中仍保留有较多遗俗.此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萨满教信仰中,宗教禁忌的禳解行为是如何在哈萨克人的生产、生活中表现的,并由此展现该民族丰富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维吾尔族社会,也普遍存在与各种自然崇拜、圣墓崇拜、萨满教密切关联的信仰形态。作为现代宗教民俗的一种,萨满及其相关仪式以伊斯兰教的外形在维吾尔基层社群中生存发展。在现代语境中,维吾尔萨满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较少受到关注,其研究还需深入系统地展开。  相似文献   

15.
试论满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及对东北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满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阐述了萨满文化对东北亚的影响,指出满族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火崇拜习俗中的象征与禁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拜和禁忌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均由事物本身的象征意义所决定。在萨满教的多神信仰体系中,火承载着诸多的象征意象:火是光明、圣洁之神,是家庭的保护神,可为人们带来福祉;同时,火又具有难以驯服和不可控制的魔力,冒犯火神则会招致惩罚。在蒙古人的生活习俗中围绕火盆、炉灶等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从中可以看到萨满教对蒙古族传统文化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萨满教文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萨满教文化对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表现了萨满教中女性的感性生命体验和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融合,女性成为万物的守护神而具有通灵身份,因而,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品中的女性是具有女神品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中归纳分析有关科尔沁民俗的历史文献、调查报告书、学术论文及著作,依据其写作年代、研究方法及成果内容,将科尔沁民俗研究划分为近代科尔沁民俗的记述和当代科尔沁民俗研究两大阶段,再对其进行分类研究,评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探讨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花鼓灯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长期的文化涵化、濡化过程中,花鼓灯已成为一种相互融合、以和为贵、自娱又娱人的开放性和共荣性很强的文化载体。花鼓灯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稻作文化和粟作文化在淮河流域的有机融合,其中粟作文化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花鼓灯艺术具有兼容南北文化之优长、而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