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4,(4):145-153
齐思和是中国现代新史学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之一,其识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梁启超、胡适、傅斯年、何炳松诸人。齐思和准确判别现代史学发展趋势,将西方史学最新的理念方法传输国内。在此基础上,齐思和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史改造的途径和步骤、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做出具体阐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的史学方法论体系。齐思和对民国史学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即时评议,梳理总结新史学的脉络和得失,指示其发展方向。齐思和对西方史学潮流的体认和对中国史学现状的把握相互呼应,折射出20世纪史学新旧转换的必然归趋。  相似文献   

2.
王文锋 《社科纵横》2012,(7):106-108
现代美国的社会变化是鲁滨逊"新史学"思想产生的土壤。其史学观点之"新"突出表现在:应当大大开扩历史研究的范围;必须引进和借鉴其他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历史研究应当追求实用价值;应当用进化论来考察历史。鲁滨逊的"新史学"思想突破了西方传统史学裹足不前的陈旧樊篱,顺应了西方史学史发展的整体趋势。但他把进化论视作"新史学许多重要方面的基石"却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在近代举起了史界革命的大旗,不同于中国传统史学,它借鉴了西方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但探其源流,新史学有着深层的传统经世思维根源,其目的仍然是经世致用,并在新史学后期出现了向传统的回归。新史学是传统的经世思维与西方先进理论学说融合和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史学是最近30年西方史学领域里引人注目的新探索。赞赏者认为它是继传统史学、新史学之后历史学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甚至认为这种新探索和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其他的新变化一道预示着一次新的文艺复兴的到来;反对者则认为它是“凝视肚脐的思想游戏”,使史学变得虚无不定。本文基于对新文化史学作品的分析,认为其中呈现的独特历史形象,不止是某几个学者的个人兴趣,而是针对史学内部的问题和外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而进行的创新。其实践体现了开放的学术精神和综合地再现历史的研究取向。因此,虽然断言新文化史学开拓了新的史学范型似乎还为时过早,但至少就目前来看,它代表了现代历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法国史学:从“革命”到“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眸20 世纪的西方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历程,历史学特别是法国的“年鉴派”运动和继后的“新史学”,以其观念和方法论的锐意创新,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学术影响,而备受瞩目。号称史学领域里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的“年鉴派”运动,在西方学术界曾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乃至两代学人的时尚。然而,时过境迁,到80 年代末,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和新一代学人的崛起,要求“批判的转折”的呼声日趋强烈,史学“危机”的论争迭起。对“年鉴派”所代表的新史学模式的功过是非的议论和评析,成为西方学术界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创新与寻求更适应社会人文科学本质的研究范型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既有总结、反思和对现状的评估,也不乏关乎史学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科学在下一个新的世纪中的前景展望和探索,透视出未来学术发展的若干构想和前沿走向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 ,未来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系 ,在功能、视角、选题、形式、手段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而要建设新史学 ,必须对目前中国史学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革新  相似文献   

7.
邱丹丹 《求是学刊》2012,(1):155-16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历史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李鸿章》传是其新史学思想形成初期阶段的一部传记作品,通篇体现着梁启超对自己所提出的"新史学"理论的认真思考和实践。故文章以《李鸿章》传为代表,对梁启超逃亡日本前期初步形成的新史学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判断:维新救国的政治理想和实践是梁启超资产阶级新史学产生的根源,《李鸿章》传作为一部其新旧史学思想过渡转型时期的著述,从对旧史学的批判、新政治理想的萌发、传论结合新文风的开创、史学比较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体现着梁启超对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初步尝试,因此这部传记作品与其他时期的传记著述相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黻宸与“新史学”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克骄 《浙江学刊》2000,(2):132-134
受西学的影响,陈黻宸在20世纪初年发表一系列史学论著,批判封建史学,主张建立新史学。在历史理论、史学的内容与方法、史学家的素质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在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中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史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史学时代、新史学时代和新文化史时代的发展过程.在传统史学时代由于政治军事史占主导地位,文化史研究被边缘化.新史学时代是文化史研究的繁荣时期,科学技术革命给文化史研究带来了转机.新文化史时代把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转向了社会文化的范畴,注重跨学科研究.虽然国内对西方文化史的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繁荣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滞后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大众文化研究、对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多元化和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等问题的认识上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越 《求是学刊》2003,30(1):111-115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进化史观传入中国后 ,成为猛烈批判旧史学的思想武器 ,中国史坛由此提出了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的口号和主张。进化史观在五四时期对中国史学的影响范围仍然最为广泛 ,影响力也更加深入。进化史观在五四前后中国史学转型、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 ,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永霞 《社科纵横》2015,(1):138-141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国史学的话语权也发生了变动,传统儒家伦理史学解体,以"史界革命"相号召的"新史学"渐成主流。作为史学组成部分的史学评论,于此时也得到了发展。新的史学评论标准得以确立,民族与国民的进化发展成为其社会政治评价标准。在学术评价标准上,要求历史研究应该探求社会进化发展的公理公例,强调历史解释;在编纂体例上提倡通史,章节体;强调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等。  相似文献   

12.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沛 《学习与探索》2001,(1):116-121
加强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以促进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成为"文革"后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召开了11次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出版了全国性的史学理论研究专业期刊,培养了一批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引入和研究外国史学理论,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面对21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尤其需要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追踪国内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将是新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史学发展过程中,治史"求真"观念的内涵不断演变,形成汉唐史学叙事"求真"、宋明史学义理"求真"和清代史学文献"求真"三个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历史编纂学作为史学观念的外部结构和表现形式,也必然随着"求真"观念的不断演变而发展,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的路具备三个标识:"文化寻根"、"文化比较"和"田野调查".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经过一代代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下"和社会学人类学的重心下移合流,从而对法史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推动作用."礼失求诸野",中国社会尚有浩如烟海的档案及各种法律文书沉睡在民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整理;民众心里还存活着法文化的传统和因子,需要我们深入民间,采风问俗.走人类学的路,可以切实帮助我们拓宽法史学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促进法史学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近代“新史学”的基本理论趋向及其贡献,认为19—20世纪之交的“新史学”是一场史学革新运动,它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体系,引起了中国史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史书编撰与1980年以来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二战以后西方史学编撰的两大支柱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历史研究两大支柱的批判.通过这些批判,西方史学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体,从宏观史学到微观史学的转向以及对历史事件研究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当代史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实证主义史学的衰落和“新史学”的崛起,史学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史学方法正在失去其过去的统治地位,各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在各个史学研究领域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其中,下列四端,殊堪瞩目。  相似文献   

18.
张东光 《学习与探索》2003,46(4):114-118
史学的取鉴资治和教化育人两大功能是针对社会成员的群体和他的个体两个不同的服务对象提出来的。从具体的史学实践看,为个体服务的史学相对于为群体服务的史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当代群体对史学需求不断削减而个体对史学需求又不断增加的社会里,史学勃兴的惟一出路是必须在服务对象上完成由以群体为主到以个体为主的转变。要完成这一转变,光靠表达方式的通俗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从"人"出发解释历史而不是从"物"出发解释历史,即完成历史思想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最大事件是以年鉴派为代表的西方新史学的兴起及其巨大成功。年鉴学派新史学是对西方史学传统中的总体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总体历史观、跨学科方法与历史综合研究是年鉴派新史学区别于传统的兰克史学的重要标志。在年鉴派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鉴派历史学家对总体史的理解和把握又显出差异。总体史追求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探求,对总体史的追求使年鉴派史学家在广泛吸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开展专题史、区域史研究的同时,综合到总体史的框架之中。本文还对《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一书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20.
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可以纳入符号学的研究视野,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它们在符号以及符号形式、结构、功能、语法和接受等方面都有异同。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的语法模式分别属于转喻模式和隐喻模式。影视史学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