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后我国采用了公历来纪年,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年代”,用以表示10年制的单位。常用的80年代、90年代等等都是例子。现在很快就进入21世纪了,于是就出来了一个问题:2000-2009这10年怎么称呼才妥当?如果把老了惯再延伸一下,这10年就不能叫对世纪10年代,因为2010-2019年才叫10,年代,而应当把2000-2009这10年叫21世纪co年代。而这显然是个很别扭的称呼。看来要。为它另起个名字。那么下一个10年叫什么就成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摆到我们的面前。本入建议把2O00-2009这10年称为ZI世纪初秩。这读起来顺口又快,而且…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14,(8):54-55
“对于核武器,人类经历了3个阶段。”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说。“从核武器研制并用于实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没有国际条约约束,有能力的国家竞相发展;从196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始有条约约束,限制发展核武器;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就是苏联的后期,开始裁减核武器。”  相似文献   

3.
类社会再过几年就将进入21世纪,ZI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那么,ZI世纪的战争形式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关于未来战争形式将是信息战的话题早已成为军事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非线式作战,全线作战,立体空间作战,信息士兵,机器人战士,智能战争……新论颇多。冷静观察,这场军事革命狂熟的重心是信息战,实质是推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信息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军事专家们预言:ZI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信息战的概惠及特点(l)信息战概…  相似文献   

4.
“钗黛合一”是俞平伯先生在研究《红楼梦》脂批中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此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批判,并一直影响到80年代中期。其后,“钗黛合一”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走向。因此,对20世纪以来“钗黛合一”研究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并在其过程中考察当时的接受现状、社会因素影响等是一件颇有必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孙炳祖 《社区》2010,(29):58-58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革‘文化’命”的岁月里,图书馆、书店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书了。当时,老百姓有个说法,整个文学文艺界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一个评论家”。差不多的文学书都归人封、资、修,“毒草”、坏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6.
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21世纪将是什么样的世界?”“我应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才能使他能立足于未来社会/’这些家长是很有远见的,他们从孩子未来的角度出发,力图使家庭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富有成效,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对世纪人才的素质和规格,是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ZI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介绍了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未来人都应掌握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台湾反蒋民主运动是继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其所遭遇到的第一场反对运动.对台湾近几十年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这场运动与20世纪头10年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关系和不同语境,有益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台湾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有益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殷海光作为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思想史个案。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是中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热点话题。这场持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文化有无人文精神、中西人文精神的异同、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论争的主题是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与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问题的展开注重学理和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青年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曹坚明1.4青年“追星”现象初探…………………··,……………………………………………容乎夫1.10论面向ZI世纪的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李维岳李彪2、4论青年市场人格的道德困惑………………………………,………………………··苏胜年2.9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青少年政策………………………………………··。……………陈升3.8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做新世纪的建设者…………。……………………………··都杰英3.13高校学…  相似文献   

10.
对Gender译为“社会性别”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翻译“Gender”一词,是中国学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一些学者和项目的推动下,用“社会性别”来翻译“Gender”,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越来越流行。但译为“社会性别”一词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与“Gender”的原义不完全一致,二者是难以获得大众的接受,三是割裂了与生理因素的联系,四是忽略了主体的作用,因而可能对“Gender”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舰队搞开争夺海上霸权的序幕以来,海洋就成了火与剑的世界,海军成了侵略和反侵略、谋求霸权和反对霸权的工具。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将领马汉提出了“制海权”决定国家历史的“海上武力论”,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军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出风头。20世纪60年代,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提出“国家海上威力”的理论,从此,海洋上异军突起,苏联庞大的远洋舰队出现在各大洋。世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ZI世纪资源”的重要性,各国的…  相似文献   

12.
3年前,有一个著名的美国“老外”,辞别大洋彼岸的优越职位和优厚待遇,“空降”到上海的一家私营企业。 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这位“老外”在中国过得怎么样?3年时间里,他都做了些什么?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短短10年里,世界经济前所未有地上演了一出“蚂蚁搬家”的新版故事:全球500大公司中的近300家在10年内向着同一个方向发起了集团式冲锋,资金、人才、技术、品牌、管理……所有代表当代经济发展最高成就的生产要素,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流向中国。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个人物应该被国人铭记:他就是原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何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多种看法.有的认为始于1898年或20世纪初的某些年,有的认为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都不具备现代性.更多的研究者虽然没有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但在相关文章里还是将"五四"前后(如1915、1917年)看做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起点.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1918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多年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现有各种“史学概论”只是一种“拼盘”式教程,不是一门按“科学学”原则建构的理论性学科。作为“科学学”在史学领域的萌发,也曾有个别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史学学”命题,但未见“史学学”著作问世。不过,我们现在惊喜地发现,赵兴彬先生的《史学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在“润物细无声”中问世了。它是建构“史学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开拓。我与兴彬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三次农产品“卖难”都是因价格回升、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超过当时较低水平的有效需求而引起的,是一种低收入水平上的相对过剩。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这次农产品“卖难”,却是因农产品在总量过剩的基础上结构性矛盾加剧而引起的,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而出现的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卖难”必然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夏宁 《金陵瞭望》2006,(5):17-17
众所周知,日本自二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创造了所谓“日本奇迹”。而到了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则以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所谓的“新经济奇迹”。究其发展原因,从科技层面看,关键是美、日两国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的活力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前还不明显,到80年代中期也不突出,但是,自从1989年我国经济实行紧缩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的国有企业,一下子把隐藏在内部的各种矛盾全部暴露出来了。这些问题,如: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缺乏开发力,资金缺乏增殖力,市场没有应变力,生产低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亏损严重等。“为什么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经过多年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时代主题随着时问的推移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但“冷战”始终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即时代的主题。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虽然冷战思维仍然存在,但“和平”与“发展”已上升为国际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和问题,构成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汉语主语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0年代中期国内曾就汉语句子的主宾问题进行过一次讨论。那次讨论有好几十篇文章,但最后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或者较为一致的意见。迄今为止,对“什么是汉语的主语”这一问题,汉语语法学界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 有些问题引起长期的争论,久久没有一个一致的或正确的结论,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对一些基本概念在理解上不一致,或者理解含混;也可能是由于问题本身有问题,如假问题;也可能是人们认识水平的因素。主语的问题可能与这些原因都有些关系。  相似文献   

20.
而对社会不公,一砦媒体记仗义执言是值得肯定的,但抨击社会时弊时所使用的批评标尺却令人生疑。比如,一个乡长因为收粮打了村长或农民,他就说:“一个小小的乡长,竟敢如何如何。”我不是一个官本位主义,我对时下的一些“骑着摩托托着枪,村村都有丈母娘”的恶乡长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我每次从电视或报刊上看到这样的议论,总像吃饭时吃出了苍蝇一样恶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