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高层次活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自由想象的艺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给接受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开拓出一个想象无比自由的充满灵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徐宜 《宿州学院学报》2003,18(4):142-142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情感上的共鸣。音乐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确定音乐主题以后,就要借助学生对生活中的景象、事物的认识,引导学生去想象、感知、理解,最终完成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文学是通过写作和阅读,直接由字面意思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必须将乐谱所记载的旋律、和声、复调等等表现手段,通过演唱(奏)者的再创造,形成音响效果,才能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然而,有经验的音乐家,不仅可以将乐谱所记载的旋律、和声、复调等等表现手段,不通过演唱(奏)者的再创造,而直接进入准确的想象,在大脑里转化为一定的音响效果;还可以将想象中的音响效果,转化为乐谱,写成作品,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音乐家的这种“双向转化”能力就是通过内心音乐听觉来完成的。换言之:内心音乐听觉的能力,决定着音乐家的这种“双向转化”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是《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听觉训练中的默唱石蔚默唱是一种内心的读谱或背谱形式,即准确完整地再现音乐的心理想象过程。它是视唱练耳教学听觉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默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内在音乐听觉,达到训练发展学生音乐听觉的目的。笔者在师专音乐系教学多年,在实践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按照音的传递方式: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欣赏者心理、生理上的感受,引起他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反应的过程。音乐作为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邵莉 《新天地》2011,(12):228-228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为侧重,而这种生理与心理的体验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欣赏、歌唱、演奏等音乐活动中入情入境、声情交融,才能深刻体验音乐的美。“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缺少音乐美感、缺少情感魅力是当前音乐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哈代的诗歌借助听觉上的音乐性来展示情感,同时注重视觉上的美感;二者完美的结合,形成了听觉上的音乐美和视觉上的形式美,体现出了高超的结构技巧。  相似文献   

8.
音乐内容的主体性及接受的双重意义张密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的接受过程从感性体验开始逐渐过渡到理性参与,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情感艺术、是听觉艺术,它能开启人们的想象空间,推动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声乐艺术的本质是表情,完整、准确、细腻而深刻地体验和把握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至关重要,要养就内心视觉,即“心服”,通过想象,捕捉声乐作品尤其是音响部分潜在的绘画性因素,建构画面和视觉形象,为情感着形着色,从而为演唱者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操作提供一个大体可以触摸的对象.声乐艺术中的绘画性,即指通过想象主要是听觉想象而获得的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绘画性的构成要素有:线条、色彩、造型、歌词的情境语义.绘画性的存在依据,有实践依据、心理学依据、音乐本体论依据,绘画性的表现途径有:模仿歌曲表现对象的声音以暗示某种画面、通过渲染情绪气氛象征某种情景、通过音响色彩象征或暗示某种景象,通过音响运动状态表证某种视觉形象,通过音响造型象征或暗示某种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1.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想象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创造性、广阔性的特点。音乐想象是艺术家创作、演唱、演奏、诠释作品的条件和前提,想象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深奥微妙、可感不可见,通过听觉给人纯净的美感和想象。音乐和绘画是基督教文化的常设要素,基督教音乐抒发情感,赞美神圣,给人既崇高又优美的艺术享受,充满宗教意味又不止于宗教领域。基督教音乐无法脱离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变化的。本文论及基督教音乐的两个方面:(1)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文化启示。(2)基督教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多样化的交集。  相似文献   

13.
美无处不在,它的存在依附于审美对象在诸多的审美对象中,音乐美是一种极赋魅力的、蕴含情感并能激发情感的流动的发声过程。由于音乐具有特殊性,音乐审美也就自然而然具有其独特性。音乐审美的独特性使得音乐具有极其微妙、崇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舞蹈艺术中,音乐相对舞美、灯光对舞蹈的意义更为重要,关系最为亲密。学好音乐更能提高舞者审美能力、完善舞者的乐感。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因为音乐会影响人的情绪,而且是不分时间和空间,而舞蹈是无法离开音乐的。舞蹈的目的是在于配合音乐来传达其内心的情感,在舞蹈中能将自己的感觉最真的一面表现出来,“就舞蹈与音乐两门艺术相比较,音乐更深奥一些,音乐里有舞蹈所表现不出来的东西”(摘自戴爱莲《在首届全国芭蕾比赛总结会上的讲话》)这是因为听觉意义上的音乐总是比视觉意义上的舞蹈赋予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思想总是丰富于客观具象的;更何况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和精神,导致表达的抽象总是与想象的丰富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无论用语言怎样来形容和描绘也代替不了音乐.因此,应通过多听音响资料和钢琴演奏实践,借助听觉感知,从而增强乐感和声音鉴别能力,积累各种听觉表现,激发音乐想象.培养内心听觉能力,首先要加强听觉的要求与训练,要培养学生有音乐再造想象能力,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其联想和想像能力,还要增强乐感和声音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歌唱表演艺术是演唱者的音乐感觉、音乐记忆、音乐表现及音乐想象等全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歌唱表演艺术及欣赏涉及歌唱的呼吸方法,歌唱语言的连接美与音乐美,歌唱的声音,歌唱的情感表达,歌唱者的形体与神态,歌曲的个性与典型性等方面。虽然人们对歌唱表演艺术欣赏的方式、角度及审美品味不同,但通过歌声感染人、陶冶人,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却是歌唱者共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角度来考察“音乐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由三种因素组成。 一、纯感性因素。这是造成音乐作品是否“好听”的因素,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属于纯粹感知驰骋的领域。这种内容包括对所有音乐形式因素——音高、力度、速度、节奏、音色以及旋律、和声、复调、结构——的纯感性观照。它只通过听觉对人的纯感性精神活动发生作用,是一种纯粹感知的行为。纯感性听觉因素是音乐之所以能够成其为音乐并且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它始终在实际的社会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情感因素。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形式与人的内心情绪运动形式可以具有同构关系,因此音乐能够表现人的情绪以至情感。由于情绪与产生它的外部原因——感性的紧密联系,一般情况下作曲家表现于作品中的情绪是有感情基础的,而欣赏者也会自觉地通过想象去寻求音乐情绪的产生根源,于是便在音乐的表现内容中间接地引入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由此造成了音乐与文学、绘画、舞蹈、戏  相似文献   

18.
运动觉与体态律动教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建的体态律动是一门新型的音乐基础学科。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他的运动觉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强调,在不断变化的音乐环境中激发和抑制运动党,在联结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使整个身体与大脑沟通,使神经系统和谐,能控制直觉行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体态律动教学,即构成以声音感觉和肌体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一、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二、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三、改进反应和表现。四、视谱与综合反应。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所获得的可以感知的形象。音乐的情感体验体现在对音乐表达形式的理解和认知中,这种对音乐表达形式的理解与认知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的音乐感受由音乐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进而在有声语言创作上,由最初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不能与音乐绝缘,音乐情感体验对播音员、主持人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播音与主持是充满魅力的情感沟通艺术,其教学需要借助音乐通过音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是人们思想、情感美的声音体现 ,欣赏者则以共性的听觉作为接受 ,进而产生体验与想象。笔者正是把握这一特点 ,以美学艺术与生理学、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音乐艺术 ,简要地阐述了音乐对人们生理、心理的影响 ,并提醒创作者只有把握生活、接近真实、体现时代气息 ,才能更好地激起世人的“音乐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