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楹 《东岳论丛》2023,(3):100-104+191-192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其本质而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民的现实幸福”之科学性和现实性。在人类信仰谱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其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着力的场域、价值目的及其思维逻辑,都有别于宗教信仰,从而标示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之根本点则在于其科学性所内蕴的坚实真理性、真理性所涵括的价值性、人民性所彰显的崇高性,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于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的实践逻辑中,内在于追求“现实幸福”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具体内化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宗教信仰最基本的性质是能够确定的。由此,宗教信仰可以区分出低端与高端两个层位。影响宗教信仰性质以及分层的因素可能包含以下这样一些方面:是否具备拯救或解脱的目标;是否具备相应的拯救或解脱道路;功利因素在信仰中的地位;神秘因素在信仰中的地位;形式因素在信仰中的地位;集体在信仰中的地位;经典在信仰中的地位;伦理在信仰中的地位。亚伯拉罕宗教系统认为,一神信仰是信仰发展的最高阶段,这值得参考;但同时必须看到,一神信仰给拯救与解脱目的所造成的灾难性悖论。对任一信仰系统的评价,应当是上述诸要素综合考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内心和谐及人生和谐。反思近代以来人们对宗教信仰作用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到,理性与科学可以极大地壮大人类力量,却难以满足人类的心灵、情感、人生价值及意义追寻等需求。现实中的大量物化现象都源于人的灵性、良心的迷茫与丢失。只有使包括宗教在内的信仰与理性实现互动互补,才能使人们懂得敬畏、感恩、律己、积德、行善等,从而有助于重建人的崇高信仰及追求和谐人生。  相似文献   

4.
西藏世俗群众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世俗群众的信仰心理人们常说,西藏过去几乎全民信仰宗教,这话确是事实。但据多次社会调查统计,西藏地区的僧尼最多时也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而绝大多数群众并非经过剃度、属于某一教派的真正宗教徒。尽管如此,广大世俗群众对宗教信仰的执著追求并不亚于出家入寺的僧徒。他们虔诚地信奉神怫,习惯于传统的宗教生活,认真地履行宗教义务,心安理得,毫无勉强,从幼到老,始终不渝,近乎人的一种本能。藏区有一句流行的民间谚语:“人不信教,不如牲畜”。宗教信仰的确成了群众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则。无论是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  相似文献   

5.
高慧斌 《理论界》2004,(5):70-71
本文从分析信仰的各种文化形式入手,论述了人类具有共同的信仰的可能性及必然性,阐明了实现"类信仰"是人类信仰追求的最高目标及实现"类信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玉樑 《东岳论丛》2001,22(4):62-66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发展 ,在于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更美好。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对未来最美好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追求 ,集中体现了价值的本质特点。价值内含“应当” ,一般价值观念反映了应然对实然、“应当”对“是”的超越 ,而理想信念信仰则是更高的“应当”对“应当”的超越。所以理想信念信仰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信念是信仰的基础 ,信仰是根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信念 ;信仰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体现信仰 ,深化信仰 ,强化信仰。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千百年来,人类创造了各种信仰形式,宗教信仰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如果说,理性地思考人的当下存在之局限,以及建构一种超越世俗而走向神圣彼岸的信仰是各种宗教教义的核心,那么,宗教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有限性,以及有限的人对无限的终极神圣的一种永恒的追求。由此,宗教信仰必然表现出对尚未实现和证实的“彼岸世界”的确信,并将它作为现实之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一个神圣导向。不同的民族创造了…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社会信仰混乱、宗教泛滥猖獗的历史背景下,蔡元培先后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和“以哲学代宗教”的思想主张.蔡元培的目的就是希望在通过美育来替代形式宗教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哲学对宗教信仰的替代,从而改变社会现状,挽救世俗人心.  相似文献   

9.
简论哈萨克族宗教信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宗教信仰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变化,曾经信仰过萨满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本文主要论述哈萨克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信仰的演变。萨满教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马孙,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即由“祁连、敦煌间”迁居伊犁河上游,并创造了比较发达的乌孙文化。在这前后,马孙就由最初的原始信仰逐渐过渡到信仰萨滴教。张春出使西域时,曾对乌孙部有这样的记载:“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当时匈奴是信仰萨满教的,因此马孙应当也是信仰萨满教的。哈萨克族古代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许多地方反映出…  相似文献   

10.
巴扎尔湖勒村(以下简称巴村)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的一个农牧业结合的小山村,村民基本上都是哈萨克人。 一、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1.
“信仰”之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是对“信仰”范畴较为系统的思考和研究。首先说明了“相信”、“信念”、“信仰”的内在递进关系 ,其次指出了信仰是人对世界的认同和精神的掌握方式 ,论述了信仰与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的关系 ,最后揭示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相通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有信仰的生命体,追寻生存意义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然而,人类在追寻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走向了“二律背反”的困境。马克思主义把人追求生存意义的信仰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信仰史上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信仰冲突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实践真理的过程、价值观不同、自身信仰的基本态度等产生的冲突,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及经济、传媒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待社会信仰的积极态度是既要坚持信仰原则,但又不固执于自身的信仰原则,在反思与实践中追求真理性认知和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原则.社会信仰形成机制是:价值体系:对比与建构;个体信仰:引导与反思;群体信仰:物质与精神;宣传途径:探讨与践行;原则和方法: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念与哲学理论密切相关,语言游戏理论更是其宗教分析的基础.维氏对宗教信仰的分析是消解性的,而非架构性的.他并没有试图去构造新的宗教解释体系,而是提出要回到宗教信仰的基础语言.语言游戏是宗教的边界,是信仰之确定性的基石.从这个角度出发,维氏指出,宗教信仰只是一种假设,不是真理.不过,他又说,这种假设性的"真理"是确定的,里面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原初样式.理解宗教信仰的这一双重本质--既是一种假设,又是确定性的生活原理--的基础就是语言游戏理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数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与大学生对信仰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各种信仰体系博弈的结果。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面临的信仰危机,必须认真更新信仰教育理念,构建新型信仰体系,改革信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苏皖南部与浙北地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良渚文化,经夏商时期点将台、湖熟、马桥文化,到周代吴、越国家社会,其文明化进程经历了繁荣——衰弱——再繁荣的曲折过程。与此相对应,长江下游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从史前本地传统的发达与完善、到夏商外来占卜系统的传入与发生、再到周代民间信仰的复兴与丰富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上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都呈现出不同特点。总体来说,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宗教神权从与世俗王权相结合的至上地位,发展为与王权分离的实用、功利地位,其与世俗王权的相互关系不断发生着改变,社会地位呈持续下降的态势。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宗教信仰的这一变化,事实上是华夏民族早期文明发展中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8.
袁杰 《东岳论丛》2023,(3):105-110
人的现实生活实践既是一切信仰的发源地,也决定着一切信仰形态的生成及其转变。从总体状况来看,一定的现实生活方式与其对应的信仰形态依次经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自然的现实生活与原始信仰,虚幻的现实生活与宗教信仰,非人的现实生活与拜物教信仰,美好的现实生活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把现实生活实践作为检验一切信仰是否具有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唯一标准,现实生活实践必然会使彼岸世界难以证伪、宗教信仰难以根除、共产主义难以实现等质疑烟消云散。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实践密切结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线,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9.
略论台湾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宗教信仰的产生与闽粤民众移居、开发台湾的活动密切相联 ,闽粤等地移民把祖籍地的宗教信仰移植到台湾 ,构成台湾移民信仰的主要内容 ,也使台湾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带有明显的移民特征 :其产生与移民活动过程的需要有密切联系 ;信仰组成以母体社会移入的神明占主体 ,同时带有移民与台湾社会融合的色彩 ;信徒崇拜的对象既有表现形式的多神信仰特征 ,又有神明蕴涵着崇善惩恶的伦理道德内容 ;信徒群体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宗教信仰的礼仪、活动形式具有明显的民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类信仰大抵可分为人本信仰与神本信仰两大类型,这两大信仰类型在本质上仅是神人关系的不同建构形式而已。所以,在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宗教仅仅是对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的一种表现,另外一种表现则是以非宗教(可以是种族、民族、国家、政党等)的形式,涵盖、垄断了对神人关系及其神圣性的阐述,同时也是一种信仰实践模式。这就构成了宗教信仰与其他信仰之间统一整合或彼此分离的深层关系。为此,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信仰"一词,似与宗教有关,却又更与现实权力、利益、个人身份及其对信仰模式的建构紧密相关。而人们一旦谈及信仰或宗教信仰,似乎就嵌入了一个内涵多样的语境及其现实关系之中,最终构成了信仰层面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