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五十年来,一些民族学家对凉山彝族的历法进行了研究,认定为太阳历。彝族太阳历,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我为了核实凉山彝族是否行太阳历,翻阅了许多彝文古籍,同时也访问了马边、峨边、越西、甘洛、美姑、喜德、金阳、雷波、盐源等县的许多对彝族历法比较熟悉的老人。这些老人都是彝族的星相学家。现就我所调查和考证的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对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保存和研究 ,促进彝区经济文化发展 ,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的凉山大学 ,今年成立了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这是我省继西南民族学院成立彝族文化研究室和美姑成立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之后的第三个彝学研究专门科研机构。该所所长由凉山大学副校长韦安多兼任凉山大学成立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阿吉  相似文献   

3.
钱大坤 《社区》2009,(20):31-31
“换童裙”是凉山彝族妇女由孩童人成年社会的礼仪习俗。彝语称为“沙娜洛”。由于凉山彝家给女孩举行“沙娜洛”,往往十分隐秘,不事张扬,直到1991年深秋,我主编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凉山彝族》时,才在“彝诺”大裤脚聚居的美姑县寻访一次“沙娜洛”——换童裙的仪式。“沙娜洛”换童裙.一般在女孩15—17岁之间举行。也有在女孩月事潮后举行的,仍取单岁视为吉利。凉山彝族十分重视女孩的成年礼,限定为“女人的天地”,禁止男性观礼。我拍摄时为求方便,  相似文献   

4.
填补道德领域研究空白——简评苏克明等著《凉山彝族道德研究》徐诺居住在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是我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彝族中聚居程度最高、保持传统社会结构与风俗习惯最完整的一部分。研究凉山彝族,特别是其丰富而独特的道德文化,不仅是民族学中的一个颇具...  相似文献   

5.
解读穿越时空的艺术——凉山彝族服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它的完美均达到了“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缺陷掩饰之美”。它的形成是彝族人民经历了千百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程志方先生在《彝族文化学派的学术贡献》一文中,将以刘尧汉先生为代表的“中华彝族文化学派”对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父系氏族奴隶制土地租佃关系的典型研究”,表之为是“提出了社会发展形态的新见解”,是“令人嘱目”的“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突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的第十一大“学术贡献”。很清楚,程文所说的这一“贡献”,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刘先生首倡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是“父系氏族奴隶  相似文献   

7.
[摘要]彝族的先民在凉山彝族支系古侯、曲尼进入凉山之前就将自己道德伦理总结在《玛牧特依》之中,训诫彝族人民严格按照《玛牧特依》的规范为人处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中没有学术机构、学者对《玛牧特依》进行权威地释义,致使人们对《玛牧特依》内容的理解存在“众说纷纭”的现象。本文根据自然现象、事物发展的逻辑重新解释了《玛牧特依˙伦理篇》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人们,有其独特的鬼神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彝族鬼神观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鬼神崇拜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最原始的文化形态。研究鬼神崇拜,不仅可以了解彝族奴隶社会人们的思维水平和宗教观念,而且还能够揭示人们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本文试图运用彝文古籍《勒俄特依》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凉山彝族鬼神观念作初步探索,从一个侧面揭示彝族奴隶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美姑岩刻”年代在笃慕之前,距今2700余年,系濮人所刻;杜宇从朱提出发到郫邑为王称帝,可能途径美姑、乐山等地。杜宇或杜宇的儿子败逃时,也可能选择这条路线南撤。“美姑岩刻”在美姑出现将不是出于偶然。“美姑岩刻”可能与祭祀有关,与祭神或祭祖有关。“美姑岩刻”的古老历史、丰富的刻画图形、神秘的内容,对于研究古代濮人、古代彝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综合观念、制度、礼仪、行为等方面视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其置于凉山彝族社会转型的特定背景进行观照。基于现有婚姻文化研究成果,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脉络与变迁内容,分析变迁中出现的积极趋势与负面问题,形成对凉山彝族传统婚姻文化及其变迁的整体性认识,为凉山涉及婚姻文化的移风易俗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尧汉先生把他几十年来对彝族历史文化调查研究的作品,赞喻为是在彝区寻找到的“山野妙龄女郎群”。其中,民主改革前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社会性质是“氏族奴隶制”,则是被他自诩为是在彝区寻到的第一个“山野妙龄女郎”。正如他在总结其学术生涯三十年过程时所说,他在第一个十年(1956—1966年)“从事凉山彝族父系氏族制及其氏族奴隶制”的“实地调查研究”,是“在四川大凉山、云南小凉山”寻找到的一个“山野妙龄女郎。”“足见“氏族奴隶制”说在刘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具有起步性的重要作用。而《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副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大众中有广泛的流传和影响。从类型来说,大致有“克智”、“史诗”、“哲理诗”、“抒情诗”四种。每一种诗歌都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尤其长于叙事和抒情。这些民间诗歌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凉山社会、历史文化和凉山彝族思想意识等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常装服饰作为一种结合了美与实用性的民间艺术样式,有其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试以审美的视角,通过对凉山彝族常装服饰的造型、色彩、装饰、材质的分析,探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真诚与平常之美学。  相似文献   

14.
夫呷是凉山彝族婚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角色,研究凉山彝族婚姻中夫呷的职能以及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当前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中礼金的规范研究是很有价值。本文从夫呷的定义、职能、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它不仅是凉山彝族婚姻文化见证人,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杨志发教授     
杨志发,男,彝族,194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凉山雷波人。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历任美姑中学校长、中共美姑县委宣传部长、中共美姑县委副书记兼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中共美姑县委书记兼县人民武装部第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的漆器,在彝族文化宝库中不失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彝族先民情感、思想、信仰等审美观的浓缩、凝聚和积淀。本文拟从漆器的产生、造型和材料的选用、纹饰与图案的布局以及色彩等诸方面,谈谈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 一、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 凉山彝族的漆器也象兄弟民族的工艺品一样,是时代的产物,生活的折射。彝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他们“热天把羊群赶上高山,冷天赶回低处”。因而,凡是易碎、  相似文献   

17.
[摘要]二十世纪是凉山彝族男女两性境遇因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而普遍得到改善的世纪。但是,综观整个凉山彝族民主改革历史的现有研究与记录,突出表现为严重缺失自观研究记录和女性群体声音的景况。除少有亲历者、见证人的私人情感、文化认同、生命体验等记载外,彝族人,特别是彝族女性的经验和声音往往因为文化隔膜和性别所限,成了“缺席者”和“沉默人”。他们的经历被忽视,他们的贡献被淹没,他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呈现和尊重,成了名副其实的“沉默群体”。本文试图透过作者个人经受民主改革后续作用的影响与观察反思民主改革历史研究的重要性、特殊性与紧迫性,讨论运用社会性别、口述历史等方法切入对其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期待实现将众多彝族民主改革参与者推向历史前台,通过记录这些彝族亲历者和见证人为主体的“个人故事”和“历史事件中的个人记忆”,追溯、发现和弥补曾被忽视的凉山特殊历史资料和细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凉山四位彝族画家的简要评述 ,引申出对凉山绘画目前现状的思考以及对凉山绘画未来的展望 ,着重探讨凉山绘画应回归凉山本土文化 ,创“彝族绘画”之路的学术命题 ,阐释了“彝族画”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之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上 ,川南曾是彝族的重要活动之地 ,且相对凉山而言 ,社会比较发达。所以在川南留下了一系列的彝族的遣迹 ,带“罗”音的地名就是其遗迹之一。在凉山地区 ,历史上曾居住过土著濮人 ,后融合成为彝族 ,所以在凉山的地名中至今仍有带“濮”音的地名  相似文献   

20.
当代凉山彝族社会的等级观念,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问题。因为等级问题直接涉及到广大群众,对彝族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关系极大。但民族学界对等级观念还未予以重视,究其原因有二。第一,不愿承认等级观念的存在。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第二章中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一些特别的等级。”凉山彝族社会民主改革运动中的阶级划分有四个阶级(奴隶主、劳动者、半奴隶、奴隶),它和原有的四个等级(黑彝、曲诺、安家、呷西)基本相当。这说明“等级——阶级”问题。解放后,凉山彝族的历程,是伴随对等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