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国民经济进行系统的核算,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参照苏联的核算模式,逐步形成了一个不系统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核算制度。现在看来,这个核算制度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本文试图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导思想,对建立适合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核算体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给后代有发展的基础和活力。以GNP为核算尺度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模式不能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将GNP转换成NNP或NEW是修正了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虽然可以反映出保持新一代的经济活力,但不能回答新一代活力的源泉。新的财富计算办法把重点放在真正保存财富上,是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行动中的可持续发展核算模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客观要求,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为目的,以统计资料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开发应用为主线,剖析了现行统计与市场经济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求的反差,全方位探讨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统计改革的影响,并指出统计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依据。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绿色核算体系,因此,必须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首先系统研究国际上绿色GDP核算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其次,全面讨论中国绿色GDP核算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绿色GD...  相似文献   

5.
改革前的国民经济核算基本上是属于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所推行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的模式。改革以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是按国民经济循环原理来设计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另一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循环帐户。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有不同侧重。新核算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并区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服务核算,强化国民经济综合价值量核算,提高了整体核算水平,有利于国际对比,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以 GDP 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尺度,但是从国民福利角度来看,却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3G-GDP 概念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指标。针对 GDP 价值指标的缺陷,探讨了3G-GDP 的指标构成和核算模型,提出了以 3G-GDP 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200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关于雇员股票期权核算的方法,核算了分行业上市公司雇员股票期权报酬;并假定实施虚拟股票期权模式的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具有相同的业绩要求,从而以公司利润总额为辅助变量对工业行业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报酬进行推算。核算结果表明,雇员股票期权在管理层劳动者报酬中的比重有上升趋势,行业覆盖面有普及化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雇员股票期权必将成为劳动者报酬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宏观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未被观测经济,是指根据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被核算而未被核算和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未涉及但又确实存在的经济生产活动的统称。未被观测经济在我国已有相当的规模,如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治理,就必须事先准确了解它的形成机理。通过对三个不同博弈模型的构建和均衡点的探讨,描述了地下经济、非法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的发展机理,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未被观测经济规模庞大的原因,并因此提出了应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林地估价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背景下林地资产化管理的一项新工作。从林地的收益估算理论入手,结合现行林地和林木资产评估方法,在林地分等定级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以评估林地基准地价为核心的一整套林地估价技术体系,以期为今后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森林资源的商品化推进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绿色核算的历史背景、两难境地、新的挑战、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选择的分析,文章指出:绿色核算尽管存在争议,但它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为决策者提供资源损耗、生态平衡等基本信息的优势无可比拟。绿色核算虽然面临着定义、估价等挑战,但逐步改进、不断完善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文章建议我国应面对挑战,在国家层次上建立统一的核算框架、标准;选择一些核算基础较好、关系国计民生的资源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要加强管理、避免重复研究,公布有关研究成果,以促进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管理是当代管理的理性选择,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企业的跨文化经营,从而引发了跨文化管理问题.文化融合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内在逻辑结果,企业在尊重文化差异中求磨合,在文化磨合中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中求得文化融合.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要摸清双方企业文化的基础,制订出文化融合的方案,打造推动企业文化融合的优秀团队,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融合机制和企业文化沟通渠道,实现真、善、美相互融合的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创新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 ,采取对创新思维及其过程进行研究、以创新思维为参照对象展开论述非逻辑思维的方法 ,可以看到创新思维的关键是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有许多人或者认为非逻辑思维能力是神赐的、天赋的 ,是不能培养的 ;或者认为非逻辑思维能力虽能培养 ,但却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非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要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其实就是要养成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正所谓 :习惯形成人的第二天性。非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3.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比如: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论、真理标准论。其实,一个单一的逻辑起点是很难统摄邓小平理论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我们应该分别为邓小平理论所涉及到的不同方面找出不同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封建皇权统治的政治基础上与儒学伦理思想的思想基础上的。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法制与神权的政治基础上和民主理念与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上的。通过中西方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与学理财富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古代在思维方式上,特别是在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上以及人性意识方面有着明显的分异,而这就是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之所以没有形成较完备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尴尬,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思维,把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中的正义与道德价值诉诸于当代中国现实载体中,加快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对田野考察的反思表明,若孤立地对待社区调研,一个点上的资料分析将会缺乏必要的概念和逻辑联系来与其它点作比较,从而无法解释西部贫困农村的共性问题在哪里。在实地调查中体现社会科学的学术性,需要通过广义的比较鉴别、直接表述和概念、观点的引用,回应一定学科共同体长期的调查研究积累。  相似文献   

16.
以往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基本上是直观的,没有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只有结合语言逻辑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可说的”,这促使我们去考察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语言逻辑机制。语言的基本结构包含形式、内涵和外延三个层面,其间存在重合、透明和转换的机制,只有懂得这个机制才能解决西方哲学留下的“存在之谜”等许多难题。思维具有直观和反思两个维度。应当克服直观思维方式的影响,按照恩格斯指出的方向去推进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要根除认识的片面性、直线性和形式主义,必须大力提倡多维思维。无论从思维本身考察,还是从现实发展着眼,多维思维方法的产生,都具有必然性,是应历史呼唤而生的时代产儿。多维思维的特质是全面性、整体性和具体性。运用多维思维,可以有效地调动思维的潜在能力,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成果率;有助于敏锐地发现问题;有助于圆满地解决问题;有助于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全面、深刻而且具体地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要想有效地克服科技的异化,就必须找出其根源所在。传统的科技观误把科技的社会属性看作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发现科技的自然属性是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观点认为 ,创造性思维只与直觉、联想、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有关 ,而与逻辑思维无关。其实 ,逻辑思维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也要大量使用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也有创新作用 ,所以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20.
我国隐私权保护立法模式的选择与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悦丽 《南都学坛》2004,24(5):96-100
体系是法典的生命 ,而体系构建离不开逻辑支撑。隐私权保护的体系构建与法典的体系化是一脉相承的两个问题 ,因此 ,依据系统性思维的理念 ,在隐私权日益受到国际关注至今 ,我们要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 ,必须要考虑中国的国情 ,更要关注国际上的立法趋势和立法动态 ,在隐私权保护立法上兼顾法律的抽象性与可操作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宪法保护为指导、以民法典保护为基础、以其他法律法规为辅的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